木炭,燒烤之必備,除此之外在部分農村地區還用於烤火取暖。比如在江西省、湖南省等大部分農村地區。自從我知道它是怎樣做出來的之後,我個人覺得拿木炭來取暖真是太浪費了,因為製作木炭的過程遠遠比大家想像的辛苦。
木炭分機制炭和原木炭,機制炭由各類木屑加膠水壓縮後再燒制而成,相對來說成本比原木炭低,在耐火方面就顯得比較差,不熬火,而且不宜用於燒烤,因為這種炭加有化工膠水,燃燒後會產生對人體不利的氣體。這也是很多燒烤店不用的原因。
原木炭呢?
原木炭因成本原因所以價格比機制炭貴些,在用於燒烤上來說比機制炭更加健康,而且更耐燒。今天我要說的就是真正的原木炭。
恰好我老丈人就是專業燒原木炭的,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和生活讓我徹底了解了燒炭人的辛苦與不易。
原木炭是由樹木段燒出來的,樹木越大燒好的炭就越多,因為較小的樹木在燒好後會褪去外面的皮,最後就剩不了多少木炭,而燒原木炭的樹木必須是比較硬質的木材,如青槓樹、黃金樹、柏樹等,像松樹、杉樹則是不行的,因為木質太松,燒好之後不熬火。
有了足夠的木材,接下來就是燒制了,燒制木炭是用自己挖的土窯,有點類似於以前燒磚瓦的窯,窯前左右各兩個大門,後面有一個小小的排風口,當把木材豎放堆滿窯裡之後封掉其中一個門,再在另外一個門前點火燒柴,此時後面排風口就會冒濃煙,一直到燒到排煙口只有少量煙霧後,滅掉門前的柴火,並密封住前門,過段時間後,等到後排煙口徹底沒煙就封住排煙口。接下來的三四天的就是等待它自然的熄滅成炭了。
為了保證木炭質量,燒制一窯炭從入窯、燒制、出炭最少得花一個星期,中間燒炭、封窯環節尤為重要,特別是封窯的時間,因為封窯時間的早晚直接影響出炭的產量與質量。所以在這期間人都是時刻不能離窯的。在把握好燒制與封窯時間後,一窯能出木炭1000斤左右,這得在經驗十分充足的情況下才有這個產量。
過了三天之後,就可以出炭了,出好的木炭去掉挨著地裡的馬腳(就是挨著地沒有完全燒好的部分,這部分燒著火會冒煙)和樹皮就是真正的原木炭了,接著就是裝袋搬到山下運回家去。
燒炭人的艱辛除了在燒制、封窯的時候要日夜守在山上,更多的勞累是在出炭和搬運下山的過程中,出炭時灰塵就像撒了麵粉一樣,兩個口罩都擋不住,出完炭後就像去挖煤一樣黑。
而搬炭下山的過程呢?那無疑是最勞累的工作了,因為燒炭必須要找硬質木材多的地方,這種地方在人煙密集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只有去人煙稀少深山老林才能找得到。
我跟著老丈人去出了一窯炭,炭窯在離公路有三公裡遠的山上,光是從山腳爬到山上炭窯的地方就花了半個多小時,到了目的地就已經爬得沒剩下什麼力氣了,休息了一個下又得挑著兩袋50多斤重的木炭下山,等花了近一個小時把兩袋木炭沿著崎嶇的山路挑下山腳後,人已經累得站都站不穩了。
自從有了這一次經歷以後,冬天在老丈人家拿木炭來燒火取暖感覺真的有些捨不得,如果光是取暖真是浪費了它的價值,因為換來它的背後是燒炭人付出了不知道多少的汗水與艱辛。
而木炭是怎樣來的呢?看完你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本文由「家是故鄉濃」於2020年1月19日在江西吉安永新著。
歡迎大家關注留言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