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印尼是一個很美麗的國家,除了旖旎的自然風光,印尼的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然而,有些動物因為棲息地被破壞和人類的濫殺行為而逐漸瀕臨滅絕。下面一起來看看印尼的世界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
單角犀牛(Badak Bercula Satu)
單角犀牛,也叫作爪哇犀,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通體長2.5-3.5米,肩高1.6米,平均體重1500千克,最大個體可達2300千克。有一支角,角長少於20釐米,皮膚為灰色。
爪哇犀的分部區原本非常廣泛,印尼的爪哇島成了它如今的唯一倖存地。現僅見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的烏戎庫隆(Ujung Kulon)國家公園,約有50-60頭左右,無人工養殖,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
婆羅洲猩猩(Orang Utan)
婆羅洲猩猩(學名:Pongopygmaeus):在靈長類動物中,體型僅次於大猩猩,雄性比雌性大,站立時雙臂下垂可達腳踝部;臂和手粗壯有力,腿短,且不如臂粗壯;體毛稀疏,暗紅褐色,前額突出,嘴突出。
婆羅洲猩猩主要棲息於低地和丘陵的熱帶雨林,生活在海拔高度為800米-1500米之間。它們棲息在樹上,並會隨食物而去到很遠的地方。
婆羅洲猩猩分布於印尼的加裡曼丹島和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是猩猩種中唯一分布在亞洲的種類,分布區狹小。
蘇門答臘虎 (Harimau Sumatera)
蘇門答臘虎(學名:Pantheratigris ssp. sumatrae)是同類物種中體型最小的老虎,雄性體重100-150公斤,雌性體重75-100公斤,臉部周圍的頰毛較長,鬍鬚也長,全身鵝黃色。蘇門答臘虎擁有所有老虎中最暗的毛皮,它的黑色條紋顯著,條紋之間的間隔很小,而且條紋常是一對對排列,前腿也有條紋。僅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棲息的環境從平原森林到高山。僅存野生的蘇門答臘虎大約有400-500隻,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亞的五個國立公園。
低地倭水牛(Anoa)
低地倭水牛(Bubalus depressicornis)產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牛類,屬於瀕臨滅絕的物種,並且極難繁殖。人們對其了解甚少,據說對森林的要求比亞洲的其他種類嚴格,生活在不受人打擾的森林裡,主要是單獨活動。
邦加跗猴(Singapuar)
邦加跗猴是一種脊索動物門、跗猴科動物。體重80-140克,身長12-15公分,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目動物。它們的獨特之處在於眼睛——在小小的臉龐上,長著兩隻圓溜溜的特別大的眼睛,眼珠的直徑可以超過1釐米。邦加跗猴主要分布在印尼加裡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和廖內群島,數量稀少,是瀕危物種。
爪哇鷹 (Elang Jawa)
爪哇鷹是鷹科亞洲鹰鵰屬的一種中等大小的猛禽,是印尼的特有種,分布在爪哇的熱帶森林。喙和爪均強健,腿部羽毛一直覆蓋接近至腳爪。棲息於高山草原和針葉林地區,性兇猛而力強,鳥巢會築在樹頂。雌鳥每次會生一枚鳥卵。主要吃鳥類、蜥蜴、狐蝠科及哺乳動物。它們原先被分類在鹰鵰屬(Spizaetus)中,但由於屬內物種的羽毛差異,一直要到1953年才被確認是亞洲鹰鵰屬(Nisaetus)的物種。僅存的爪哇鷹大約有250隻。
科莫多巨蜥 (Komodo)
科莫多巨蜥,又名叫科莫多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蜥蜴品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科莫多島。這種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蜥蜴體長約為2到3米,迄今為止發現最大的約為8米。而雄性和雌性在外觀上沒有特大的區別。兇神惡煞的它們皮膚極為粗糙,渾身長著疙瘩。粗厚的硬皮可以讓它們在捕獵的同時不被獵物所咬傷。科莫多巨蜥已瀕臨滅絕,野外僅存不到3000隻,印度尼西亞已在科莫多島上建立國家公園,以使科莫多巨蜥的家族壯大。作為食肉巨蜥,巨蜥以島上的野豬、鹿、猴子等為食,有時也會捕食弱小的同類及幼體。(來源:CRI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