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發現野生珍稀哺乳動物 毛鼻水獺居首

2020-11-24 科學網

   

北京時間7月2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德國萊布尼茨動物園及野生動物研究所於2008年開始,與馬來西亞沙巴州野生動物保護局及沙巴州林業管理局合作,實施沙巴州「食肉動物保護」計劃,利用功能先進的遙控攝像機,對該地區麝貓及水獺等小型食肉動物進行研究。兩國研究人員近日公布了他們最新發現的野生珍稀哺乳動物名單,百餘年來在沙巴州首露真容的毛鼻水獺名列榜首。

 

1.顯露真容的毛鼻水獺

 

 

顯露真容的毛鼻水獺

 

德國與馬來西亞研究人員是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德拉馬格(Deramakot)森林保護區發現這隻毛鼻水獺的,這是一百多年來在沙巴州首次發現毛鼻水獺的蹤跡。毛鼻水獺在2008年至2009年間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發現的野生珍稀哺乳動物名單中名列榜首。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位於婆羅洲島北端,佔地面積210平方英裡(約合550平方公裡)。婆羅洲島被分為三國領土,分別屬於馬來西亞,汶萊及印尼。

 

兩國研究人員是在2008年發現毛鼻水獺的,這是過去十年間在整個婆羅洲首次發現的毛鼻水獺。據領導實施這項研究的德國萊布尼茨動物園及野生動物研究所的安德裡亞-威爾廷(Andreas Wilting)介紹,在攝像機捕捉到這張照片以前,連專家也不確定婆羅洲島上是否還有毛鼻水獺存在。婆羅洲最後一次發現毛鼻水獺是在1997年,當時,一隻毛鼻水獺在公路上被撞死。

 

2.出外覓食的珍稀獺狸

 

 

出外覓食的珍稀獺狸

 

這是動作感應攝像機在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拍攝的獺狸。獺狸名列東南亞瀕危麝貓名單榜首,是德國與馬來西亞研究人員在「食肉動物保護」計劃中發現的20個不同種類食肉動物之一。據領導實施這項研究的威爾廷介紹,雖然獺狸活動範圍很大,但這種活躍在溼地的物種仍受到棲息地減少和伐木活動的嚴重衝擊。他的研究團隊還首次拍到獺狸的視頻片段。

 

研究小組表示,1997年以來,當地政府對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做了可持續管理規劃,在伐木取材的同時,讓林區仍可健康生長,這個項目正在獲得回報。沙巴州林業管理局的達圖克-薩姆-曼曼說:「最新研究發現表明長期性可持續林業管理對我們國家受威脅程度最大的一些物種保護極為重要。」

 

3.披著「貓」衣的馬來麝貓

 

 

披著「貓」衣的馬來麝貓

 

在婆羅洲島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拍攝的照片上,馬來麝貓像我們展現了像貓一樣的外衣。雖然這種哺乳動物在東南亞較為普遍,但科學家仍不確定馬來麝貓的準確數量。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供的資料,麝貓在馬來西亞受到該國1972年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保護。這種晝伏夜行的動物是「食肉動物保護」計劃中發現的5個麝貓種類之一——儘管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存在商業性伐木活動。

 

4.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獺

 

 

生性好奇的小爪水獺

 

一群好奇的亞洲小爪水獺在安設於婆羅洲島德拉馬格森林保護區的一臺攝像機前經過。德國與馬來西亞研究小組採用先進的遙控攝像機和夜間探測工具,記錄下婆羅洲島所有三種土生土長的水獺的行蹤。據威爾廷介紹,將不同種類的水獺分辨出來並非易事。他說:「問題是,看到它們的時候,還沒等你仔細觀察,水獺就會迅速溜走。即便是在我們攝像機捕捉到的照片中,水獺也很難辨認。」威爾廷還表示,這些照片將被送至世界頂尖水獺專家那裡進行獨立鑑別。

相關焦點

  • 浙江發現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
    本報杭州4月21日電(通訊員夏學民、周國平 記者陸健)中華斑羚是一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近日,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宣布,在浙江仙居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已多年不見的中華斑羚。據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站站長翁錢塘介紹,浙江省林業局專家4月16日到保護區收集紅外相機數據,從多個相機取出的存儲卡上,驚喜地發現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視頻時間分別為2019年11月19日、11月20日、12月8日和12月9日等。中華斑羚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易危物種。
  • 馬來西亞發現首隻雙頭海蛞蝓
    原標題:馬來西亞發現首隻雙頭海蛞蝓據英國《鏡報》8月15日報導,一隊電影製作人在東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州海岸的一個沙洲發現世界上第一隻雙頭海蛞蝓。這種生物長約25毫米,同其他海蛞蝓一樣,雌雄同體。據悉,它看上去像是外星生物。
  • 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珍稀野生植物亟需守護
    「判死刑」後重露芳容 我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超過3萬種高等植物,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種類約為1.7萬餘種,如銀杉、珙桐、百山祖冷杉等,均為我國特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我國西南地區因複雜的地理條件、豐富的氣候帶分布,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和庇護環境。
  • 百種最奇特瀕危兩棲動物 我國「娃娃魚」居首
    在這些奇特的動物中,中國獨有的珍稀兩棲動物「娃娃魚」居榜首。  上榜的這些兩棲動物有100種,據該機構估計,這些兩棲動物中有85%受到很少保護或根本無人顧及。如果繼續置之不理,它們將永遠消失。該項目負責人喬納森形容這些動物是「煤礦裡的金絲雀」,對生態環境具有指示性作用。他說:「它們對能導致物種滅絕的氣候變化和汙染高度敏感,能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發出警示。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高黎貢山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高黎貢山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 2020-06-05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你認識印尼的珍稀野生動物
    下面一起來看看印尼的世界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    單角犀牛(Badak Bercula Satu)    單角犀牛,也叫作爪哇犀,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通體長2.5-3.5米,肩高1.6米,平均體重1500千克,最大個體可達2300千克。有一支角,角長少於20釐米,皮膚為灰色。
  • 竹山首次發現千畝珍稀野生楠木群落 價值巨大
    5月22日,我縣首次發現珍稀野生植物群落——潤楠、白楠、楨楠和黑殼楠,這也是我縣首次發現的楠木群落。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
  • 瑞射陶野生動物保護林注重維護緬甸兩種特有的珍稀物種
    伊江樹報導據1月18日出版的《緬甸之光》報報導,在馬奎省敏巫(Minbu)專區瑞射陶(Shwesettaw)野生動物保護林中
  • 近代走向滅絕的珍稀動物,其中超過半數在中國被人重新發現
    巴巴裡獅,這種獅子原本是非北地區肉食動物三巨頭之首,是在過去最先被人了解的獅子。據悉,早在古羅馬時代巴巴裡獅子就已經被人廣泛捕捉,當時人們將其充當鬥獸,而近代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毀壞才是致使它們走向滅絕的真正原因。
  •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流通紀念幣收藏價值探析
    紀念幣的題材豐富多彩,有偉人誕辰、重大歷史事件、民族大團結、風景名勝、體育運動、生肖賀歲、中國珍稀野生動物、世界文化遺產等系列,越來越受到錢幣收藏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選題獨特、個性鮮明、圖案精美,極具觀賞價值,且發行量小、市場價位較低,這些正是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收藏價值所在。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以展現我國特有的、瀕臨滅絕的珍稀野生動物為主,屬於環保題材,是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意義深遠,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
  • 深圳有12種珍稀野生植物
    深圳商報記者 文燦 通訊員 張豔武 文/圖 昨日,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發布了一項歷時3年完成的「深圳市野生植物資源調查項目」的結果。基本摸清了全市野生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瀕危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家底,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維管植物近2100種,其中重點調查了珍稀瀕危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4種。
  • 珍稀物種相繼出現 霧靈山保護區首現北京無喙蘭
    霧靈山植物科考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介紹,北京無喙蘭是北京特有的腐生型蘭花,這種植物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7年首次在北京延慶被發現,這一蘭科新物種才為世人所知,被科學界記錄在冊。此次在密雲區霧靈山發現北京無喙蘭,是該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首個記錄。
  • 馬來西亞發現首個劍齒象化石 距今約38000年
    馬來西亞發現首個劍齒象化石 距今約38000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央視新聞(總臺記者 徐荃樂):10月9日,馬來亞大學(馬大)宣布發現馬來西亞首個劍齒象化石。馬大發布通告稱,由該大學領導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一個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化石遺蹟,初步估計距今約有38000年。通告說,馬大醫院牙科專家也參與到整個勘查工作,並推測發現的化石是源自一頭2歲以下的劍齒象。
  • 西藏墨脫髮現野生孟加拉虎 網友:兩隻發光的眼睛真的很嚇人!
    近年來,不斷有村民反映在墨脫縣境內發現有虎腳印,但未有確切證據表明孟加拉虎目前還生活在我國西藏東南部自然環境中。為掌握墨脫縣大中型地棲、半地棲珍稀野生動物的多樣性及分布,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副研究員李學友博士帶隊於2018年10月、11月在墨脫縣境內開展哺乳動物調查研究,並在1000米至3400米的海拔梯度上安放了48臺紅外相機。
  • 雲南發現30米高珍稀巨樹,已有200年樹齡,發現之前全國只有6棵
    原始森林是陸地原始自然生態留存最好的地方,不過原始森林在我國留存下來的比較少,只在東北和西南地區有部分留存,這些地方保存著我國珍稀的動植物自然遺產。比如在雲南高黎明貢山,科考人員發現了珍稀的滇桐物種。據新華社5月23日報導,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對外宣布,該保護區保山段發現一個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以下是十年內野生環境中消亡的十個物種: 1.白鰭豚 白鰭豚又名白暨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 2.西非黑犀牛 西非黑犀牛又名西部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亞種。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已經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單。據悉,這一珍稀物種的成年個體總數量不到50頭,事實上可能已經徹底滅絕。
  • 轎子雪山2019年新發現61種野生鳥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轎子山|國家...
    血雉成群出現 最多時有上百隻血雉 轎子雪山景區供圖1月6日上午10點,轎子雪山景區連下了3天的雪終於停了,工作人員在景區下坪子的小木屋附近發現了40多隻珍稀動物血雉。血雉,別名血雞、松花雞、紅腳雞等,是在高寒山區針葉林中生活的一種雉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繁殖期,血雉是一夫一妻的單配製。
  • 廣東野生珍稀瀕危植物生存鏡像側記
    引子:報春苣苔的前世今生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它才被國人揭開神秘的面紗,目前野生植株總數預計已不到1000株粵北,連州。清澈的連江水自北向南緩緩流過,日復一日。每一年,如織的遊人會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寄情山水。一群不起眼的珍稀生命就生活在這裡,包括一種最早在此地被發現的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