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級基礎知識儲備:等差數列求和

2021-01-11 小言談教育

等差數列求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在中、高年級的練習題當中也是常見的一類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等差數列求和公式及其應用,等差數列公式是:數列和=(首項+末項)×項數÷2。

例1、有這樣一個數列1,2,3,4,…,99,100,請你求出這列數各項相加的和。

解析:如果我們把數列1,2,3,4,…,99,100與數列100,99,98,97…,2,1相加:

這樣所得的和就是所求數列和的2倍,再除以2,這就是所求數列的和。

1+2+3+4+…99+100

=(1+100)+(2+99)+(3+98)+…(99+2)+(100+1)

=(1+100)×100÷2

=101×50

=5050

請同學們思考每一個數字表示什麼意義?每一步計算的意義?

模仿練習1、計算下面各題。

⑴1+2+3+4+…49+50

⑵6+7+8+9+…+75

例2、求等差數列,5,10,15,…195,200的和?

解析:這是一個等差數列,我們可以用公式計算,首先要明白求和需要首項、末項、項數三個量。本題我們可以看出首項是5,末項是200,項數沒直接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可也得出公差是5,根據首項、末項、公差我們可以算出項數,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項數=(200-5)÷5+1=40

知道項數我們可以根據公式計算和:

(5+200)×40÷2

=205×40÷2

=4100

模仿練習2、計算下面各題。

⑴2+6+10+…+42

⑵9+18+27+…+270

答案

模仿練習1、計算下面各題。

⑴1+2+3+4+…49+50

=(1+50)×50÷2

=51×25

=1275

⑵6+7+8+9+…+75

=(6+75)×70÷2

=81×35

=2835

模仿練習2、計算下面各題。

⑴2+6+10+…+42

項數=(42-2)÷4+1=11

數列和:(2+42)×11÷2

=44×11÷2

=242

⑵9+18+27+…+270

項數=(270-9)÷9+1=30

數列和:(270+9)×30÷2

=279×15

=4185

相關焦點

  •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有哪些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及推論  公式:  Sn=n(a1+an)/2  Sn=na1+n(n-1)d/2=dn^2/2+(a1-d/2)n  等差數列基本公式:  末項=首項+(項數-1)×公差  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求和的七種方法!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求和的七種方法! (一)等差數列求和公式1.公式法 2.錯位相減法   3.求和公式4.分組法有一類數列,既不是等差數列,也不是等比數列,若將這類數列適當拆開,可分為幾個等差、等比或常見的數列,然後分別求和,再將其合併即可.
  • 小學四年級數學等差數列練習題解一
    =3+3×200 =3+600 =603【答案】 一共有67個數,第201個數是60303好物推薦想要學好數學,一定要多多的聯繫,反覆的聯繫,才能熟練掌握所學的知識
  • 乾貨|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有七種方法,還有一些特殊性質,必備!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  1.公式法    3.求和公式    4.分組法  有一類數列,既不是等差數列,也不是等比數列,若將這類數列適當拆開,可分為幾個等差、等比或常見的數列,然後分別求和,再將其合併即可。
  • 等差數列求和公式 求和的七種方法
    (一)等差數列求和公式1.公式法2.錯位相減法3.求和公式4.分組法有一類數列,既不是等差數列,也不是等比數列,若將這類數列適當拆開,可分為幾個等差、等比或常見的數列,然後分別求和,再將其合併即可.+ (k+1)(k+2)(k+3)(k+4)= [k(k+1)(k+2)(k+3)(k+4)]/5 + (k+1)(k+2)(k+3)(k+4)= (k+1)(k+2)(k+3)(k+4)*(k/5 +1)= [(k+1)(k+2)(k+3)(k+4)(k+5)]/5即n=k+1時原等式仍然成立,歸納得證7.並項求和法
  • 數量關係:用好中項求和公式
    數量關係在行測考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得數量關係者得行測,但是很多學生數量基礎差,學習沒有信心,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既然沒有時間全部做完,那麼我們就挑簡單的做,學習重心也放在相對容易的板塊,比如計算問題。基本上每年都考,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等差數列。
  • 帶你一起探索數學世界,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求和運算方法分享
    在數學運算中,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計算是最容易被搞混的,今天我來幫大家解決這個難題:分享一個快速進行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求和計算的小妙招。一起來看一下吧。如何計算1+4+7+10+…+31+34——等差數列求和按一定次序排成一列的數被稱為數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等差數列。像這樣,相鄰兩項之差相等的數列即為等差數列。
  • 高中數學數列求和常見公式歸納總結
    一、 等差數列求和1.連續自然數求和相鄰自然數之間的差值為1,所以,連續自然數實際也屬於等差數列。故:1+2+3+4+……+n = n(n+1)/24.掌握了上面的思維方法,連續奇偶數數列的求和也就不難了。5. 連續奇數求和1+3+5+7+..+(2n-1) = n×n6.
  • 《等差數列》說課稿
    《等差數列》說課稿一、說教材等差數列為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性質與應用等內容做好準備。
  • 小學1年級到6年級,孩子考多少分才算是優秀呢?
    一二年級93分以上一年級學的都是基礎知識,比如拼音、識字、簡單加減法之類,這些知識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接觸過的,所以在一、二年級的時候並沒什麼壓力,很多孩子經常考到95分以上,或者100分都是常態。而到了二年級,隨著知識的深入,知識框架變得清晰,但是難度相比一年級也沒增加多少,所以也有很多孩子在考試的時候有90分以上。如果低於90分可能是上課分心或者是接受新知識比較慢,家長這時候就要開始找原因了。
  • 衝刺2018年高考數學,典型例題分析67:數列求和相關綜合題型 - 吳國...
    所以數列{an}是以1為首項,2為公差的等差數列.故{an}的通項公式為an=1+2(n﹣1)=2n﹣1,n∈N*.考點分析:數列的求和;數列遞推式.運用數列的遞推式和等差數列的定義和通項公式,即可得到所求;(2)方法一、設數列{bn}的公差為d,求出Sn,Tn.由恆成立思想可得b1<1,求出an﹣bn,判斷符號即可得證;方法二、運用反證法證明,設{bn}的公差為d,假設存在自然數n0≥2,使得不等式成立,推理可得d>2,作差Tn﹣Sn,推出大於0,即可得證;(3)運用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
  • 初中八年級語文基礎知識之《奇妙的克隆》字詞基礎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基礎知識之《奇妙的克隆》字詞基礎,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奇妙的克隆》   囊náng:本義:有底的口袋。克隆kèlóng:類似「複製」。   繁衍fányǎn:繁殖衍生;逐漸增多。
  • word小知識第36期:word表格的快速求和
    每天進步一點點,大家好,歡迎收看word小知識第36期:word表格的快速求和在昨天和大家分享了快捷鍵F4的使用,今天的內容也會用到哦。當我們在使用word的時候會經常使用表格來表達數據,可是總是往往沒有使用的那麼順手,在以往的幾期也和大家分享了word表格的使用技巧,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有關word表格的使用小技巧,快速公式求和。相信在word表格中求和這個功能是經常用到的,但是卻不是每個小夥伴的都會使用。
  • 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計算問題基礎知識儲備
    計算問題是數學運算常考題型之一,同時也是其他題型的基礎。計算問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數字的計算能力,主要包括算式計算、數列計算、平均數與均值不等式、比較大小、定義新運算等。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尾數法、提取公因式法等。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為大家進行講解。
  • 小學四年級數學公式、定理大全,逢考必有,小學生要牢牢掌握好!
    小學四年級數學公式、定理大全,逢考必有,小學生要牢牢掌握好!這幾天有同學在諮詢四年級數學的學習問題,總的來說,四年級上冊,數學難度不大,下冊數學稍微有點難度,部分同學可能會覺得吃力。但只要同學們把上冊的知識掌握好,下冊數學學習起來就會相對輕鬆一些。那麼同學們怎樣學四年級數學呢?預習和複習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就不詳細做解釋了,主要就是靠同學們的自覺性。
  • 有一套的求和公式,或許可以幫你成功挽回!
    「老黎,你知道求和的萬能公式麼?」「我不知道,複合這件事情怎麼可能有萬能公式呢?不是所有愛情都會有結果的,也不是每一段感情都會有挽回的餘地。」「哈哈哈,但是我知道!」看到的那一瞬間,說實話我沒有反應過來,但是在下一刻我想到了,原來這是等差數列求和公式。透過字面意思,不難想到這是一條求和申請。「你男朋友吧?」花花搖搖頭說:「這是前任!」原來她已經跟男朋友分手半個多月了,期間刪掉了所有聯繫方式。
  • 五年級下冊科學基礎知識匯總,都是重要考點,務必為孩子列印一份
    五年級下冊科學基礎知識匯總,都是重要考點,務必為孩子列印一份很多家長都不明白為何小學階段要進行科學學習,事實上,通過小學科學教學,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與科學學科相關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是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學的發展方向,更是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師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