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可可樹下 加納一家人的半個世紀(圖)

2021-01-13 央視網

生於可可樹下 加納一家人的半個世紀(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6日 22:29 來源:

來源:大眾網

 這是一個加納家庭三代人的故事,他們經歷了非洲前50年的奮鬥與勝利。從很多方面來看,德赫一家———克瓦米、蘇齊和迪萊特是普通而平凡的。但是他們的人生卻是這塊大陸勝利與奮鬥的縮影。

  1957年3月6日的半夜最終來臨的時候,教堂的鐘聲響徹阿克拉。城市的街道上充滿了慶祝和希望的氣息,人們湧到議會大樓外面的廣場上,歡呼英國旗幟的降下,新的國家———加納的綠色、金色和紅色的國旗在微風中徐徐升起。在附近一個馬球場上,總統克瓦米·恩克魯瑪和人們一起舞蹈歡慶,然後他說到了一個夢想,一個最終實現了的夢想。「今天,從現在開始,世界上有了一個嶄新的非洲,」他宣稱,「長期的戰爭結束了。加納,我們心愛的國家,永遠自由了。」在這個新國家東部的沃爾特地區的小村莊福德姆,22歲的克瓦米·德赫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圍在收音機旁聽到了這一歷史性的宣言。「我感到非常高興,」德赫回憶說,「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作為第一個亞撒哈拉非洲殖民地脫離前宗主國獨立的國家,加納成為這片陸地甩掉枷鎖,獲得獨立、自由的象徵。50年之後,加納仍然是非洲成功與失敗、野心與破碎的夢的鮮活寫照。加納開啟了一個模式———軍人政變謀求改革,這個模式在其他非洲國家不斷被複製,獨立後的樂觀完全被動亂、軍事衝突和經濟衰退所取代。

  但現在,與其他地方一樣,加納人已經重新振作起來奮鬥,重建他們的國家,更新他們的民主制度和保護好他們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起伏,讓許多加納人、許多非洲人,比起第一次解放高潮時,對於開發他們大陸脆弱的財富有了一個更為現實的理解。

建國初期的樂觀

  現年72歲的利努斯·克瓦米·德赫出生在一間小泥棚的地板上。在他上學前,父母離異了。是做磚匠、農民的父親把他養育大的。「克瓦米」的意思是「星期六」,他出生在星期六;「利努斯」是他的天主教,或者說是殖民主義名字。他的學校在沃爾特地區茂密的小山裡,這裡最初是德國的殖民地,後來被英國統治,小克瓦米在學校裡唱「上帝保佑國王」,還要向英國國旗致敬。

  克瓦米住在阿克拉東部邊界一個租來的房子裡,客廳裡的牆噴成了藍色,咖啡桌上放著一瓶金色的塑料花。在牆角,有一臺小電視機,還有一臺鈴聲像貓叫的電話。在他的頭上,房頂上,掛著的風扇吹著,空氣裡充滿溼氣。他說:「到了我這個年紀,我必須說出事實的真相。」

  離開學校以後,克瓦米經過培訓,成為了一名雕塑師。克瓦米走了一個又一個村莊,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沃爾特地區的人們都極度想要獨立。他們擔心加納的一些比他們大的部落會歧視他們,許多沃爾特人想要一步步實現獨立,甚至有機會一次性完全脫離國家而獨立。部族主義,這個後來在諸如奈及利亞、盧安達抬頭的可怕的「毒瘤」,在後殖民時代的非洲已經漸漸形成。

  克瓦米自己也一直渴望自由。他說:「我知道獨立對這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黑人需要工作。上層的行政是被英國人控制的。」

  加納獨立初期的幾年是充滿活力和激情的,非洲許多新獨立的地區當時比後來的「亞洲四小龍」富裕和發達得多。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加納的人均GDP和韓國相當;但是現在,加納為大約550美元,而韓國是16000美元。

  恩克魯瑪繼續著他的雄偉計劃,建學校、建房、修路、建港口、蓋工廠。加納的新領導人認為應該完全從英國和其他殖民勢力的控制下擺脫出來。但是恩克魯瑪的政策需要很高的成本。

  工業化花費很大,而政府又忽視了國家的傳統作物可可,可可是加納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隨著加納經濟開始衰退,恩克魯瑪似乎對泛非主義更感興趣,而不是縮小政府的控制權。1964年,在一次(幾十年來一直為其他非洲國家領導所效仿的)運動中,恩克魯瑪宣布加納成為一黨制國家,而他將成為終身國家領導人。最初的樂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和失去的機會。「有很多的問題,」克瓦米說,「人們變得飢餓。恩克魯瑪想向東方求助。他繼續給每個人發工資,但是事情發展得和他計劃的完全不一樣。」1966年初,在恩克魯瑪總統訪問中國期間,軍人奪取了政權。

  克瓦米說:「我們都等著看是否軍方能夠比政治家做得更好。」但是,他們沒有做到。

  在接下來的20年裡,加納深陷不穩定和經濟管理不當的泥潭。軍隊領導人的表現讓人們對他們的政府失去了信任。動亂像癌症一樣吞噬著整個非洲大陸。以1963年亞撒哈拉非洲國家剛果的成功政變為起點,接下來的40年,非洲爆發了至少200次奪權運動。到了20世紀70年代,非洲已經成為冷戰一個最熱點的前沿地帶。「我們有很多的恐懼。沒有言論自由,」克瓦米回憶那個動亂的年代說,「你出去就看到到處是軍隊的人。經濟狀況一直在惡化。」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加納一片混亂,旱災使糧價上升,工作機會消失了。克瓦米把家搬到了阿克拉,在這裡開了一家小建築公司,他說:「全世界充滿了賄賂和腐敗,但是加納尤其突出,這把經濟推上了絕路。」

  「70後」的惆悵

  在加納第一次政變時,蘇齊·阿福·德赫5歲。她現在仍很留戀小時候的快樂時光,她這樣說:「生活很輕鬆,因為父親有工作。」現在蘇齊46歲,她的父母搬到了阿克拉,她則和祖父母一起留在福德姆。在非洲,在困難的年代,這種「延展式家庭」是一種很流行的形式,因為這樣,一家人可以尋找更多的求生之路,分散和減輕家庭的負擔。

  離開中學之後,蘇齊希望繼續學習,她當時15歲。但是,加納的經濟在崩潰,父母隨之失業,他們無法承擔她學習的費用。失學的她曾經嘗試加入阿克拉的警察部隊,她輕鬆地通過了最初的遴選,但是在通過考試後,高級長官卻拒絕讓她開始訓練,原因是她沒有錢去賄賂他。

  1980年,蘇齊19歲的時候,她和格什恩·阿卡結婚了。格什恩是一個銀行職員。在結婚的前幾年,他們經歷了個人快樂和國家災難「奇怪交錯」的階段。蘇齊和丈夫有了兩個孩子,一個是現在25歲的兒子朱比倫特,另一個是23歲的女兒努蒂法菲(「和平」的意思)。旱災和飢餓讓他們的生活一度非常艱難。「你必須到森林去尋找木薯,」蘇齊回憶說,「能找到什麼就吃什麼。」

  此時,國家仍然在軍方的控制之下。1979年,空軍上尉傑裡·羅林斯又一次通過血腥的政變組建了新的軍人政府。但是羅林斯和前幾位領導人有所不同。雖然在最初那些年,侵犯人權的問題十分嚴重,但是他的政府進行了一系列自由市場改革,使經濟最終慢慢重新起步發展。

  現在,蘇齊晚上有時輾轉反側,不能入睡,她擔心她孩子們的安全,她也像當時的羅林斯一樣重視安全問題。她說:「那時候沒有這麼多的武力搶劫,你可以晚上出去散步。」她的丈夫搖頭,表示不同意妻子的看法。「蘇齊沒有看到事情的變化,所以她的比較是不正確的,」他說,「我覺得我們需要一些新東西。那時候,人沒有自由。」

  今天,加納是民主的,經濟在發展。然而,蘇齊和格什恩仍然在為生計苦心經營。在被迫從銀行退休之後,格什恩開了一家提供秘書服務的小事務所。但是,去年,他的電腦壞了,他的生意因此變得很不好。為了平衡收支,蘇齊在阿克拉中心市場買食品,然後轉賣給她的街坊。全家永遠都在為每月16美元的房租而發愁。這對夫妻現在已經有4個孩子,包括2歲的威斯德姆,他們時常要為生計絞盡腦汁。

  「80後」的希望

  迪萊特·科菲·阿卡出生於1988年,此時正值加納情況開始轉好的時期。迪萊特現在19歲,高而瘦削,有點幼稚地狂妄自大,沒有嘗過失敗的滋味。他在一家天主教男生寄宿學校讀書,今年是最後一個學年,這所學校是加納最好的高中學校之一。阿卡一家承擔不起大約600美元一年的學費。兩年前,蘇齊告訴牧師,她的兒子很有天賦,成功說服了她在全球福音教堂的牧師給她兒子一份獎學金。爺爺克瓦米支付了150美元的入學費。全家對迪萊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是家裡未來的希望。

  在非洲,「投資」一個孩子,對一個孩子寄予很高期望是很普遍的事情。「你必須選出家裡那個聰明的人,」克瓦米說,「他能夠成為家裡養家餬口的人。」對於那些不那麼聰明的孩子這是很困難的。迪萊特的哥哥、姐姐都在16歲就離開了學校,現在在想盡辦法找事做。對於被選中的孩子來說也是很困難的。迪萊特很小就被選中,13歲被送去和爺爺住在一起,那樣他可以上一所好的初中。「我感到了責任,」他說,「刻苦學習並將來有所成就是一種『特權』,如果我任何一次考試沒有通過,對我的教堂和我的家庭都是一種恥辱。每個人的眼睛都盯著你在看。」

  迪萊特談到學校時,說他希望到大學學習化學工程或者農業。他能夠說一口流利但帶有濃重加納口音的英語。在他的宿舍裡,角落邊有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有一個爐子。椅子底下堆著壺和盤子,在衣櫃的架子上還有一臺很小的彩色電視機。有一臺小冰箱,冰箱門已經生鏽。外套整齊地掛在石膏板天花板下面。「我想要一所新房子,」他說,「那是我的夢想。」

  這就是非洲幾十年來的希望。迪萊特既不像爺爺在獨立時期時那樣樂觀,也不象媽媽那樣悲觀。他們這一代人經歷了盧安達大屠殺(胡圖族激進軍事分子殺死了80萬圖西族人和溫和派胡圖族人),經歷了獅子山慘案(用兒童軍作戰),「非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剛果內戰(一系列的衝突使400萬人喪生)。但迪萊特和與他一樣的數以百萬計的非洲年輕人也聽到了尼爾森·曼德拉的非凡領導以及南非取得成功的故事,這讓他們備受鼓勵。

  在加納、莫三比克和坦尚尼亞這些地方,現在他們對未來比過去要有信心得多。在這塊大陸上,一切才剛開始。(周瑜)

責編:張建

相關焦點

  • 傳說中的可可樹
    可可樹,原產於熱帶美洲,其果實經過發酵及烘焙後可製成可可粉及巧克力,目前被廣泛種植於熱帶地區
  • 巧克力「之母」——可可樹,海南也是最佳種植地
    可可樹原產於中南美洲,19世紀以後,非洲、美洲、澳洲、亞洲相繼發展了可可種植業。 可可樹全年都結果(或豆莢),而收穫卻通常是季節性的。收穫可可豆採摘成熟可可豆莢的工作絕非易事。可可樹很脆弱而且根基很淺,工人不能冒險爬上去摘高處枝上的豆莢。種植者為到地裡幹活的採摘工人配備了長把、手形鋼刀。鋼刀是為了夠到並剪下最高的豆莢而不傷可可樹的軟樹皮。隨身攜帶的大彎刀則被用來採摘長在低枝幹上的夠得著的豆莢。
  • 洛克王國神奇的可可樹在哪裡?
    洛克王國神奇的可可樹在哪裡?  問:洛克王國神奇的可可樹在哪裡?  答:在自己家的農場裡呦! 想爆料?
  •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研究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一種新模型,對困擾天文學界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國際權威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論文第一作者為國科大物理學院博士生馬星宇,第二作者為國科大本科生朱炎炎。
  • 草莓和可可樹基因組圖譜出爐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6日報導,在26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誌上,兩組科學家表示,他們分別解開了野生草莓和克裡奧洛可可樹的基因密碼,新發現有助於育種專家培育出品質更高的草莓和可可樹品種。  另一法國科研小組表示,他們繪製出了克裡奧洛可可樹76%的基因組圖,並鑑定出了這種可可樹基因組中的2.9萬個基因,科學家可以據此從遺傳學角度改進可可樹作物。人類大約於3000多年前培育出了克裡奧洛可可樹,現在每年會生產約370萬噸可可豆。
  • 史上「最接近神」的人,如果沒有第2位,科技至少推遲半個世紀!
    史上「最接近神」的人,如果沒有第2位,科技至少推遲半個世紀!世界上真的有神嗎?神到底是什麼?第1位,老子,生於春秋末期,有關於老子的姓名眾說紛紜,有人說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說老子是老菜籽,除此之外,有關於老子的年紀,也是有很多的說法,在一些史記當中記載,老子活到101歲,不過也有人說,他的歲數已經達到了160~200歲,在道教當中,記載他最後得道升仙,在他的一生當中所留下的《道德經》,更是奠定了老子的地位,就連孔子都曾經兩次拜老子為師,連孔子都感嘆老子的學問是無限大的
  • 可可樹滅絕!番禺人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朱古力吃了?
    日本:巧克力市場規模逐年擴大 **溫馨提示:請在有wifi的環境下進行觀看**△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這兩天,記者走訪了東京的一家百貨商店。除了外形別出心裁,許多商家在口味上也下足了功夫。據英國媒體報導,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巧克力可能要走向滅絕了,因為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難以生存。
  • 電商時代可可樹商城北京展重磅襲來
    可可樹科技,是中國最專業的、面向全國進行電子商務營銷,通過與國內知名品牌廠家合作,從事幼兒園玩教具及室內外大型遊樂設備銷售的新型電子商務企業。   3月30日,由北京中慶現代技術有限公司獨家冠名的第27屆北京教育裝備展示會在北京展覽館隆重開幕。
  •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編輯:王小盒    來源:中國氣象網   2017-06-15
  • 半個世紀之謎終解開
    這種神秘粒子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預言到了,但過去整整半個世紀裡,科學家們一直沒能找到它。LHCb發言人Guy Wilkinson激動地說:「五夸克可不是一種普通的新粒子。它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夸克聚合新方式,也就是普通質子、中子的基本構成。
  • 為可可樹授粉的小飛蟲
    「蜢蠅」,這種與蚋有親緣關係的昆蟲,能夠完成用手難以做到的工作:它們爬行在又長又彎的可可花上,給難授粉的可可樹傳粉。這讓可可樹結出用以製作巧克力的可可豆。"They are really, really difficult to pollinate. So you do need these little things to do it."
  • 薦劇:《我的天才少女》,一起來看兩個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
    哈哈這不是一部愛情劇,不要被劇名帶偏了,《我的天才女友》描述的是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兩個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該劇是由四部小說改編而成的,小說作者埃萊娜·費蘭特,目前義大利最受歡迎也最神秘的作家,其真實身份至今是謎。
  • 1968—2018 回溯CT發展的半個世紀
    另一位獲獎人科馬克1924年生於南非,1944年畢業於開普敦大學。大約在1957年,科馬克發明了一種計算X線在人體內的輻射特性的方法,為CT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由於經費緊張,科馬克沒能製造自己的原型機。之後科馬克移民美國,成為圖菲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並在1963年製造了CT原型機。1966年科馬克加入美國國籍。
  • 上天已經半個世紀的東方紅一號怎麼樣了?酒泉測控團隊:再次捕獲
    據《中國青年報》4月24日報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控團隊與當天4:15追尋到了已經在太空中運行50年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並為它拍下最美「名星照」。說明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東方紅一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
  • 20世紀80年代香港TVB「九龍女」 撐起香港半個娛樂圈
    20世紀80年代,九個年輕的女孩子先後信心滿滿地步入香港演藝圈,加盟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她們曾一同拍戲,一同聚會,漸漸熟稔起來。於是著名詞曲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沾為她們起了個響亮的名號——「九龍女」。香港無線電視臺(TVB)臺標她們當中許多人以姐妹相稱,甚至有人相約如果到老不嫁,就索性一起住。
  • 科學家用真菌保護巧克力"媽媽"可可樹
    然後分成3組,其中一組的種植盆中放上健康可可樹的落葉,一組放上森林裡取來的多種落葉,另一組不放樹葉,幼苗都放置在森林環境中生長一段時間。   隨後,研究人員將幼苗移回溫室,用棕櫚疫黴感染它們。3組幼苗都受到了侵害,其中沒放樹葉的一組受損最嚴重,放置健康可可樹落葉的幼苗情況最好。微生物培養和基因測序都表明,起保護作用的是可可樹葉上的一種常見真菌。
  • 可可樹是典型的熱帶植物,適合生長於高溫多雨和溼度大的環境
    可可樹是典型的熱帶植物,適合生長於高溫多雨和溼度大的環境,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上遊的熱帶雨林,目前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10°以內較狹窄的地帶、如巴西、奈及利亞、厄瓜多、多米尼加等。另外在加編、馬來西亞、象牙海岸等國家也有生長。
  • 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果」,一起見識下!
    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果」,一起見識下!巧克力原料,最初來源於中美洲熱帶雨林中野生可可樹的果實可可豆。當時古代印第安人用焙炒過的可可豆製成帶著苦味和泡泡的一種可可飲料,這應該是巧克力最初的樣子。可可 (cacao)原產美洲熱帶,可做飲料和巧克力糖,營養豐富,味醇且香。
  • 嫦娥5號年內升空,時隔半個世紀,中國也要採集月壤了
    人類一直對浩瀚的外太空充滿了好奇和熱情,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就完成了登月壯舉。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而這並不屬於他自己,這是人類歷史上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