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為什麼近在咫尺的月球沒有大氣層?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裡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月球為什麼沒有大氣層呢?這得需要了解月球的質量及結構來說,月球的質量是地球的1/81,體積是地球的1/49,表面積相當於4個中國的大小,月表的萬有引力約為地球表面的1/6,由於它的質量太小,引力不夠,原始大氣層中的氫、氦、氮等分子,甚至是水蒸氣都很容易達到逃逸速度,進而脫離月球引力的束縛。
★1970年,俄國人柴巴可夫和米凱威新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太空船月球」理論,來解釋月球的起源。他們認為月球事實上不是地球的自然衛星,而是一顆經過某種智慧生物加以挖掘改造的「太空船」,其內部載有許多該智慧物種文明的資料,月球是被有意思地放在地球上空。當然這個說法被科學界嗤之以鼻,因為天文學家還沒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不容否認的是,的確有許多資料顯示月球應該是「空心」的。最令科學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儀器,其中有「月震儀」。
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現在的太平洋。這一觀點很快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麼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地球與月球兩者之間的物質成分相差甚遠。
★那麼,為什麼天體擁有引力?萬有引力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誰?17世紀下葉,牛頓因為被蘋果砸中,無意間揭示出了真諦;萬有引力正是源於物體的質量,它是質量的內稟屬性,凡有質量的物體必然擁有引力。然而牛頓雖然然找到了源頭,卻最終沒有挖掘出其中深層次的原理。
直到1915年的時候,愛因斯坦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廣義相對論」,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時空本來是平直無皺的,物體的質量造成了時空扭曲,在二維平面之中,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物體的運動也趨向於以直線的方式來進行,因為這是最為簡單節能的過程。大道至簡,此乃宇宙的真諦,不僅二維、三維世界同樣如此;物體在扭曲的時空中,仍然以直線的方式運動,它們會向大質量物體靠攏,但我們地球人類看不見宇宙時空的褶皺,就會被它們五花八門的運動方式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