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認真的天馬(ID:tianmatalk)◎作者 | 劉天馬
HELLO大家好,我是天馬。
今天我會很認真的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也就是:怎麼能在一年之內,讓你的收入翻倍。
我們先看下第一種情況,月收入如何3千漲到6千。
如果說你現在的收入在3000多,想要通過投資實現收入的快速翻倍是非常簡單的。
一提投資大家可能會以為我要教大家怎麼炒股票了,這裡表明我態度哈,我強烈反對大家炒股票。
炒股是一門標準的虧錢手藝。
我們要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投資方法來賺到這部分錢,
這種投資方法叫——套利。
金融學中對套利定義是:同一個商品,在不同市場有價格差,在低價的市場買入,到高價的市場賣出,由此獲得利潤。
股神巴菲特,在他年輕的時候其實就是做套利起家的。
中國改革開放套利第一人,叫楊百萬。
1988年,楊百萬發現,同樣的國庫券,在上海賣103元,但是在安徽才賣100元。他找親戚湊了10萬元,換了一身破舊的衣服,連夜坐火車去合肥買國庫券,然後又一夜不歇的趕火車到上海賣掉。這一趟就賺了3000多元,要知道那時候上海人均工資才200元。
楊百萬的這個操作,就屬於套利。
當然了,幾十年前的套利方法沒法現再用,但是思維方式可以借鑑。
當下這個時點,我們可以使用的套利策略是:可轉債打新。
科普一下什麼是可轉債。
大家可能之前聽說過債券這個東西。
債券,其實就是借條。
比如,你表哥找你借了1萬塊錢,會寫個借條,說張三找李四借了1萬元,明年還,利息5%。
而可轉債,就是一種很特殊的借條。
上市公司想找大家借錢,就會發債券。同時呢,它又在這個債券上加了一個附加規則。
上面寫著,可轉債可以按照一個約定好的比例轉換成股票,比如一張可轉債可以兌換成5股這個公司的股票。
也就是說,如果你花100元買了一張可轉債,就相當於買了5股這家公司的股票,折算一下你買這個股票的成本就是100/5=20元/股。
如果後面公司的股票漲到30元/股,那你手頭的股票就賺了10元/股,一共賺了10*5=50元。
這就是為什麼當股票大漲的時候,可轉債也會跟著大漲,因為他可以轉化成股票。
當股票大跌的時候,可轉債還是張債券,拿個幾年,只要公司不破產,最後該公司還會按100元的買入價+利息還給你錢,可以保證不虧錢。
漲多了像股,跌多了像債,這就是可轉債了。
那可轉債打新又是什麼呢?
就是有公司要用可轉債借錢的時候,它會拿出一堆嶄新的可轉債在市場上大喊:我要借錢,這些可轉債100塊一張,誰買?
你拿錢過去,把這個新可轉債買了,就叫可轉債打新。
當市場比較紅火的時候,大部分在市場正常交易可轉債都會因為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特性,漲到100元以上。
而新可轉債,雖然是100元從公司的那賣出來,但是等到它正常上市交易了,大概率也會漲到100元以上的。
所以,我們用100元的價格去打新可準債,等它正式上市交易了,以高於100元的價格賣掉,就完成了這次「套利」的操作。
既然這種操作賺錢的概率很大,就會有好多人來搶,也就會導致新發的可轉債不夠分,所以需要大家搖號,俗稱打新。
根據統計,2019年,平均每個帳戶打新可轉債的收益在4000元左右。
而2020年上半年,平均每個帳戶打新可轉債收益在1500元-2000元左右,預計全年收益至少是3000元。
那要如何實現月收入從3000翻倍到6000呢?
很簡單,發動家裡10來個親戚,一起打新可轉債就行了。
一個帳戶賺3000元,12個帳戶一年就是36000元,收入翻倍,完成。
我就是這麼操作的,去年底,我挨個給我家族群「歡樂一家人」中的親戚開戶,教他們可轉債打新。
之前我們家那個群裡,都是老同志們轉發的各種保健文章,我經常還要扮演闢謠的角色。
現在這個群已經變成可轉債打新通知群了,氣氛非常融洽。
大家注意,喊家裡親戚一起打新,可不是傳銷啊。
我們相當於給家裡人做了一個投資科普,一家人合理合法的薅資本市場羊毛。
這就有點像當你知道了拼多多很香之後,帶著一家人一起薅拼多多的羊毛,是一個道理。
好,現在到了手把手教你打新的環節啦。
第一步:在任意一家券商開股票帳戶,現在都是線上開戶,不用去營業廳,很方便。
第二步:打開券商APP,絕大多數券商APP上都有專門的打新頁面,找到當天可以申購的新可轉債,申購數量填寫到上限,有的是1000手,有的是10000張,這叫頂格申購。不用擔心全中了沒錢繳款,一般最多中10張或者20張,也就是1000元或者2000元。
第三步:申購之後,第二天會配號,第三天會搖號,並且通知你是否中籤。如果中籤,當天16點前要把錢轉到股票帳戶裡面,不然會被判棄購,一年內出現3次中籤卻不繳款,會被禁止打新6個月。
第四步:等待新可轉債上市,一般要等半個到一個月。上市當天,10點半把新可轉債賣掉,這就完整的進行了一次可轉債打新套利。
當然,可轉債打新也不是穩賺不賠,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出現跌破100元的情況。比如在2018年這種大熊市,無腦可轉債打新,單帳戶一年會虧1000多。
但是,可轉債打新這種策略,賺的時候賺的多,虧的時候虧的少,大概率賺錢,是個好東西。
我們再看看第二種情況,也就是從5千漲到1萬這種。
從5千到1萬,這時候如果只使用投資的方法就難以實現了。
5千一個月的增量,可轉債打新只能搞定3千,還差2000元的缺口。
這2000元的月收入缺口,需要通過增加工作收入的方式來解決。
5000元的薪水,要再漲2000元,其實並不難。
想要在收入上有和老闆議價的權利,需要看一下你現在的工作,是在什麼類型的崗位。
一家公司的崗位很多,總來說,可以分為:成本部門 和 收入部門。
成本部門,就是公司要花錢養著的部門,比如 研發,產品,IT,行政,人力,法務,財務,等等。
而收入部門,是指可以幫公司拿到訂單,幫公司賺錢的部門。比如銷售、營銷、渠道管理等等。
我們提過,工作中要想獲得主動權,要麼把握產品端,要麼把握客戶端。
產品端,就是指成本部門裡面的研發和產品部門。
當然,產品端也不光是做開發的,在一家米其林餐廳,大廚就是產品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律師就是產品端;總的來說,就是能給客戶提供最終產品或者服務的人。
客戶端,一般是指收入部門裡面的銷售這樣的崗位。
這兩個崗位對公司的議價能力較高,想要漲工資,步驟如下。
你去和老闆定個目標:
老闆,今年我想漲2000的月薪,需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你才能給我漲?
這時候老闆肯定喜出望外,任何一個三觀比較正的老闆都會在這個時候明白:他遇到了一個積極主動的員工,這種人可堪大用。
和老闆定下合理的目標,比如某產品趕在什麼時間前上線,或者銷售額達到多少等等。
你在一年時間內努力實現它,漲薪就只是副產品了。
有同學說,我現在的崗位,既不是產品端,也沒有抓住客戶端。
那你要提高警惕了,在現如今這個AI時代,有一些崗位是特別容易被替代的:
李開復老師在他的《AI未來》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比較直觀的分類方法:
可以根據工作是否要經常面對面和人打交道,以及工作內容是否需要經常創新來劃分四個象限。
位於左下角的,就是既跟人很少打交道,同時也不需要什麼創新的工作,比較典型的就是電話銷售和流水線工人,這樣的工作就非常危險,很容易被替代。
大家現在應該已經感受到了,很多推銷電話,都是AI自動打過來的了。
這些處於危險區的工作,有些之所以還存在,僅僅是因為現在AI公司的產品報價比中國的人工價格要高。
一旦人工成本大於AI公司的報價,企業主會毫不猶豫的切換到AI系統上,因此這種工作是很難漲薪的。
如果你現在剛好正在從事危險區的工作崗位,或者相對危險的工作,強烈建議你未雨綢繆,立刻開始考慮換工作。
其實具體怎麼換工作也有成熟的方法論。
前阿里巴巴CEO 衛哲,總結過一個十字真言,叫:
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
舉個慄子,比方說你現在是在公司中做的是電話銷售,那可以在公司內部去爭取外部銷售的崗位,因為外部銷售是線下接觸人,是把握客戶端的。
如果公司內部不給你調崗,也沒關係,可以去應聘同行業其他公司的外部銷售崗位。
等你在外部銷售的新崗位做出成績了,就可以考慮跨行業應聘其他高薪行業的外部銷售崗位。
就是這麼個流程。
雖然我是一個主要講投資的UP主,但是,我必須向大家強調,絕大多數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通過工作得來的。
而工作這件事,也是選擇大於努力的。
如果你現在的工作很不稱心,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到投資身上,此時你最應該做的是去換一個更適合你並且更有議價權的工作。
千萬別去信那些聲稱學了他的投資課,就能幫你財務自由的那種人和書,那都是騙人的。
OK,這部分我們也講完了。
再看看第三種情況,也就是月收入已經在1萬以上。
比如你現在一個月有1萬或者2萬的收入,說明你的工作已經走上了快車道。
可轉債打新的收入對你來說也只是幫你賺個房租而已,每天帶薪的時候操作一下即可。
這個階段,收入翻倍的主要方法,依舊是通過漲工資,或者創業。
方法和前面說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但此時,你應該已經開始有存款。比方說,工作了幾年之後,攢下了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存款。
這時候,就要開始學習指數基金定投了。
注意,學基金定投,並不是為了讓你快速賺大錢的,而是在為你的下半輩子做準備。
算算就知道,20萬本金,一年賺10%,也就是2萬元,這點錢在絕對金額上的意義不大。
而它重要的意義是:在你錢還比較少的時候,儘早開始實踐。
投資中有個定理,無論是誰,投資中一定會犯錯。這個犯錯的時間,越早越好。
早犯錯呢,你後面還有時間糾正,而且年輕的時候一般錢比較少,虧也虧不到哪去。
儘量別等到你錢已經很多了,再開始投資。要知道,四五十歲以後,你是虧不起的。一次巨虧,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翻身了。
那什麼是指數基金定投呢?
我們把這六個字先拆碎,再組裝。
先看什麼是「基金」。
最開始,這世界上本沒有基金,只有股票。
每個人都是親自下場,在股海中搏殺。奈何金融投資過於複雜,業餘股民一般都會慘敗給專業人士,血本無歸之後,灰頭土臉的離場。
這時候專業人士跳出來和業餘股民說,你們也別自己炒了,把錢給我,我幫你們炒,比你們自己炒賺得多,分我點管理費就行了。
股民一聽,還挺有道理,還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吧。
專業人士到股市上買了一大堆他認為不錯的股票,然後把這些股票打個包,再分成小份,比方說1元一份,賣給股民,基金就此誕生。
當然,這只是股票類基金。
如果專業人士,也就是基金經理,在基金中買的全都是債券,那這就是一支債券基金。
如果買的全都是貨幣類的資產,那這就是一支貨幣基金,比如餘額寶。
這三種基金的預期收益和要承受波動也是不一樣的,所謂波動就是漲著漲著又就跌下去了。
股票類基金,預期收益最高,長期年化10%左右,但是波動也最大,30%-50%。
債權類基金,預期收益略差,有年化4%-5%,波動也小一些,5%左右。
貨幣基金,預期收益最低,年化2-3%,波動幾乎為0。
好,我們說完了什麼是基金,再看一下什麼是指數。
我們來玩一個RPG遊戲,你現在是美國證監會主席,需要每天去給川老師匯報今天股市是漲是跌。
如果股市裡只有1支股票,想知道整個股市在這一天的漲跌情況是很容易的,只要看這支個股票的漲跌就行了。
但顯然股市裡面不會只有1支股票,好歹也得有兩支股票吧。
這時候想描述股市漲跌,就沒那麼容易了。
比如A股票漲了10%,B股票跌了5%,你說今天整個股市算是漲了還是跌了?
總得有個評價標準吧,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指數這個東西,用來指示整個股市的漲跌情況。
指數的「指」字,是 「指示」的意思。
我們一起做一個指數出來,大家就徹底理解了。
還是剛才說的那個有2支股票的股市,我們假設A股票市值40億,B股票市值60億。
市值,就是指這家公司的股票總數乘以每股股價。
A、B兩家公司的市值加起來是40+60=100億。
這時候我們建立一個指數,就叫川川指數吧。
我們規定,100億對應的指數點位是3000點。
這個3000點是隨便設的,愛設成什麼都行。
第二天,A股票漲了10%,它的市值變成了40*(1+10%)=44億;B股票跌了5%,市值變成了60億*(1-5%)=57億。A和B兩個股票的市值相加等於44+57=101億。
用第二天101億的總市值除以第一天100億=1.01。
再用1.01乘以初始點數3000點,就得出了川川指數在第二天的點位:3030點。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向川老師匯報:總統先生,恭喜您,川川指數從3000點漲到了3030點,漲了1%。
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股市大盤終於突破了3000點,新聞裡說的大盤,都是指上證指數。而突破3000點,其實也就是我們剛才一起體驗的這個過程。
我們也經常聽說美股多牛多牛,這說的都是美國的標普500指數或者是道瓊指數,這兩個指數比較牛。
OK,我們現在知道了什麼是指數以及指數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會發現,指數不就是一套算法和一張清單嘛。
這清單上寫著,A股票40億,佔比40%,B股票60億,佔比60%。
這個時候,大家還記得前面說的那位基金經理嗎?他突然跳出來說:你把錢給我,我去幫你把這個清單上的股票買回來,而且就是按清單上的比例買。
這就是指數基金了。
也就是說,指數基金,其實是在抄指數的作業。
所以一個指數基金賺不賺錢,要看它抄作業的指數給不給力。
上證指數,就是一個很不給力的指數,由於它的編制方案非常不合理,導致它常年趴在3000點。
但是中國股市真的就不賺錢嗎?
當然不是。
我們看一下最能代表A股的滬深300指數,A股就是中國大陸的股市。
這個指數是從A股裡面選出最大的300家公司進行跟蹤。
從2004年12月31日到2020年9月30日,這個指數的點位從1000點漲到了4587點,年化收益率10.47%。
而且,只要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滬深300指數還會繼續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買滬深300指數基金,就是在買中國的國運。
所以以後別再說中國股市不賺錢了,其實股市賺錢的,只是你沒賺錢而已。
那要如何賺到錢呢?
這時候「定投」這個詞就該出場了。
所謂定投呢,就是定下一個時間,定下一個金額,到日子就投。
比如每個月1號都投5000元的滬深300指數基金,這就是最原始的定投了。
但這個無腦定投有個問題,也就是當股市在短時間漲了很多很多,已經變得很貴了,還要投嗎?
不知道在看這個視頻的有沒有今年7月開始定投的同學,現在虧的很慘吧?
無腦定投肯定是不行的。
巴菲特的老師 班傑明格雷厄姆,在他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上講過,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要定投的不是一支基金,而是一個有股有債的基金組合。
也就是說你定投的時候,既要買股票類基金,也要買債券類基金。而且要根據股市在當時是便宜還是貴,來調整股債的比例。
對應到A股,一個簡單有效的定投方案就是:
當滬深300指數在3900點以下,此時股市較為便宜,每次定投,可以買75%比例的滬深300指數基金+25%比例的債券基金。
當滬深300指數在3900點到4400點之間,這時候的股市既不算便宜也不算貴,屬於合理,每次定投,滬深300指數基金和債券基金各買一半。
當股市比較貴的時候,也就是滬深300指數在4400點以上,每次定投,只買債券基金,不再買滬深300指數基金。
如果股市抽瘋,漲到了4900點以上,就要考慮把手頭的滬深300基金賣掉了。
我們回溯一下,用這套方案在今年定投,你會在年初買入低位很多指數基金,到了7月份就不再買入了,有效防止套牢。
這樣既賺到了錢,又降低了風險。這才是比較適合普通人的定投方法。
當然,具體哪點位對應滬深300是便宜還是貴,這個數據每隔2年就要重新調整一次。具體的計算方法還挺複雜的,我後面會專門做一期來講一講。
OK,有關指數基金定投的內容,我們就說完了。
因為投資是反人性的,需要我們在別人都很瘋狂的時候保持冷靜,在別人都絕望的時候保持樂觀。
這社會上,人人都希望你做鹹魚,社會資源有限,你放棄了,他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多數人已經放棄,少數人還在抗爭。
如果不想做鹹魚,就要熟知社會分工的規律,還要精通金融背後的法門。
這些東西學起來,還挺費勁的。
當然,學會了這些,還是有好處的。
也就是,當命運的導演頤指氣使的告訴我們,在這場人生大戲中,你只能做配角的時候。
我們自信滿滿的告訴他:我的人生,我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