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鍾南山院士出席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對當前疫情作出了最新研判:「目前世界對疫情發生的規律還沒有摸清,也未進行溯源,治療也沒有極具針對性且非常有效的藥物,部分藥物如瑞德西韋僅在一開始發現對治療新冠有用。」
這次疫情和非典有何不同?
鍾南山表示,這次疫情跟2003年非典不同。
「從抗疫的情況看,我們很多主要的問題到現在都沒解決,溯源還不知道。」
鍾南山表示,他們在2004年就已經基本發現SARS(非典)的規律,中間重組很重要的食肉類貓科動物這個問題解決了,途徑切斷了就好了。但是,現在不知道是什麼情況?所以在荷蘭殺了1000多萬水貂,現在會不會也是一個傳染源也不知道,這個根本問題我們不清楚,治療現在看起來沒有任何一個針對性的治療藥物。
鍾南山說,哪怕瑞德西韋等,一開始有些效,後來就差了。
輝瑞能阻止90%的感染
中國疫苗也在差不多水平
至於疫苗,鍾南山指出,國外輝瑞疫苗能阻止90%的感染,其實廣東乃至中國對疫苗的研發也在差不多水平,但有了第一階段試驗結果才能公布。
「這麼多人在一起開會,
這在國外不可想像」
「我有一個感受,這麼多人在一起開會,這在國外不可想像。我們能夠有這麼一個和平的環境,正常舉行活動非常不容易。」發言一開始,鍾南山直呼舉行這樣的論壇實屬不易。
「武漢是非常安全」
在國外疫情依舊肆虐的情況下,鍾南山表示,中國能控制住疫情,首先創新在「生命至上」的指導思想上,如在社區層面做到群防群控實屬不易。他特別提到,現在武漢是非常安全。
日前,一則「鍾南山院士團隊體外研究發現複方板藍根對新冠病毒有效」的消息在網上熱傳,引起各地市場消費者搶購板藍根,以及白雲山股價大漲。
鍾南山回應:「我在幾天前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合作協議(論壇)中曾講過一句話,複方板藍根,而非板藍根在實驗室有抗新冠病毒作用,這離體內有效還很遠,白雲山藥廠作為『內行人』應很了解,但(其中)有人斷章取義,將我這句話擴大,甚至說是板藍根,這是一種歪曲,有關部門已出來澄清。」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10月23日在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白雲山複方板藍根熱點事件時表示,證監會將持續關注,一旦發現任何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予以查處。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0月18日,白雲山就已發布澄清公告稱,有關媒體報導所涉及的相關結論只是針對公司合營企業白雲山和黃公司複方板藍根顆粒開展的抗新型冠狀病毒體外篩選的實驗結果,後續還需對該產品開展進一步相關工作,相關工作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複方板藍根顆粒的銷售預計不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據白雲山介紹,目前,板藍根產品在國內市場已是充分競爭的產品,板藍根顆粒、複方板藍根顆粒已獲批准的文號數量眾多,板藍根產品不是公司或其附屬企業的獨家生產品種。
專家:「顯示出體外抑制藥效」與最後證明有治療效果還有很長的距離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張洪濤解釋,「鍾南山院士表述的是:聯合研究團隊系統開展了一系列南藥抗新型冠狀病毒的體外藥效篩選,發現複方板藍根顆粒和口炎清顆粒等顯示出體外抑制藥效。『顯示出體外抑制藥效』與最後證明有治療效果還有十萬八千裡的距離。」
那什麼是體外抑制藥效?張洪濤表示,「體外療效就是像現在的藥物實驗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就是體外實驗,第二個是動物實驗,第三個才是人體實驗,也就是臨床實驗,只有在體外實驗中取得療效才會推進到動物實驗,這需要一步一步來的。
另外,經專家證實板藍根不能專治感冒,但可以緩解內熱引發的咽喉腫痛、大便乾燥、小便黃赤等症狀。板藍根性寒,脾胃虛弱的人要慎用。
從17年前抗擊「非典」的戰場,到今年伊始迎戰「新冠」的前線,鍾南山都是「定心丸」的代名詞。
1月18日,他臨危受命,拿著無座的高鐵票從廣州夜馳武漢。倚在餐車裡閉目小憩的一張照片,刷爆全網。英雄逆行,定格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感動中國」。人們一面心安,一面心疼,畢竟,他已經84歲了!
可愛的鐘院士,不止一次笑著表達過自己的「不服老」。他曾對著鏡頭說:「我們很多醫務人員都不允許我進病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嫌我太老了」;今年9月8日參加授勳儀式,他自稱在紅毯上故意走快點,「證明我還沒有老」。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將播出第四期。儘管鍾院士本身並不喜歡別人用「84歲的前輩」來定義他,但本期節目依然嘗試走近這位「80後」硬核背後的柔情一面,試圖給大家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面的鐘南山院士的故事,特別是從他的人生成長、家庭生活,感受他一路積蓄著的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也以此向所有在疫情中付出努力、作出犧牲的中國人致敬。
首度揭秘「高鐵照」幕後
秘書說:「其實沒有睡,他還在思考措施」
《故事裡的中國》作為一檔腳力踏實、眼力敏銳、腦力充沛、筆力遒勁的大型原創節目,自誕生以來不斷通過豐富的史料、生動的講述,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深入故事背後,這也使得節目呈現出極強的揭秘性。
鍾南山院士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故事裡的中國》還能講出什麼樣的新鮮感?本期節目先後對話一路跟隨採訪鍾院士的葉依,以及鍾院士的秘書蘇越明、學生張挪富、長子鍾惟德,並奔赴廣州拜訪了鍾院士本人。節目將用見證者的直觀視角,結合照片、視頻、38年前的老報紙、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帶來一個個「首度揭秘」「一手曝光」。
1月18日鍾院士夜奔武漢的高鐵照,是他的秘書蘇越明偷偷拍下的。正是這張照片,給了無數人極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接受主持人撒貝寧採訪時,蘇越明直言拍攝時完全沒意識到會有這麼大的震動和反響。
那天,從早上11點多接到國家衛健委的來電,到結束下午的會議後匆匆趕赴廣州南站,鍾院士一刻沒有喘息。沒有坐票,他絲毫不介意:「國家這麼急,肯定很需要我們,我們必須要去!」上了高鐵,在餐車上一坐下來,鍾院士就拿出電腦和一沓資料,馬不停蹄地整理對疫情的研判,從五點多到八點多,中間只喝了兩口水。
蘇越明回憶,工作了許久之後,鍾院士可能有點累,就仰著休息了一會兒,「我從來沒看過他在火車上要閉目養神,當時我看到整個車廂就只有他一位頭髮發白的84歲的人,我心裡特別不忍,然後拿出手機,拍下了這一幕。其實沒有睡,您看他那個眉頭還是緊皺,我覺得他還在思考措施,過了大概十分鐘,他睜開眼睛,說我想到了一些東西,然後補充了幾條對疫情局勢的一個初步研判。」
這些年先後完成了《鍾南山傳》《你好,鍾南山》等七本關於鍾南山院士書籍的葉依,曾親見過一口氣爬上十八層樓依然氣定神閒的鐘院士。當看到這張高鐵照的時候,她心裡特別受不了:「84歲的一個人,已經累到了最後的邊緣,他還要把到底的力量拿出來!」
連鍾院士都沒見過的視頻
他為國家衝在一線,妻子在家等他吃飯
《故事裡的中國》在講述英雄的時候,特別追求回歸平凡的選擇和溫熱的生活,去探究一個人何以偉岸,又在其奉獻他人的背後,作出了怎樣不為人知的自我犧牲。
我們聽了太多鍾院士是一個什麼樣的醫生的故事,但生活中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兒子、什麼樣的父親、什麼樣的丈夫,大家還知之甚少。
來到《故事裡的中國》,鍾院士的長子、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鍾惟德分享了一家三代的家風傳承,讓觀眾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敢醫敢言、勤奮爭氣、生命至上的信念是如何深植進鍾院士的生命。
節目還展示了鍾院士家門框上的一枚釘子,那是「非典」那年他偷偷在家掛吊瓶的「戰果」,釘子一放十七年,生鏽了都不願意拔下來。鍾院士曾說看到釘子,就想起家人的照顧,這讓他可以義無反顧地投入工作。
選擇總是難以兩全,投入工作、關愛病人的時間多了,對家裡自然會有虧欠。這些年來,鍾院士能一心撲在事業上,離不開妻子李少芬的默默付出。
鍾惟德展示了一段連父親都沒見過的視頻。視頻拍攝於2020年5月的一天中午,84歲的媽媽,在空蕩蕩的籃球場上獨自打著籃球,鍾惟德回家看她,拍下了這又心酸、又溫暖的畫面,「她平時也是每頓飯都希望等著我父親回來,我的父親一般是一點鐘之後才回來吃午餐,十二點正是太陽最烈的時候,看到她,我覺得她比較孤獨,其實很多時候註定都是等候。」
年輕的時候,鍾南山和李少芬因為對體育尤其是籃球的共同愛好,走到了一起。當年,年輕的鐘南山在醫生和體育之間選擇了前者,由於李少芬當時在國家隊,結婚需要批准,鍾南山決定等她,這一等就是八年。
鍾惟德感慨:「角色到今天產生了一種互換,現在(退休後)是每天我媽媽換過來等我爸爸回家了,因為他都經常說走就走」,之所以公開分享這段視頻,鍾惟德是希望父親在看到節目之後,以後可以準時一些,多點回家。
王學圻、韓東君共飾鍾南山
《故事裡的中國》用全新探索致敬抗疫英雄
國慶期間,獻給黃文秀的原創舞臺作品《扶貧路上》一經推出,廣獲好評。但相比起《扶貧路上》有舞臺劇為藍本,本期的《鍾南山》是從零起步、完全原創的作品,想要表演好這樣一位在大眾心中意義非凡的人物,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這次,《故事裡的中國》舞臺將首度由兩個演員共同飾演一個角色。節目戲劇總導演田沁鑫表示:「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和探索。鍾南山院士是一位敢醫敢言的國士,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我們也是隨著這份感動來認識鍾南山院士。」
今年以來,伴隨諸多戰疫主題作品面世,關於誰是鍾院士最佳飾演者的討論不絕於耳,《故事裡的中國》選擇了韓東君和王學圻,前者外型運動、陽光,代表著新中國蓬勃建設時期的年輕的鐘南山;後者氣場強大、質樸沉穩,將再現今春疫情來臨直擊親臨一線的鐘南山。屆時,兩位演員將在跨越時空的一呼一吸之間,完成一場信念的接力。
在敘事方式上,舞臺藉由蘇越明秘書的視角,通過演繹他跟隨鍾院士踏上高鐵、趕赴武漢的所見所感,串聯講述鍾院士逆行出徵的英雄壯舉,穿插倒敘鍾院士從青蔥年少到白髮蒼蒼的熱血人生,還會情景再現鍾南山和李少芬相戀、相知、相守的愛情傳奇。主舞臺穿梭於車站、高鐵、醫院、操場、照相館、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市疾控中心會場,副舞臺則在「非典」時期病房、武漢會議中心、ICU 病房以及鍾院士的家之間切換,舞臺對各個場景尤其是鍾院士家裡的匠心還原,代表了節目的滿腔誠意。
第二次接受《故事裡的中國》邀約,王學圻依然壓力叢生:「飾演這麼大的一個英雄,真的很難,因為大家太喜愛他了,咱們化妝師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幫助我建立信心,把他演得更好。」當看到王學圻出神入化的表演,廣東支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ICU醫療隊領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張挪富眼前一亮:「演得很像,戴上口罩的時候更像!」
主持人撒貝寧說:「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眼睛裡寫滿故事,臉上卻不見風霜。」走近「80後」鍾南山,感受「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致敬「南山風骨,國士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