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B.P.Toknnh本來是發現「受傷的高等植物,能夠產生殺死細菌的揮發物」;後來他本人進一步發現,有些未受傷的高等植物,也能夠產生殺死細菌的揮發物;再後來它又發現,不僅是高等植物,低等植物甚至是細菌本身,也能夠產生殺死細菌的揮發物,從青黴菌中提煉出的盤尼西林,就是細菌來源的「芬多精」。回到森林療養,應該是喬木、灌木、草本、地衣、蘑菇、枯枝落葉甚至是土壤都在釋放芬多精,若想逐一確定成分和釐清保健功能,現階段還不容易完成。
B.P.Toknnh最初是通過室內控制試驗來證明芬多精的存在,他將植物材料剪成儘可能小的碎屑,放在培養皿中,然後在玻璃板上滴一點含細菌的溶液,把玻璃蓋在培養皿上,讓細菌溶液靠表面張力黏在玻璃上。通過定期觀察細菌的生命力,B.P.Toknnh發現細菌的致死率,與植物材料的種類和數量有關,與試驗時長也有很大關係。要達到理想的殺菌效果,植物材料和細菌之間的距離一般控制在幾釐米以內,試驗時長要達到10-20分鐘。回到森林療養,未來若想在野外發揮芬多精的殺菌作用,必須基於林內菌落變化的時空規律,這方面還有待加強研究。
了解芳香療法的朋友都清楚,精油揮發物具有芬多精的功能,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B.P.Toknnh對含有精油葉片做過一個小實驗,他將葉片上的油細胞用針逐個去除,然後重新切碎做了揮發物試驗,結果發現不含精油的葉片同樣能夠分泌芬多精,同樣能夠殺死細菌。再補上一條資訊,同樣一種植物精油,提取精油時的溶劑不同,精油成分也會不同,水、酒精或其他有機溶劑提取的精油完全不一樣。這樣看來,芬多精包含著精油成分在內的更多組分。
了解森林療養
在線體驗森林療養
預約森林療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