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20年初,我們被一次突然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原本的生活節奏,讓我們陷入了恐慌。面對這場災難,祖國舉國之力與之抗衡,為受災民眾提供了堅強的後盾,有很多人心繫家國,心繫他人,從細微處著手儘自己所能為深處冰冷疫情中的人送去溫暖,還有很多人從自身出發,居家自我隔離,為自己尋得心中的一份淨土,學會了珍視自我。
有一種愛叫做,家國情懷
何為「家國情懷」?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
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並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
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有著對作為家和國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的情感稱作「家國情懷」。
小到每一個家庭,大到整個國家,家國情懷支撐起了每一個人的信仰體系,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家國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在家庭和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猶如烏鴉反哺般為家、國奉獻自身,同樣的,在我們面臨災難時,家、國為我們提供最有力的庇護,讓我們免受風雨。
祖國的愛,就像一隻大手託著我們,讓我們遠離病毒的侵擾
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嶽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余光中《歡呼哈雷》
就像余光中說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永遠有著向前的民族意志,有著人民至上的民族大愛,在疫情面前這種體會更加深刻。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毫無徵兆的在湖北武漢爆發,武漢作為疫情的原爆點借著春節期間的人流高峰以燎原之勢迅速向全國輻射、蔓延。
疫情的陰霾下,這是對每一個人的生死考驗,更是對一個國家的生死考驗。
祖國迅速做出響應,迅速封鎖了武漢城,阻斷所有的通往和來自武漢的交通幹線,防止疫情進一步加劇。
「封城」在很多西方國家看來,是對人身自由的詆毀。湖北「封城」的舉動還一度遭到西方國家很多人的強烈抨擊,但是祖國為了盡全力保住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力排眾議,排除萬難,果斷的採取了「封城」。
很顯然,「封城」這一舉動非常有成效,儘可能的把疫情控制在了武漢,把疫情對其他省份的影響降到最小。
在大難面前,一個國家能為民著想,舉國之力護住人民,體現的是一種國家的擔當,一種對人民的大愛,這種愛就像一隻大手託著我們,給予我們溫暖和庇護,讓我們遠離病毒的侵擾。
家鄉的愛,就像一個港灣護著我們,讓我們四周被溫暖包圍
祖國對於我們的關懷,就像大氣層一樣,在遠處保護著我們;而來自家鄉的愛,就像是一個港灣,在我們身邊時不時的為我們提供溫暖。
對於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伏爾泰
家的天堂能夠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庇護。
張嘉佳的小說《雲邊有個小賣部》中的劉十三豪氣沖天的想到外面的大城市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可是現實給了他重重的一擊,讓他遍體鱗傷,身心俱疲。
他開始變得膽怯且絕望,深處千裡之外的王鶯鶯知道了外孫的處境,連夜從雲邊鎮跑過來把劉十三接回了小鎮,那是劉十三魂牽夢縈的地方。
夢裡小鎮落雨,開花,起風,掛霜,甚至揚起烤紅薯的香氣,每個牆角都能夠聽見人們的說笑聲。
回到小鎮的劉十三滿血復活,回到家鄉的他不僅重溫了親情,也收穫了愛情。
家鄉就像有根綿延不斷的線,遠遠的牽著出門在外人兒的心。
儘管疫情的陰霾仍然揮之不去,但是我們心底總會有一個地方,始終讓心中持有一份溫暖,不懼風雨,那個地方就是——家鄉。
家國情懷,就像一顆種子植於心間,待時機成熟自瓜熟蒂落
古往今來,有多少的能人志士,他們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為了自己的終極信仰,捨生取義,他們為世人留下來傳頌千古的絕句。
像是陸遊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
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早已將自身的旦夕禍福拋諸腦後。
電影《流浪地球》中有這樣感人至深的一幕:
在木星的強大引力下,眼看著地球馬上就要被木星吞噬,在這危難之際,作為太空人的劉培強毅然決然的選擇犧牲自己,自己駕駛空間站撞向木星以此來使地球擺脫木星的引力。
這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的體現,更是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的深刻體現。
疫情面前,同樣湧現出了大批的同樣擁有家國情懷的人,像84高齡的抗疫鬥士鍾南山和大批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家國情懷賦予了他們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很多英雄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心間種下了一顆家國情懷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流逝,種子見陽光,飲雨露,最終成熟並結出了敢為天下先的果實。
有一種愛叫做,心繫他人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
心懷他人的人,他們會從自身出發盡己所能善待周圍的每一個人。他們會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他們的痛楚,會咬緊牙關挑起別人的擔子,更會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
有些人的眼裡滿是別人的痛楚,他們的眼神裡透著心疼的模樣
《次第花開》的作者希阿榮博堪布從小便受到佛法的薰陶,但是對於佛理的理解只是處於表層,一知半解。
直到後來,他身患心臟病,嚴重的時候,身體的痛楚總會讓他聯想到死亡。在經歷了病痛的折磨之後,他深刻的領悟到了佛法的精妙,這也幫助他培養了他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而培養的菩提心讓他深刻的感受到了眾生的痛苦,他的眼睛能夠看到人們心底隱藏最深的痛處。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二十多年來,他不辭辛勞奔赴海內外弘揚佛法,為的就是讓人們開悟,從煩惱入手止息煩惱,擺脫煩惱和痛苦。
有些人的肩膀更加有力,除了自己的責任,別人的責任照樣擔得起
心繫他人的人,有的會選擇從精神層面幫助別人開悟,就像希阿榮博;有的會選擇身體力行的為別人承擔責任。
就像杜國富,杜國富是90後的一名掃雷士兵。在2018年的一次掃雷行動中,為了探查不明爆炸物,他勇敢的對戰友說:「你退後,讓我來」,在近距離接觸爆炸物的時候英勇負傷,失去了雙眼和雙手。
他的英勇事跡讓他榮獲「2018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一句「你退後,讓我來」也成了他的獲獎宣言。
在面臨無法預測的險情時,杜國富選擇了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別人承擔風險,把安全留給別人,這是一種心繫他人的英雄主義,也是一種捨己為人的勇敢擔當。
心繫他人的人有著堅實的臂膀,能夠擋在別人面前,為他們擔起沉重的負擔。
心裡惦著別人的人,身上會散發神聖的人性光輝
心裡惦著別人總能看到別人的痛處,想他人所想。有的時候,只是一個眼神,半句話他就能知道別人的訴求。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我做項目的時候認識的一個項目經理,剛見到他的時候,感覺他比較少言寡語,有點冷漠。但是接觸下來才發現他的心思特別縝密,能夠為別人考慮很多。
有一次,我們一起去超市買早餐,計劃是各買各的,買完後在超市收銀集合,他來一起付錢。等我們都買完之後,他推著購物車出來,裡面有很多的粥和米糊。
我們就問他為啥買這麼多粥之類的。他就說,他知道我們其中的一個同事胃不好,臨出門的時候看見桌子上還擺著胃藥的盒子,他就默默的記在心裡然後買了這些粥和米糊。當時我們聽完就覺的挺感動的,在那一刻,仿佛有一縷光照在了他的身上。
雖然表面上他不愛說話,但是他能夠把別人的事情記在心裡然後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能夠從細節出發真心實意的關心別人,用自己的行動來溫暖他人,這其實就是愛的一種表現。
心裡惦著別人的人,他的心底總會有一股暖流從他的心底流到別人的心底。
有一種愛叫做,珍視自身
由於疫情的原因,我們被困在了家裡,少了很多的在外聚會和社交的時間,相對的我們有足夠的獨處時間。人們總在說,如何去愛別人,如果讓別人愛自己,可是珍視自身,自尊自愛何嘗不是一種愛呢?俄國偉大的小說家、詩人屠格涅夫說過:「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正如屠格涅夫所說,我們自身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這些不完美而懊惱或者深惡痛絕,我們渴求自我完善,以追求更好的自己,這個時候,自尊自愛恰好可以給予我們動力,讓我們做出改變。
很多人在我完善的過程中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方法,有的人喜歡運動,像是跑步,健身,他們可以從大汗淋漓中尋找美好,有的人喜歡安靜,像是讀書,冥想,他們可以在精神領域中得到安寧,有的人將自己的方法分享給更多的人,得以幫助更多人體會到自我完善,日趨進步的美好。
學會」動「字訣,注重身體健康,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我們身體需要適度的運動,才能保持機體的健康,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所有事情得以開展的前提和基礎。
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弗朗西斯·培根
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就不會有一個健康的靈魂,沒有健康的靈魂,自己的嚮往只是一場空談。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非常熱愛跑步,尤其是長跑。他曾每天4點起床,然後外出跑10公裡,幾十年如一日,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每天高效的寫作,持續的產出。高強度的寫作背後需要一個強健的身體作為支撐。
他曾說「因為今天不想跑步,所以今天要去跑步。」因為不想,所以要去,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對自愛的一種踐行。
學會「動」字訣,讓自己的身體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狀態,在追尋內心夢想的路上會讓我們更加的遊刃有餘,體會到源源不斷的動力。
愛自己,就要學會從注重自己的健康開始。
深諳」靜「字訣,保持內心澄澈,是愛自己的另一種表現
「動」字訣可以幫助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而「靜」字訣可以幫助我們擁有一顆澄澈的內心。
明朝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曾說:「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讀書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內心的寧靜,從而溫潤我們的靈魂。
在書的海洋中徜徉,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不曾見過的異域風光,可以領悟到許多哲人的閃光思想,可以體會到亂世的俠骨柔腸,可以觸碰到全新的認知領域。
讀書可以說是尋求內心澄澈與靈魂安寧的最好方式,其次是冥想。
冥想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像遊在水中的魚兒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斯瓦米·拉瑪的《冥想》一書中提到:冥想早已成為從矽谷到好萊塢成功人士放鬆身心,增加靈感的重要修行方式。
的確,像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就是一個熱愛冥想的人。
賈伯斯堅持每天冥想,而且他還把冥想與自己的工作結合到一起。在做產品決策的時候,賈伯斯會把每個產品的設計放到自己的周圍,然後進行冥想,冥想過後再選擇是哪一個產品設計會比較好。
他認為,冥想可以幫助他的直覺更加清晰和敏銳,從而讓他獲得更多的靈感。
可見,讀書和冥想是自我完善的有力途徑,也是追求自愛的有力表現。
推己及人,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升華,也是愛自己的表現
有些人通過將自己真實經歷和反覆驗證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分享給比人,讓別人頓悟,從而擺脫煩惱和困頓,反過來再作用到自身,促進內心的升華和自我完善,這無疑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希阿榮博,他有心向佛,經歷了病痛的困厄,對於佛法有了自己理解,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刊諸棗梨,讓更多人看到,幫助很多人改變了自己對待事物的看法,進而讓很多人離苦得樂。
更多人的解脫讓他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信仰,進而幫助更多的人,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通過分享自己的感受,推己及人,幫助別人進而反饋自己,最終尋得內心的升華。
結語:
疫情面前,我們會看到很多痛苦,但是痛苦的背後,永遠會隱藏著愛的光芒。不管是家國情懷,還是心繫他人,又或者珍視自身,各種形式的愛都會映射出人性的彩虹,讓我們感受到愛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