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無人機頻道 實習記者 石訓】時隔幾年的視頻,雖然隔著屏幕,但透過無人機的攝像頭,依然讓人心理為之震撼。
國家地理的這期視頻裡,Sam Cossman 這名電影製片人兼探險家帶著他的團隊來到了南太平洋西部的萬那杜的一個活火山。
但是,拍攝這個火山的話能用什麼辦法呢?使用飛機或者人為取景都非常危險。因為火山中心的溫度達到1000多華氏度。1000多華氏度是什麼概念呢?看看這個轉換單位:
高溫導致空氣受熱不均,空氣流動也很大。不僅如此,火山附近還有二氧化硫等化學物質。綜合考慮,這些情況都不太適合飛機駕駛。很明顯,這時使用無人機似乎是最佳選擇的方案。
幸運的是,無人機的拍攝效果特別清晰,也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圖片可以看到,這個角度的航拍讓我們感到的不只是火山噴發的劇熱,還有一種惡魔地獄的即視感。
事實上,在拍攝過程中,團隊也損失了幾架無人機:有的掉進巖漿裡,有的則因為空氣大幅流動而丟失。
但是最終通過無人機和雲臺的配合,Sam 還是收集到了許多珍貴的視頻畫面。
然而,這些視頻可不僅僅是用來做攝影展示用的。對於生物科學家而言,這些圖像對科學研究極富價值。因為,在這看似煉獄的極端環境周圍,竟然有生命跡象。圖片上的巖石上就存在著微生物。
通過無人機拍攝的全景圖像,科學家們可以十分精準地確定自己在巖漿湖邊緣的位置:也就是說,無人機的傳回的圖像能告訴科學家們還能不能往周邊再走近或走遠一點;或者,通過圖傳,科學家們可以決定哪些地方值得親自走近去採集微生物組織。
另外,無人機拍攝的圖像還可以通過專門的軟體製作成火山的3D模型,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識別巖層成分,包括哪些含鐵,哪些含硫。
以下是完整視頻:
在這裡,雖然無人機執行的大部分還是航拍任務,但是要知道,這項航拍任務還真的是只能通過無人機來完成。尤其是在科學領域,科學家們經常會去到人跡稀少的極端偏遠自然環境中,而這些環境很多情況都很難通過人為方法獲取研究樣本。
比如上期小編提到在海洋環境中,海洋科學家利用無人機採集鯨魚「鼻涕」這種海洋環境。
《讓生物學家難以採集的鯨魚「鼻涕」,海洋無人機竟輕鬆獲取》
毋庸置疑,無人機確實在科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它是人類發現並且開拓新世界的進程中的指南針。
(審稿:銀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