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1978年5月21日夜晚,在湖北隨縣擂鼓墩1號大墓發掘現場,隨著抽水機連續作業,墓室的積水也隨之不斷下降,到半夜12點時,墓中室水面上,浮現出三根處於同一高度的方木橫梁和一根木柱,然而,由於地下水夾雜著泥土,渾濁的水面讓人看不清下面藏著什麼。
這時,一名考古隊員自告奮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用手順著橫梁往下摸索,突然,他大叫一聲:「天吶,這下面掛著一串寶貝!」眾人驚喜不已,翹首以待,直等到倆小時後,水面下降到方木以下部位,考古人員才看清楚,好傢夥!三段橫梁下面,竟整齊掛著三組編鐘,這方木原來是編鐘架。
那麼,如此氣派的編鐘架下面,究竟還有幾層?水底深處是否還藏有更多更大的編鐘呢?考古隊長譚維四仔細觀測後發現,整個墓室的深度為三米多,如今露出水面的部分為一米左右,那麼,下面兩米多深的積水深處,一定還藏著更多的文物。
然而,譚維四在欣喜之餘,也緊張地考慮著如何及時保護這些文物?由於擔心抽水過程中的攪動,造成鍾架失衡坍塌,譚維四囑咐一定要放慢抽水的速度。5月25日,第三層編鐘架上的大型甬鍾浮出水面,而西北架上的銅人也從泥中顯形。至此,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驚現於世!
接下來的任務更加艱巨,如何清除墓室的淤泥而不破壞文物,可不比抽水簡單,因為只要稍不留神,珍貴的文物就會夾雜在淤泥中,一同被清理掉。於是,考古人員齊上陣,經過幾天的忙碌,5月30日,墓室中沉積的40多立方淤泥,終於被清理乾淨。
當槨室內的水和淤泥被徹底清除後,分布各個墓室中的文物狀況,也一目了然:墓中室的西部放置著一整套氣勢恢宏的編鐘,並分為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是19件小編鐘,中層鍾架有中等編鐘33件,除少數幾件掉落在墓坑中外,絕大部分鐘依然掛在鍾架上。
令人欣慰的是,下層的13件大編鐘,絕大多數依然懸掛在鍾架上。與編鐘配套的,還有兩件依架而立的撞鐘棒和六件丁字槌。整個鐘架由幾名腰佩銅劍的銅人武士,雙手託舉支撐,銅人目視前方,顯得大氣沉穩,不怒自威。
顯然,擂鼓墩一號墓並沒有受到外部盜洞的破壞,整體文物都保存完好,這令考古人員歡呼雀躍,然而,令眾人始料未及的是,編鐘橫梁旁一個不太起眼的柱子,卻成了此次考古發掘中最大的千古遺憾。下篇文章將繼續為您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