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56歲,心肌梗死後,放完支架,病情已經平穩,因大便用力,發生心臟破裂去世。
患者突發心肌梗死,2小時內開通了血管,血流恢復正常,術後當時病情穩定,心率、血壓都比較穩定。在心肌梗死後第三天,患者要下地解大便,護士告知,就在床上,或床邊解就行。可是患者覺得特別不好意思,說現在沒事了,又不是七老八十了,還在床上解手。經再三勸說,患者還是執意去廁所,護士和醫生再次提醒:如果大便乾燥,千萬不要用力,解不出來,一定告訴醫生,用點藥。
在患者解手的時候,醫生還是不放心,就在廁所外靜靜等候,聽著。結果怕啥就來啥,沒過幾分鐘,就聽見一聲怪叫,接著又哐當響了一聲。醫生趕緊推開廁所門,看見患者倒在地上,一邊喊拿除顫器,一邊把患者拖出廁所,就地搶救,持續搶救1個小時,患者的心臟還是直線,後經大家分析,就是心肌梗死後,大便用力導致的心臟破裂。
這是周末我們在網上會議上,一家醫院醫生同仁分享的病例。
心梗後,因大便誘發急性左心衰,誘發心臟破裂,誘發心律失常的並不罕見。所以我們每次搶救完心肌梗死的患者,一定會交代,不要吃得太多,大便切勿用力,如果實在解不出來,告訴我們,可以吃點通便藥,甚至可以灌腸。
心肌梗死第一危險是會直接導致猝死,再者就是大面積心肌壞死導致心衰,另外就是別的心肌梗死併發症,尤其是心臟破裂,幾乎是無法搶救成功。
心臟破裂約佔致死病例3%~13%,好發於左心室前壁下1/3處。心室游離壁破裂指在左心室前壁近心尖處發生的穿壁性破裂。北京安貞醫院研究發現,心室游離壁破裂通常發生在梗死後的第一周內,心電圖主要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房室交界區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無脈搏性電活動等。
主要誘發因素是排便、活動、情緒激動、暴食等,其中排便佔所有誘因的37.9%。研究連續入選6712例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室游離壁破裂78例,住院死亡率92.3%。
如何才能避免心臟破裂的一定要囑咐患者聽從醫囑,不要覺得心梗開通血管後,症狀消失了,病就好了,自己就恢復到以前狀態了,雖然血管打通了,但心臟上面的疤痕還在,心臟還不穩定,尤其是前1周內,容易發生心臟病破裂,這時候一定不能吃的太飽,不能情緒激動,根據具體建議決定是否能下地,尤其大便不能用力,應保持大便通暢並必要時給予瀉藥治療,作為預防心室游離壁破裂的措施。
研究者還發現,這些心臟破裂的患者,除了上述誘發因素外,還與患者較少應用雙抗血小板治療、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少等等有關。所以,急性冠脈症候群,也就是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必須第一時間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確診心肌梗死後,如果沒有禁忌第一時間使用洛爾類藥物,和普利或沙坦藥物,以減少減少心律失常,減少心衰,減少心臟破裂的發生。
總之,大便這件看似平常的一件事,甚至提不到檯面上。但是對於心臟病的患者,非常重要。心肌梗死患者、心絞痛、心衰患者都應保持大便通暢,以免誘發猝死!
來源:心血管王醫生
版權歸原作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