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這只是單純的南北衝突,此時許多南方的工匠就近加入到北方的市場的拓殖中去,而不再千裡迢迢返回到南方的老家,他們從陝西,山西的太行山,中條山,呂梁山中能夠就近找到、礦、鐵礦、銅礦,礦,這些礦床的發現大大減少了產品加工成本,因此,公元前2000年前後,兩河流域無論在人口上還是在糧食產量,原始工業製品加工方面都超過南方數倍,此時,南方原先優勢的項目已經無法與北方本土競爭抗衡,這就導致紛爭的突起,《史記。五帝本紀》: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表明人們對於高價產品的切齒痛恨,而高價產品的來歷就是因為長途的奔波所必然的消耗,但是客戶在購買服務時的趨低避高,貪圖便宜的心理一萬年之前如此,一萬年之後也還是如此,此時發生了兩項重要的事件,中原歷史解讀為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和商湯滅夏事件,不,表否定;周,,完整;山,高於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城。周,甲骨文字形像種滿了莊稼的田園,表示築埂劃界,圈地而種。造字本義:封地而建、劃界而種的圍牆。那麼我們就可以依照漢字的指證象形的特點把共工氏怒撞不周山解讀為:共工氏在建設一座靠山城市的時候發生的一次山體滑坡導致建築物被毀的事件,這事件的後續影響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當時共工氏的董事長給整個工程上個施工保險的話也許可以分攤一些損失,可惜那是遙遠的上古,自然,共工氏的僱主不幹了,這位僱主叫做顓頊,顓頊的古代音義為愚蠢的首領,顓:愚昧,頊:有錢的財主;聽其名就知道類似巴爾扎克小說《》中重要人物,他一口咬定共工氏施工選址有問題,施工過程粗製濫造,非但要沒收工程抵押金,還要扣押所有工匠充作無償苦役,共工氏的董事長卻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漢子,他不願意株連自己的同袍戰友,他找到愚蠢的首領承諾願獨自一人承擔責任,以死謝罪,愚蠢的首領可能認為一個上位者不可能輕易尋死,答應了他的請求,如同3000年後的楊業一樣,這位董事長毫不含糊撞山而死。4000年過去,後人不知道這位可敬的人真正的姓氏,便以他的職業來紀念他,叫他共工氏,這也許只是一段臆測的故事但決不是一個神話。《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什之三,乘天勢以夫下。」這裡的王指的是權威,就像現代的地王,酒王,賭王,舞王稱謂不代表真正的政治領袖一樣,禹鯀氏的覆亡可以說距離共工氏的覆亡時間雖不中,不遠矣,人們在談論上述兩個部族集團時大多心存惋惜,感嘆的情緒是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確實做了一些利民澤生的善事,雖然最終命運都不好但畢竟是英雄,值得後人景仰。關於禹鯀氏的來歷,前文說到他們是專門從事水利建設的施工集團,可能有人會問,難道中原人就很愚蠢不會自己建設自己的城市非得到外地聘請專門的隊伍,回答是:還真的需要專門的班子。
我們來看看略早時期在埃及建設同樣磚塊建築金字塔的技術,我們那個時代認為金字塔是由30萬喪失自由的奴隸所建,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記載,奴隸們修建的場景,每10萬奴隸分一組,每組輪流工作3個月。但是這不是研究歷史的真趣味,至少如果證據短少的話,必要的自洽的邏輯推導過程還是要有的,否則與神話有何區別?因此我認為禹鯀氏建築集團可以看作迷你版4000年前的吉薩建築集團,這也是不用翻檢故紙堆,把眼光看向窗外的收穫。
金字塔是外星人帶來的文明?我們想多了!可以肯定的是,金字塔就是地球人建造的,原理或許並不難,只是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力加上有異與其它社會階層的大腦而已。最知名且列為全球七大奇觀之一的胡夫金字塔由230萬噸石頭蓋成,每一塊石頭平均都有2-3噸重,總高度達147米,在艾菲爾鐵塔出現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為了抵抗地球自身的引力它設計成了下寬上窄的多邊梯形,考古發現,金字塔內部的花崗巖採石場附近有溝渠,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法就是水運,在河流與通往古夫金字塔的路線建造運河,能夠藉由水的浮力來運送石頭。那麼怎麼讓石頭飄起來呢?因為要提升,船顯然是不行的。但充了氣的羊皮可以。人類很早就發明了羊皮筏。那時的埃及,是有大量的羊的,羊在埃及文明之前6000年便被人們馴服,不缺原料。因此,鼓撐的羊皮加上充沛的水量,就能夠提供足夠的浮力。而當時的尼羅河流域旁生長了許多的紙莎草,最有名的用途就是做為莎草紙,在建造金字塔時據信也用了紙莎草來編織粗硬的繩索。另外,莎草紙也為設計工程人員提供便捷的圖紙材料,現場工頭可以拿著這些圖紙指揮工人把合適的材料安放到合適的平臺上,設計者能夠把他們的思路繪製在薄薄的紙片上,而另外一些人則一眼就能看懂這些圖紙,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進行交流,無形中形成共同認識事物的途徑。採石場的古埃及人利用水中不同高的平面,將石頭卡在上頭,在同樣的水平下就能確保每塊石頭都一樣大小,而且光滑平整,才能讓金字塔穩穩地向上堆疊。在採石場將石頭加工完畢後,古埃及人用牛隻託運一個個石塊到運河的港口。因此在港口就會有成千上萬噸的石塊,一樣在足夠的水量下,這些石頭都會漂浮在水上。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怎麼把這些石頭一層一層的運上去?在往上的渠道中間,古埃及人設置了許多道閘門,當第一道閘門開啟的時候,石頭就會浮到第二道閘門處,再關閉第一道,打開第二道,如此類推。因為大氣壓水會積聚在渠道的內部,只要有充足的浮力就可以讓石頭持續往上升。在這樣的運送方式下,石頭就可以被運送到準備施工的高度,再這樣一層一層地往上砌築。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試驗,在浮力與物體重量取得平衡之下,物體就會緩緩浮到最高的水面。運上來的石頭都在四周的水道漂流,工人只要在正確的區域卸下羊皮筏,就能讓石頭落下。當時的工人讓石頭卡在預先設定好的地方。再來是建造接下來的水道,浮貼傾斜面的石頭被抽掉羊皮筏,固定在邊上。為了穩固,石塊必須保證有53度的傾斜角,這也就是金字塔蓋好後的傾斜度。怎麼保證精確達到53度?埃及人使用了原始的水平尺。將這種尺放在石上測量,只要水面不傾斜,就可以得到準確的角度,在這樣層層疊疊的石頭之下,渠道也一直隨著建造的水平上升,結束之後再打開水閘,水就會因為壓力而放掉,比較龐大的石頭一樣也要用水運的方法,因此埃及金字塔可以想像成是用水一圈一圈蓋上去的。這種說法有沒有依據呢?二十世紀晚期考古專家在距離金字塔建設現場約1公裡的地方發現了當時工人們居住的小鎮,這個謎底才被解開,1984年至1987年間,考古隊先對吉薩高地進行了田野調查和測繪,發現了採石場和運輸通道等重要線索,再循著這些線索,在胡夫金字塔著名的大獅身人面像以南約400米處,發現了龐大的當地人稱之為「烏鴉之牆」的石牆。該石牆用類似建造金字塔的巨石建造,長200米、寬10米、高10米,半掩埋於地表之下。它的發現意味著,南部地區厚厚的沙層和近代堆積物之下可能埋藏著重要的聚落遺址。自1988年開始,考古隊在「烏鴉之牆」以南經過25年的清理、測繪和重點發掘,發現了面積達7公頃的聚落遺址。發掘顯示,「烏鴉之牆」是遺址的西北界牆。在遺址西邊和南邊也發現了界牆,推測原來整個遺址是有圍牆環護的城鎮。城鎮中央是被三條寬5.2米的街道隔開的四座結構相似的建築。每座建築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40米,被分割成12個南北向的「長廊」。
考古學家推測長廊式房屋就是金字塔建築者的營地,每間大約可以居住40人。由房屋隔牆的厚度推測,這些房屋可能有高大的拱形頂,分上下兩層。在二號和三號長廊建築的南端,發現有較小的房屋,可能是監管人員的居室。一些房屋內發現有大量灰燼和燒焦的牆壁,很有可能是廚房。在長廊遺蹟的東部、西部和南部還發現了其他與食品加工和食物儲藏有關的遺蹟,包括長廊建築和南牆之間的大量露天麵包房。城鎮東南角有一個大型的以圍牆環護的建築群,其中包括圓形筒倉,每個筒倉的直徑約為2.5米,大概是儲藏穀物所用。最東邊有一處由小型院落和房屋組成的建築群。而在西城區,則發現了大型院落和房屋,房內出土了成千上萬的圖章,其中一些刻有卡拉夫和孟卡拉王統治時期的高階文官的頭銜。推測這些建築為貴族官邸,也是行政管理中心。此外,2011年還在遺址西南部發現了一處牛畜欄以及疑似屠宰場的遺蹟。古埃及研究協會的考古隊是國際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在歷次發掘中,特別注重系統地收集各類遺物以供多學科綜合研究,進而了解城鎮內居民生活的各個側面。通過對動物骨骼的研究顯示,居民們每天要消費11頭牛和30隻羊,即使居民們每天只吃肉,也能滿足6000人至7000人的胃口,如果施工者是奴隸的話,那他們大概是最幸福的奴隸了。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各類動物骨骼的分布情況,可以發現居住在西城區官員和警衛室內監管人員食用的肉質更為優良,但其他人的生活也不差。如果由長廊式房屋組成的建築遺蹟確為普通建設者的營區,根據古埃及文獻記載,這些建設者都應是被強制徵來的。現有資料顯示,這些輪流服役的勞動者們的營養狀況比我們以往想像的要好,並不是像大家一般認為的受到虐待。對發掘出土的木炭和陶器的分析,則使我們對該城鎮的功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根據木炭遺存進行的樹種鑑定表明,當時很可能從黎巴嫩和地中海東部進口大批杉木、松木和橡木。這些珍貴木材一定相當充足,以至於可以被用來當作柴燒。發掘中還發現了橄欖木及黎凡特風格的盛裝橄欖油的陶器,這是古埃及從黎凡特地區進口橄欖油的最早證據。這些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被辨別的貴重進口產品,充分證明吉薩曾經是尼羅河上重要的貿易口岸,向北可以獲得來自地中海東部港口的貨物,向南則可以進口亞斯文和努比亞地區的產品。人們也在現場發現了一些記錄在羊皮紙上的圖紙,上面有金字塔設計的樣式,計算公式,施工說明等數據。甚至有調侃國王的諷刺漫畫等生活場景的描述。因此一座金字塔的建立要涉及,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統籌學,經濟學等的諸多繁雜學科,並不是中原那些上百人的農耕村莊能夠獨立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