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5日為立夏時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七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古時候,立夏當天是三陽開泰的日子,要舉行盛大的迎夏儀式,君臣出行佩戴朱色玉佩,著朱色禮服,馬匹、坐騎、車旗均使用朱色,這象徵著對豐收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立夏時節的到來,意味著氣溫逐漸升高,植物生長茂盛,雨量增加,農作物快速增長,農民們又到了忙碌的時節。
賞古詩
立夏
長卿
南疆①日長北國春,螻蛄聒噪②王瓜茵。
新嘗九葷十三素, 誰家村西不稱人。
①疆:疆界;邊界。②噪:許多鳥或蟲子亂叫
參考譯文:立夏時節,南方日照時間長北方氣溫升高,螻蛄在鳴叫,王瓜正在迅速攀爬。品嘗立夏時節的「九葷十三素」的美味佳餚,家家戶戶都在村裡體驗「稱人」的習俗。
賞美景
正如陸遊在《立夏》詩句中提到「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五月槐花香是立夏前後槐花盛開的時節,花期一般持續10-15天,一串串槐花綴滿整個樹枝如繁星點點,空氣中都瀰漫著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槐花除了觀賞價值以外,還有其藥用價值,槐花能降血壓、擴張冠狀動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觀物候
《禮記》中記載,立夏的物候,在農村的田間能聽見螻蟈的叫聲,在土地上能看到蚯蚓在挖土,王瓜開始快速地攀爬生長。
一侯螻蟈鳴(立夏一侯:2020年5月5日-2020年5月9日)。《淮南子》:「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螻蟈是一種小種子,也有部分史料中記載指的是青蛙,螻蟈隨著夏季的到來,一般在初夏的夜晚歡快的展示歌喉。
二侯蚯蚓出(立夏二侯:2020年5月10日-2020年5月14日)。蚯蚓喜歡在潮溼、疏鬆的土壤中生活,因為立夏時節,雨水較多,雨水滲入土壤中,使土地的含氧量減少,蚯蚓在土壤底部無法呼吸,就爬到土壤表面上來透透氣。
三侯王瓜生(立夏三侯:2020年5月15日-2020年5月19日)。王瓜藤蔓跟隨者陽光與雨露迅速攀爬生長。王瓜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主要功效是清熱,生津,化瘀,通乳。
品美食
立夏時節,吃「立夏飯」,搭配時令「三鮮」--蠶豆、竹筍、青梅。
1、立夏飯
用赤豆、黃豆、綠豆、黑豆、白米飯一起做成五色飯,營養豐富、清熱解毒,後來根據各個地區習慣不一樣也有相應的演變。
2、蠶豆
立夏時節蠶豆普遍已經成熟,吃蠶豆能健腦強身,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元素,對大腦的神經調節起到關鍵的作用,能夠提高記憶力,適合腦力勞動者和即將考試學生食用。
3、竹筍
《綱目拾遺》中記載,竹筍「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夏季炎熱,竹筍性涼,立夏吃筍節節高,竹筍口感柔嫩清香,味道鮮美,被譽為「蔬中第一品」。它是低糖低脂肪高纖維食物,含粗纖維多,促進腸道消化、對通便有特效。所以,立夏食竹筍既美味又營養,適合減脂保健愛美食朋友們。
4、青梅
當梅子由青變黃的時候,就是梅雨時間的到來。立夏吃脆青梅,酸甜生津,活血化瘀。 宋代晏殊寫過極具品格的小令,「青梅煮酒鬥時新」,就是在春末夏初之時,用青梅煮酒,提取酸味醒胃 。
知習俗
鬥蛋:立夏時節,煮熟的雞蛋用線編制好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進行鬥蛋遊戲,雞蛋兩端一頭尖一頭圓,尖端是蛋頭,圓端是蛋尾。鬥蛋的時候,頭碰頭,尾碰尾。蛋頭獲勝為大王,蛋尾獲勝為小王。
稱人
立夏「稱人」的習俗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將其兒子阿鬥交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給阿鬥秤體重,決定在來年立夏之時再秤一次體重看增減後,再向諸葛亮匯報,慢慢演變形成了民間的風俗。據說立夏當天稱體重之後,不怕夏季炎熱,不會疾病纏身。,所以,吃完立夏飯後,大人們在家中橫梁上掛一大秤,雙手託住秤鉤,讓小孩們雙腳懸空或者坐在籮筐內稱體重。
溫馨提醒:立夏時節,氣溫不斷升高,容易加劇緊張情緒,由於「暑易入心」導致心煩意亂,心火過旺。建議飲食清淡,多吃新鮮的時令瓜果(黃瓜生津止渴、冬瓜消暑降火、絲瓜美容護心),多吃谷薯類食物,它富含維生素纖維素,如蓮子、小麥、黑豆、玉米、紅豆,這些食物都有助於心臟養護。另外,疫情期間適當在家健身,提高免疫力,保持心情愉悅,切忌大喜大悲。尤其是老年朋友們要格外注意對心臟的保護,避免氣血瘀,謹防心臟病的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