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 者 按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展示廣大婦女在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進一步激勵廣大婦女弘揚奮鬥精神,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貢獻力量,全國婦聯對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進行了表彰。
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耿道穎
耿道穎,醫學博士,教授,博導,中共黨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放射科常務副主任,副院長。耿道穎教授從事影像醫學臨床和基礎研究35 年,是業內頗具聲望的「全科」專家,臨床上熟練閱讀全身各部位CT/MRI影像,科研上主攻腦和脊髓重大疾病影像學新理論與新技術,最早開設影像會診普通門診並堅持至今,年會診疑難影像10000餘例,患者來自國內外。曾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優秀工會工作者、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及上海市醫學發展傑出貢獻獎等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五洲女子科技獎等10餘項。
精度:
「火眼金睛」,在影像黑白世界書寫精彩
耿道穎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中樞神經系統影像學,探究生命「最高司令部」的道路儘管艱辛,但沉浸在一張張黑白膠片和一幀幀無聲圖像的世界裡的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得出的診斷與臨床符合率高達90%~95%。這雙眼睛,使數不清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也使數不清的患者能在疾病的萌芽階段及早手術、避免了大手術。在華山醫院甚至上海灘,凡是爭執不下疑難雜症的片子,都要請「老耿」過過目。很多患者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讓她看一眼片子。曾有個年輕的韓國男性患者,頭疼劇烈,被診斷大腦左半球中央前回運動區生了惡性膠質瘤。到華山醫院會診時,耿道穎教授看了片子,便看出了不同之處,她認定這片陰影更像寄生蟲(裂頭蚴),如果手術不僅會造成偏身癱瘓,而且還會有引起腦內播散的可能。建議把患者血標本送到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檢查,結果驗證了她的判斷,最後給予驅蟲治療。半年後病灶明顯縮小後開刀,果然取出了一條15釐米長的裂頭蚴蟲體。
「一個好的放射科醫生應該做到定位定性診斷,不僅要看出問題,還要給出治療的方向」,耿道穎教授以此激勵著自己和她的學生們。多年來,與疑難病症和罕見少見病例相遇早已是家常便飯,憑著紮實的臨床功底,耿道穎教授總是和臨床醫生一起細緻分析影像學上的表現,積極為臨床醫生制定治療方案出謀劃策。面對遠程會診、VIP會診、高幹會診、外賓會診及疑難雜症讀片等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耿教授總是儘可能為臨床醫生提供診斷線索甚至給出肯定的診斷。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役中,耿道穎教授堅持臨床與科研兩手抓,充分發揚了黨員模範帶頭作用。耿道穎教授利用中國網際網路+影像及神經影像專科聯盟的平臺,義診全國各地可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0餘例。疫情發生以來,耿教授放棄了假期,全程在醫院協調工作,華山醫院所有的發熱門診及急診的CT約500餘例患者,耿教授都要親自把關,保證不出現漏診及誤診。近日,耿道穎教授帶領她的團隊連續奮戰5個晝夜,寫出了上海首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T表現》論文,為了讓更多的基層醫生讀懂論文,她放棄英文論文,採用中文網絡首發,及時的指導了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在武漢告急的情況下,她號召自己的學生與科室成員赴一線支援,目前科室派出2名同志在武漢一線支援,尚有5名後備人員。重壓之下毫無懼色,運籌帷幄指明方向,靠的不僅是用心練就的紮實功底更是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的使命擔當。
高度:
腳踏實地,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為了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讓同道們少走彎路,造福病人,耿道穎筆耕不輟,著書立說,先後主編或主譯《顱腦影像鑑別診斷學》、《脊柱與脊髓影像診斷學》、《腦與脊髓腫瘤影像學》、《Brain and Spine》及急危重症影像診斷學等5部專著,參編13部。
她尋找醫學規律,探究轉化醫學的魅力,對臨床科研投入了巨大的熱忱,執著的創新意識,使她在上海醫療重點項目、攻克科研難題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在同行業中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近年來,以第一責任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973項目子課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市科委重大和重點項目、市教委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及曙光計劃、上海市衛計委重要疾病聯合攻關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發表論文200 餘篇(SCI論文50 餘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1完成人)、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1完成人)、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1完成人)等。她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如:(1)國際首創融合多種影像技術的功能MRI成像立體定向體系,使得功能磁共振能夠為腦腫瘤術前定界分級、術中切除定位提供精確導航,從而實現在充分切除功能區腫瘤的同時,降低了偏癱或失語率,該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被編入《中國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診斷和治療指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2)創建頭頸動脈CT血管造影聯合全腦CT灌注成像一體化的腦血管病的預警技術,不僅提高了腦血管病早期精確診斷率和溶栓率,同時降低了患者曝光射線劑量,縮短了檢查時間,節約了醫療費用,此項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3)率先優化了一套彌散+灌注+波譜的MRI診斷模式,大大提高了腦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鑑別診斷準確率,同時為腦腫瘤治療後效果評估找到了客觀準確的技術參數。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在醫學影像領域呈蓬勃發展之勢,AI技術可輔助醫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診斷準確率,緩解我國病人多與醫生資源匱乏的矛盾。耿道穎教授帶領團隊開發腦重大疾病的標註資料庫、篩查和診斷三個級別AI產品,並牽頭籌建中國醫學影像專科聯盟,牽頭制定國家第一個「網際網路+」影像的全國專家共識,藉助網際網路+醫療的模式,推動成果輻射全國,將為臨床重大疾病的醫學影像診斷提供全新服務模式和解決方案,為我國在智能醫療這一新興領域搶佔制高點、推進健康中國提供助力。
廣度:
循影致道,默默耕耘,桃李天下
作為教師,耿道穎教授身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影像系主任及華山醫院放射科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培訓基地主任。她生動形象的授課風格融入淵博的知識,透著人生的哲理和行醫的準則,耿老師的魅力被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所傳誦,被學生們選為「復旦大學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因教學成績突出,獲評「全國優秀住院醫師基地主任」、「復星-健康」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對於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耿道穎教授總是毫無保留地把積累總結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思維傳授給他們生,也用她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學生。治學嚴謹品學兼優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的第一要求。她要求學生仔細看病史和認真觀察每一個病人的CT/MRI圖像,每個患者的數百張圖像,必須一個個圖像看過去,因為如果忽視一個細節,就有可能漏掉一個診斷,這可是關係到病人的治療措施的選擇甚至關乎生死安危。她還通過國內外學術會議及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向全國各級醫院輻射推廣;利用新媒體創辦「循影致道「微信公眾號,每周一期免費向全國同行傳播新知識。堅持教育研究,獲得上海醫學院教學重點課題一項,申請教學國家專利一項。目前耿教授已為國家培養了60餘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40餘名,其中10餘名學生任國內三甲醫院放射科學科帶頭人。
溫度:
凝聚人心,做所有職工的「知心大姐」
耿道穎教授曾擔任了8年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並擔任上海市總工會常委和上海市醫務工會常委。在黨委領導下,她配合行政開展關愛患者,從細節做起,不斷改進服務質量和服務流程,患者滿意度名列全市前茅;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醫院民主建設 「問計於職工」;開展員工關愛幫醫護人員「減負」,開展職工素質提升為員工「加油」,從線下到線上搭建了全方位的育才平臺為青年成才「添翼」。積極為醫務人員「發聲」,積極建言獻策,為把上海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貢獻智慧和力量。2019年耿道穎教授帶領上海醫療專家組圓滿完成了由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組織發起、上海醫務工會承擔的「助力脫貧攻堅義診活動」,奔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包括海拔4000多米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又稱塔縣)等地,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近1200人次的健康服務,把醫療技術及真愛奉獻給邊疆百姓,為新疆群眾脫貧貢獻力量。受到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交口稱讚及全總領導的肯定。
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是她的座右銘,對人生真諦的深層次理解使她活得充實而有價值。雖然她工作在黑白單調的色彩中,但描繪了絢爛的色彩!在學生眼中,她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好老師;在病人眼中,她是醫術高明和藹可親的好大夫;在同事眼中,她又是個古道熱腸坦誠直率的好姐妹。她把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獻給了熱愛的事業,成為廣大醫務人員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先進報導】精益求精,書寫黑白影像世界的精彩——記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耿道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