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網易上流(heyupflow)。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 | 十二
編輯 | 未生
前不久,上流君偶然刷到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被電影中的一幕嚇住了——
兩個小孩屁屁癢,於是媽媽扒掉孩子的褲子,輕車熟路地從屁屁裡拉扯出來兩條蛔蟲,徒手,注意是徒手。
上流君不禁摸了摸自己的屁股。
畢竟,驅蛔蟲這事兒,在座的80後、90後想必都深有體會。就想問一句:誰小時候沒拉過蛔蟲?
對80後、90後來說,屁屁痒痒可不是什麼好信號,這八成意味著你長蛔蟲了。而下一個要擔心的問題就是,蛔蟲到底啥時候從哪兒鑽出來?
這可都不好說。
隨時隨地都要提防「蛔蟲恐慌」。尤其是吃了驅蟲藥之後,即使沒有上廁所的欲望,到了一定時候,蛔蟲還是會突然鑽出來。
最多的當然還是屁眼裡蠕動出來。
當年你的同桌上課不安分,沒準是在那摳PP。
那些長了蛔蟲而徹夜難眠的朋友,無非在擔心自己熟睡的時候,它偷偷鑽出來。
令人氣憤而又無可奈何的是,它有時只探出一半身子在空中漫舞,需要你助它一臂之力,將它拽出來。
也有用替代工具拉出來的,火鉗可能是很多農村孩子的選擇。
蛔蟲很多時候是隨著粑粑排出,但還是有人有這樣的擔心——蛔蟲還會從哪出來?
鼻子、嘴巴、耳朵……越想越可怕。雖說口出的概率不高,還是擔心自己中頭彩。
有的朋友不但口吐,還順帶嚼了起來(???)。
那味道那嚼勁,對不起,我先yue了。
當然也有膽大的,上完廁所之後先看粑粑裡有沒有蠕動的蛔蟲,要是發現了,還能繼續蹲著觀察一會兒蛔蟲的習性,只不過,這畫面真是想想都可怕。
「蛔蟲恐慌」為什麼會成為80後、90後的集體回憶?
說起來這跟當年的學生集體驅蟲有關。
其實上世紀90年代,中國是蛔蟲病感染率較嚴重的國家之一,1990年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蛔蟲感染率為44.59%,據部分地區調查,城市中小學生平均感染率約40%,農村約60-80%,個別地區高達90%。
1991年,衛生部、國家教委制定下發《全國學生常見腸道蠕蟲感染綜合防治方案》(試行)。方案指出,在「感染率高於40%的地區,每年2次在中小學校集體服藥驅蟲」。
這才讓蛔蟲病感染率大大降低了。
你小時候吃過這種驅蟲藥嗎?北方是甜的糖丸,而南方很多地方則是一種錐形的驅蟲藥,風靡90年代的中小學,民間稱之為寶塔糖。包裝很簡單,只有一層透明的塑膠袋。
對如今長大成人的80後、90後來說,這是一種需要勇氣才能回憶的甜蜜味道。
不吃吧,它確實甜甜的,很好吃;可是要是吃了,就要陷入「不知道啥時候蛔蟲就會鑽出來」的恐慌中。
當然了,最終,不管你多害怕,還是會在爸媽和老師的「甜蜜利誘」中吃下去。
大概第一次吃糖而哭,就是被父母監督吃驅蟲糖。上流君記得當年媽媽給我買了一包寶塔糖,吩咐一次吃兩顆。上廁所時也在旁邊守著,盯著我的屁屁,要是看出了不對勁,立刻伸出援手。
誰說我們90後不是「被父母拉扯大」的呢,而這種「被拉扯」的感受,強烈又具體。
但其實,集體驅蛔也並不是中國獨有模式。
日本從1949年起就開始了集體驅蛔,並將防治的第一目標定在小學。經過將近半世紀的戰鬥,到1995年日本的蛔蟲感染率已由1949年的62.9%降到0.01% 。
澳洲人則生產了一種專門驅蛔蟲的巧克力,比寶塔糖更具「欺騙性」,口感不但好,而且更有誘惑力。
△看了圖,吃打蟲藥的恐懼是不是消失了呢?
80後、90後對於蛔蟲的陰影,八成就是在那些等著蛔蟲鑽出來的日子裡留下的。時至今日,不少人依舊對長相神似蛔蟲的物體極度不適,甚至引發了「軟體動物恐懼症」。
上流君就是個例子,從小怕蚯蚓。只是因為蚯蚓細細長長的,身材苗條,像極了蛔蟲。這也難怪因蛔蟲引發的軟體動物恐懼症,蚯蚓在恐懼列表中位列前茅。
聽海邊的人說沙蟲多美味多營養,可是一看這個樣子,只能當場繳械投降。沙蟲或許會感到很委屈,躺著也中槍。但誰讓你們的樣子如此相似呢,受過蛔蟲驚嚇的人,能不把你當它的另一半嗎?
不過,在這些受害者中,沒有比金針菇更想跪地大哭一場的。
△不是軟體動物嗎?我金針菇一名副其實的植物,咋就被列入清單了呢?
在吃方面,連低調的麵條也難免蛔蟲陰影之災。細長的身材,頭和腳尖點就更像了。賣細圓面的,應該考慮到這部分客源的流失。
其實吧,本來我吃著沒事,給我看圖我真棄面翻臉。
如
果
你
在
吃
飯
勸
你
別
看
△感覺碗裡的米線也活起來了
清楚蛔蟲的真面目後,承受能力差點的,是真的拒絕聽到關於蛔蟲的任何信息,要是見到或聽到,會引起他們的強烈不適。
不要給這樣的朋友科普蛔蟲,事態嚴重的可能連朋友都沒得做了。在他們看來,給他們科普的人比蛔蟲還可怕。
不過,有些人對蛔蟲避之唯恐不及,但也有些人對蛔蟲「趨之若鶩」。
比如科學家們。你想不到為了研究蛔蟲,科學家們都做過什麼。他們可都是吃蛔蟲(卵)治蛔蟲啊,這才是真的勇士。
不少科學家為了研究蛔蟲特性,試驗驅蟲藥,不惜以身試蟲,上演一場場蛔蟲盛宴,不僅冒險拿自己做實驗,甚至連身邊的兄弟、室友都「沒放過」。
而另一部分人也來「享受」蛔蟲盛宴,卻是為了所謂的美。前幾年,受肥胖困擾的人為了減肥,可以「生吞蛔蟲卵」,甚至蛔蟲成蟲,然後讓蛔蟲在腹腔內自由繁衍,消耗多餘的營養,達到減肥目的。
其實至今,在「蛔蟲吧」還流傳著各種養蛔蟲的秘方——
怎麼說呢?減個肥,倒也不至於這麼瘋狂吧。
經過十多年的集體防治,好不容易擺脫了蛔蟲到處鑽出來的恐怖場景;如今,又要為了審美需求,重回「寄生蟲陰影」下,到底是不是本末倒置,上流君也只能勸一句「耗子尾汁」了。
你對蛔蟲有什麼陰影嗎?
歡迎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
[1]衛生部,國家教委.全國學生常見腸道蠕蟲感染綜合防治方案[J].中國學校衛生,1992(02):78-79.
[2]孫鳳華,沈明學等.全國人群感染現狀調查[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誌,2008,3(12):936-939.
[3]楊兆民.關於學校集體驅蛔利弊關係的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1994(01):53-54.
[4]有多少人的童年陰影來自寶塔糖[EB/OL].不相及研究所,2020-9-9.
[5]人類對蛔蟲的研究,是靠一次次蛔蟲盛宴推動的[EB/OL].SME科技故事,2019-06-12.
[6]周亞清,陸亞琦等.嘉興市中小學生腸道蠕蟲感染9年防治的效果[J].浙江預防醫學,2001,13(11):20.
[7]許隆祺,蔣則孝等.學習日本、韓國先進經驗 促進我國腸道寄生蟲病防治工作[J].中國寄生蟲防治雜誌,1997,10(4):241-245.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