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預測:50億年後太陽會變成行星狀星雲

2021-01-15 火星科普
太陽的終極命運

太陽一生所能持續的時間約為100億年,再過50億年後,太陽將會迎來終極死亡,那時的太陽會演變成行星狀星雲。大約90%的恆星在它們死後都變成了行星狀星雲,但是一些天文學家質疑太陽是否有足夠的質量變成行星狀星雲。

對此,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建立了一個新的恆星模型,可用於預測不同質量恆星噴射出的氣體和塵埃包層的光度。曼徹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Albert Zijlstra表示,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噴射出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從而形成外包層,它的質量能夠佔到恆星的一半。這揭示了即將耗盡燃料的恆星核心最終停止核聚變反應,並迎來終極死亡。

太陽死亡後會產生行星狀星雲

被噴射出的外包層在太空中是否會發出明亮的光芒,取決於剩餘核心的大小和強度。有時,一個核心將繼續向外輻射一萬年,使周圍的環境和塵埃更加明亮。有些氣體塵埃極其明亮,以至於我們在數千萬光年之外也能觀測到它們。在這麼遠的距離下,普通恆星本應該非常暗淡,無法觀測到。

到目前為止,行星狀星雲的觀測數據與宇宙模型相衝突。天文望遠鏡收集的數據表明,不管在哪個星系中發現的最亮行星狀星雲,它們都擁有相同的亮度。但在理論上,古老的低質量恆星應該比年輕的更大恆星產生更暗淡的行星狀星雲,這已經成為過去25年衝突的根源。

觀測數據顯示,類似太陽這樣的低質量恆星可以產生明亮的行星狀星雲。而先前的模型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任何小於兩倍太陽質量的行星都會使行星狀星雲過於暗淡而無法看到。

在宇宙中觀測到的行星狀星雲

新模型顯示,在氣體和塵埃外層被噴射出來後,剩餘的恆星核心發出的亮度是預期的三倍,允許像太陽這樣質量較低的恆星形成發光的行星狀星雲。Zijlstra表示,他們發現質量小於1.1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會產生更暗的行星狀星雲,質量超過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會產生更亮的行星狀星雲,但其餘恆星的預測亮度與觀測到的亮度非常接近。25年後,問題終於解決了。

目前,該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太陽的未來,行星狀星雲的秘密
    X射線/光學合成的貓眼星雲(NGC 6543)的影像。紅巨星在大部分的氣體被驅散後,來自高溫的行星狀星雲核心(PNN,planetary nebula nucleus)輻射的紫外線會將被驅散的恆星外層氣體電離。吸收紫外線的高能氣體殼層圍繞著中央的恆星發出朦朧的螢光,使其成為一個色彩鮮豔的行星狀星雲。❞但是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弄明白,為什麼衰老的恆星產生的大概是對稱的風形成了如此美麗的不對稱形狀。
  • 「星雲」是什麼?「行星狀星雲」又是何物?它是太陽的最終宿命!
    在「亮星雲」裡又細分為幾種,分別是「發射星雲」、「反射星雲」、「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遺蹟」。這些千姿百態的星雲頗為玄妙,因為有的可能是誕生新恆星的「產房」,有的是老恆星死亡後的「遺體」或者遺留物。行星狀星雲IC418「螺線圖星雲」在這些分門別類的星雲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行星狀星雲」,因為它的現在就代表著我們太陽的未來
  • 行星狀星雲,恆星一生中最美的瞬間
  • 圖文:哈勃望遠鏡拍到銀河系罕見的行星狀星雲
    據美國每日太空網報導,哈勃太空望遠鏡日前拍攝到銀河系內一個罕見的美麗行星狀星雲NGC2818,它隱藏在一個距離地球1萬光年羅盤星座的恆星團內部這張精美的圖片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廣角行星2號相機於2008年11月份拍攝的,其彩色部分分別代表著該星雲的噴射釋放物質,它們共同組成細絲狀漩渦結構,其中紅色部分代表氮氣、綠色部分代表氫氣、藍色部分代表氧氣。行星狀星雲NGC2818包含著類似太陽恆星的外層區域,這樣的恆星在其生命最後階段將分散釋放到宇宙星際之間。
  • 哈勃望遠鏡拍到銀河系奇特行星狀星雲(圖)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行星狀星雲NGC 2818中國網1月19日訊 據美國每日太空網報導,哈勃太空望遠鏡日前拍攝到銀河系內一個罕見的美麗行星狀星雲NGC2818,它隱藏在一個距離地球1萬光年羅盤星座的恆星團內部
  • 10億年後太陽將變亮10%,到時候地球會不會被吞噬呢?
    近日,科學家們對太陽系的末日以及發生時間做出了新的預測,根據對其他恆星的觀測,天文學家預測太陽將在大約100億年後到達生命的盡頭,最終會變成一個行星狀星雲,就像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發光氣泡。到目前為止,太陽生命中的燃料正在慢慢耗盡,直到最後死亡。在大約50億年內,太陽將變成一個紅巨星。
  • 白矮星與行星狀星雲
    有很多天文的名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前,比如經常會提到白矮星或是行星狀星雲,那白矮星和行星狀星雲星到底是什麼,讀了下文我想你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不至於以後,我們開口閉口一個白矮星一個行星狀星雲,卻不知道到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 雙子南座望遠鏡捕捉到轉瞬即逝的行星狀星雲
    當這個行星狀星雲的始祖恆星慢慢冷卻下來時,這個天體的時間沙漏將慢慢耗盡,並在數千年後慢慢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位於圓規座南部大約6500光年外的天文之星,是在一顆巨大恆星生命終結的過程中誕生的。CVMP1是一顆行星狀星雲,當一顆古老的紅色巨星以恆星風的方式把它表面吹走時,它就出現了。
  • 恆星死亡時圍繞它的倒黴蛋們,賦予了行星狀星雲美麗的外表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答案:那些不幸在恆星垂死之時圍繞其運行的天體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走向它生命的盡頭時,它們會膨脹、變紅,從而被天文學家稱為AGB星風類似太陽風,是從恆星向外不斷拋出的物質流,而AGB星很大一部分的質量隨著星風逐漸流失進了星際空間。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這種星風整體呈現球形——畢竟恆星本身是球形的,並且在各個方向大致均等地發射星風。然而,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進行的一系列新的觀測為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番景象:它們可以是除了球形以外的任何形狀。
  • 研究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 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Decin, ESO/ALMA)(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唐鳳):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 行星狀星雲的指向,揭露銀河系歷史
    圖片來源:NASA/ESA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的哈勃空間望遠鏡,以及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新技術望遠鏡(NTT),已經探索了100多個處在銀河系中央核球區中的行星狀星雲。他們發現,形狀類似蝴蝶的一大類行星狀星雲,它們的指向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傾向性——考慮到它們的形成歷史各不相同、其他性質也千變萬化,這個結果讓天文學家大吃了一驚。
  • 行星狀星雲雷射發射器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50多年前首次在太空中發現了天文脈澤一些最壯觀的脈澤出現在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在一種情況下,該區域在一個光譜線中輻射的能量與太陽在整個可見光譜中輻射的能量一樣多。一般來說脈澤輻射來自水或OH等分子,它們受到碰撞和年輕恆星周圍的輻射環境的激發。1989年人們在MWC349號恆星周圍發現了由氫原子發出的微波輻射。從那以後人們發現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光源,它發出的紅外線波長足夠短,足以證明它們是真正的雷射器(而不僅僅是微波激射器)。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 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
  • 太陽死後的行星狀星雲會是什麼樣的?
    行星狀星雲包括貓眼星雲、球狀星雲、環形星雲、蝴蝶星雲、南蟹星雲等等,形態顏色各異,形成的機制也不同,但從形狀來說它們只分為球形對稱和雙極星雲。那麼太陽死後的行星狀星雲會是什麼樣的?我們先了解下行星狀星雲的特點以及形成因素。
  • -行星狀星雲漫談
    圖六加強曝光的M57隨著太空天文觀測的蓬勃發展與CCD技術的突飛猛進,天文學家收集到測到更多的行星狀星雲的觀測結果。如:IUE觀測到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星,會產生高速的恆星風。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了很多行星狀星雲具有多層球殼與FLIERs等細微結構(參考圖七)。
  • 恆星生命的終點不只是超新星爆發,還有號稱宇宙之眼的行星狀星雲
    形似「宇宙之眼」的指環星雲1777年,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有些星雲呈圓形或扁圓形,與大行星很像,於是便把它們叫做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的誕生行星狀星雲作為恆星死亡前的一種形態,其誕生與恆星的生命周期密切相關。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質量不大的恆星,比太陽質量大許多倍的恆星在演化末期,基本都會戲劇化的產生超新星爆炸,在短時間內將幾乎是太陽一生產生的能量輻射出去,照亮整個星系。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天文學家對圍繞老化恆星的恆星風進行了觀察,發現恆星風並不是球形的,而是類似於行星狀星雲。他們得出結論,與伴生恆星或系外行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恆星風和行星狀星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上。
  • 70億年後,垂死太陽刮什麼風
    作者 |唐鳳像環、像啞鈴、像貓眼,甚至像愛斯基摩人……行星狀星雲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常,恆星也會「刮」風,這些恆星風及高能輻射可以形成「泡泡雲」,而當質量較小的恆星進入晚年後,它們會緩慢釋放外層氣體至恆星風,最終形成行星狀星雲。但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恆星風是球形的。
  • 打破之前的極限,5.5倍太陽質量恆星,美麗的行星狀星雲誕生!
    垂死恆星將外層外殼剝離,形成美麗而神秘的「行星狀星雲」(PNe),現在迎來了一位新的重量級冠軍,名字很無辜,叫PNe BMP1613-5406。大質量恆星活得快,死得早,在僅僅幾百萬年後就爆炸成強大的超新星。
  • 紅紫色行星狀星雲是雙燃料系統太陽發生兩次核聚變燃燒殆盡的時候
    30億年,恐怕人類就將面臨真正的世界末日了,因為理論上太陽能夠燃燒100億年,但實際上它的穩定的燃燒只有70億年左右,太陽分為兩次核聚變:☆一次是氫聚變,就是我們過去和現在一直使用的核能,這是宇宙中最高效的核能,在聚變中物質釋放的能量最多達到了7‰,根據太陽的質量計算,太陽的氫聚變能持續90億年左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氫聚變都是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