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生物技術公司如何製造合成DNA是可行的,只需要一段錄音就能實現

2021-01-10 電子發燒友

最近,加州大學的工程師們表示,他們已經證明,窺探生物技術公司如何製造合成 DNA 是可行的,只需要一段錄音就能實現:只要把一部智慧型手機放在 DNA 合成器附近,錄下聲音,然後通過訓練有素的算法來識別 DNA 合成器發出的滴答聲和嗡嗡聲,這樣就能確切地知道合成器中正在生成的 DNA「模塊」的相關組合序列。

上周,研究人員在聖地牙哥舉行的 2019 年網絡和分布式系統安全研討會上展示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在一種廣泛使用的老式 DNA 合成器 3400 上演示了上述技術。

研究人員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說服工程師,在設計生物儀器時需要考慮到這些安全漏洞。研究人員表示,網絡入侵並不是竊取專用數據的唯一途徑。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 Mohammad Al Faruque 的團隊開發了相關算法,他說:「這臺機器發出的聲音是問題所在。」他還表示,機器傳出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進行分析。機器可以發射電磁場、散熱或者振動,所有這些都可能為不法分子或生物恐怖分子提供挖掘敏感信息的線索。Al Faruque 說,製造機器的相關人員需要「考慮到所有這些漏洞,然後設計機器」。

在 DNA 合成工具中,聲學揭示了所有秘密。合成不同的 DNA「模塊」(核苷酸腺嘌呤 A、鳥嘌呤 G、胞嘧啶 C 或胸腺嘧啶 T )時,DNA 合成器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這使得以該機器聲音特徵訓練的算法很容易識別正在合成的核苷酸種類以及排列順序。

這些稱為寡核苷酸的核苷酸序列最終會被合成為 DNA,然後整合到細菌或病毒等生物體中。正確的 DNA 序列可以將普通酵母變成阿片類生產廠,使作物抵抗相關疾病。使用 DNA 合成器,科學家甚至可以從頭開始生成全新生物的遺傳密碼。生物合成公司都密切保護著這些關鍵的 DNA 序列,以保護其核心智慧財產權。

有媒體聯繫了兩家生物技術公司,詢問了他們關於監聽 DNA 合成器得出序列的可行性。兩家公司都不認為這項技術有多大威脅。

DNA 設備製造商 Twist Bioscience 執行長 Emily Leproust 表示:「在我看來,這是一項學術活動。在現實世界中,這不是問題。」她說,Twist 公司內部開發的 DNA 合成器使用噴墨列印,幾乎不發出任何聲音。每臺機器一次可以列印 100 多萬個寡核苷酸,因此從聲音上解析單個序列將非常困難。

合成微生物公司 Ginkgo Bioworks 的聯合創始人 Barry Canton 補充說:「我認為這對生物合成技術行業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寡核苷酸很短,所以它們只是我們序列的一個小片段。你需要將許多寡核苷酸按正確的順序組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真正有價值的序列。這就是這個案例沒有威脅的原因。這有點像試圖從撕碎的紙上重新拼一份文件。」

Ginkgo 公司去年宣布,將為公司產業開發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包括篩選客戶訂單的算法。目的是阻止邪惡分子利用基因成分製造致命病毒或其他有害生物。

但即使不法分子成功竊取了關鍵 DNA 片段的序列,要讓它們在生物體中發揮作用也需要大量的測試和專業知識。Twist Bioscience 公司的 Leproust 說:「這就好比是讓來自其他國家而且演技很差的人擔任間諜一樣,很難成功。最好的方法是等到公司做了實驗,然後侵入他們的 (電腦) 系統,或者直接偷取有機體。」

實際上在生物技術行業這種間諜活動時有發生。幾年前,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特工抓獲了一群中國人,當時他們在美國公司的秘密試驗田裡偷挖種植玉米的種子。這些種子含有農業中一些最優秀性狀的 DNA,價值數百萬美元,而且代表著近十年的研究和開發成果。(2014 年,美國政府指控這些中國公民合謀竊取商業機密。其中一人認罪。另外五人據稱已逃離美國。)

在這個案件裡,研究人員將基因代碼整合到玉米種子中後,不法分子直接偷走成品竊取基因代碼。相比之下,不法分子從合成器中竊取一段 DNA 的遺傳密碼之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不過,報告的作者說,威脅仍然存在。生物恐怖分子可能會試圖竊取基因密碼,使一個有機體變成一種致命毒素的生產者,或使一種病毒更強大。反過來講,這項技術也可以用於監視試圖自製病毒或毒品的犯罪嫌疑人。

也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算法來審視我們自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生物工程助理教授 William Grover 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他說:「我很樂意我的實驗室裡有一個麥克風,它能夠聽機器日常製造的聲音,然後告訴我什麼時候有偏差,這將是一個早期故障預警的方法。」

Grover 在學校教授生物儀器課程,他說,年輕的工程師應該學會從機器可能洩露的信息方面全方位地考慮安全問題,而不僅僅考慮傳統意義上的安全。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副教授,也是該報告的作者之一的 Philip Brisk 補充說:「我希望這能推動整個行業採取應對措施。希望人們能注意到這一點,並想出相應的辦法,例如在這些機器的內部加上某種材料降低噪音,未雨綢繆。」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型生物製造技術
    一、基本概念新型生物製造是基於生物大數據和集成人工軟體合成途徑基因線路的數位化模擬,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人工生物設計合成技術。該技術結合深度機器學習根據實時數據信息,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新生物合成與加工控制理論,創建新型發酵製造技術,促進生物過程快速智能調控,高效生產健康糖,健康油脂,人造皮革纖維素等輕工產品,以及實現製糖油脂加工造紙和皮革加工等輕化工行業的綠色智能生物加工。
  • 給合成生物學的一次預警:當心計算機黑客的「惡意DNA入侵」
    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最近接收的一封 「致主編信」 中,一組以色列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聽起來蠻瘋狂的想法:計算機黑客是否會誘騙合成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去創造一段有害或潛在風險的惡意基因片段?
  • DNA的合成、組裝及轉移技術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及測序成本的降低,越來越多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人類對生物基因組的測序「讀取」取得了空前的突破。而隨著 DNA 合成技術及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人類「編寫」生物基因組也逐漸成為現實。基因組的編輯,甚至全基因組的重設計與合成,一方面可以作為研究手段探索基因的功能,促進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可以獲得新的生命體用於疾病治療、藥物生產等,服務人類。全基因組的從頭合成作為當前合成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其涉及基因組的從頭設計、構建和功能表徵等,屬於自下而上的生物學研究策略。
  • 生物技術首次應用於量子點生產: 一種簡潔環保的新方法
    使用生物技術合成結構材料,利用自然的方法製備功能無機材料,可為人類提供更環保的經濟發展空間。   過去的幾年,多家屏幕製造商為一種叫做量子點的微小晶體而著迷,他們相信量子點電視或手機能提供色彩更清晰明亮的圖像。有傳言稱蘋果公司(Apple)原本打算在去年發布量子點屏幕的iMac。但隨後該公司改稱,因量子點的現有生產過程導致的環境毒性太大而放棄製造。
  • 開發出一種新的DNA合成方法
    2018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聯合生物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合成DNA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有望更容易地更快速地合成DNA,並不需要使用毒性化學物,而且可能是更準確的。鑑於具有更高的準確性,這種技術能夠產生比當前的方法長10倍的DNA鏈。
  • 泓迅科技研發第三代DNA合成技術,要實現成本「超摩爾定律」下降
    在新一代疫苗生產、大分子藥物研發、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綠色製造、碳源能源可持續轉化、環境汙染的生物治理、檢測有毒化學物質的生物傳感器等領域,合成生物學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作為近年才出現的交叉學科,合成生物學正在對我們的健康和全球環境正產生巨大影響,或許會成為下一個爆發點。 然而,合成生物學產業的發展目前急需解決一項關鍵問題——合成基因的成本與通量。
  • 一隻塑料兔竟有DNA,身體每處都能「克隆」 本兔
    UCLA的生物化學家Sriram Kosuri評價道:「這項工作最酷的地方,是證明了DNA真的能實現無處不在的存儲。」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Nature子刊《自然生物技術》。我們知道每一個生物都有DNA,而今天這項技術讓無生命的物體也可以擁有DNA。這隻3D兔子是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實驗室中被列印出來的。嵌入在兔子聚合物基質中的,是數以萬計的微小玻璃珠,而每一顆都包含著幾十個合成 DNA 分子。
  • 前沿研究丨一種可實現合成生物傳感器現場部署的增材製造方法
    因此,如何在實驗室外使用轉基因生物的同時,降低將其釋放到環境中的風險,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一種可實現合成生物傳感器現場部署的增材製造方法》,描述了一種包含合成生物電路的生物傳感系統。
  • 合成生物學技術實現珍貴藥物量產
    如何安全高效且又能低成本地大量生產這些珍稀產物,成為一項棘手的問題。日前,華南農業大學祝欽瀧助理研究員和陳樂天教授指導學生研究團隊完成的「利用水稻生物反應器合成超級抗氧化類胡蘿蔔素」項目,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大展了身手,解決了這一難題。    水稻種子合成類胡蘿蔔素在水稻種子裡合成類胡蘿蔔素?
  • 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萬億生物製造行業出現合成生物學新頭部玩家
    Lu)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他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 Synlogic 已於納斯達克上市;首席技術官 Chia-Hong Tsai 博士來自於全球頂尖生物合成公司 Amyris,曾實現多個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
  •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一種特殊的核酸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利用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對dna序列分析的一種必要的核酸與鹼基的學生測定方法。晶片技術可以對物種起源發育情況進行系統的檢測,不僅能直接檢測到遺傳學特徵,同時還可以反映受檢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相關的基因功能是否發生了改變,發育的完整程度以及代謝的變化等等。德國能源、醫藥等公司正在利用晶片技術預測風險發生時間及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全球基因晶片的普及,源於基因測序的發展。
  • 我,就是數據:高中生把數據編入體內,1公斤DNA 未來可儲存全球數據
    新智元原創 來源:cnet、sciencemag等編輯:金磊、張佳【新智元導讀】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需要4180億個1TB硬碟才能放下,若是把如此龐大的數據放到DNA上,只需 1kg DNA就夠了!最近一家公司將16G的維基百科存儲在了一個DNA分子上讓人驚嘆,DNA存儲已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興技術之一,「我,就是數據」時代即將來臨。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關於Xilinx FPGA如何獲取FPGA的Device DNA
    ,也就是Device DNA,這個ID相當於我們的身份證,在FPGA晶片生產的時候就已經寫死在晶片的eFuse寄存器中,具有不可修改的屬性,因為使用的是熔斷技術。 如何獲取FPGA的Device DNA呢,下面我從JTAG和調用源語兩個方法說明,並開放核心代碼供大家參考。
  • Nature:用2斤DNA就能存儲世界上所有的數據
    對尼克•高德曼(Nick Goldman)而言,用DNA來編碼數據始於一個玩笑。那是2011年的2月16日,星期三。高德曼正在德國漢堡的一個酒店裡,與幾個生物信息學家討論如何解決鋪天蓋地而來的海量基因組序列以及其他數據的存儲難題。
  • 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恩和生物BotaBio獲1500萬美元A輪融資
    2020年9月25日,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恩和生物(Bota Biosciences,簡稱「恩和生物Bota Bio」)宣布,公司已於近期完成1500萬美元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經緯中國領投,夏爾巴投資、BV百度風投等機構跟投。Bota Bio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加速技術平臺搭建以及現行產品管線開發。
  • 誰是兇手,DNA在說話——法醫實驗室DNA鑑定的那些事兒
    我們看到通過dna檢測方法,可以立即鎖定犯罪嫌疑人,而收集犯罪嫌疑人的證據只需要一根棉籤。儘管這些虛構的犯罪現場調查(csi)技術像變戲法一樣不可思議,但近年來csi證據收集領域,特別是dna提取和純化方面,的確取得了一些技術突破。
  • 海沃思:生物識別目前危害程度較大的是錄音重放
    我們帶來的是下一代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聽音識人、聲紋識別,可以看現在主流的生物識別技術包括質問、人臉和虹膜識別,剛才各位專家講了很多問題,現在處於信息化的時代,目前所有市場當中的特徵識別技術真的安全嗎?大家也知道每個人都有一部智慧型手機,手機裡安裝了各種APP開通了免密支付,在我們看來質問包括人臉以及市場上最安全的虹膜識別都是可以利用一些技術手段輕鬆的擾動的。
  • 這個網站只要錄音 1 分鐘,就能克隆出你的聲音
    只需要你的幾段話,機器就能克隆出你的聲音,這樣的事情你相信嗎?這種似乎只有在過去電影和科幻作品裡才會出現的情節,最近在極客之選(微信號 GeekChoice)發現的這個名叫 Lyrebird 的網站成為現實,並且明白無誤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 DNA硬碟:16GB的英文版維基百科,正以4Mb/s的速度存入DNA
    Catalog認為,生物分子的壽命將遠遠超過最新的計算機存儲技術。——DNA寫入機的哲學基礎據CNET報導,StartCatalog已經將所有16 GB的英語維基百科存儲在這個小瓶中的dna上。CataLog是一家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初創公司,成立於2016年,2018年累計獲得千萬級美元融資。上個世紀60年代,生物存儲信息的想法被科學家提了出來。而今,美國是DNA存儲技術的最大玩家,其次是歐洲。對於大多數人而言,DNA用來存儲數據,是一項非常神奇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