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瑣」。晚春早夏,暑氣生,綠意濃,芍藥開,獨殿春風。
芍藥是原產於我國的著名傳統花卉,至今已有四千年種植歷史,很早便記載於典籍。「芍藥著於三代之際,風雅所流詠也」,古人認為芍藥是百花中最早得名的,在「三代」(夏商周)時就被人傳頌。
芍藥的文學形象最早出現在《詩經》中。《鄭風溱洧(wei)》中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鄭國的溱洧之畔,少男少女在三月上巳相會,將離之時贈送芍藥以表愛慕之情,於是芍藥便有「將離」之名,也成為古人心中的愛情花。
「雲聚懷情四望臺,月冷相思九重觀。欲題芍藥詩不成,來採芙蓉花已散。」南朝江總的《宛轉歌》以芍藥寫離別相思之苦的,悲戚太過,題詩不成。「芍藥斬新栽,當庭數朵開。東風與拘束,留待細君來。」唐代盧儲這首詩就明快多了,詩人看著庭院中新開的數朵芍藥,祈禱東風且慢,等待妻子回來一起賞花。此中情趣,比溱洧之濱折枝相贈的少年更多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蘊。
後來人們提起芍藥,總把它與牡丹並稱,二者花期相近,花形相似,牡丹富貴,芍藥嬌媚,本各有千秋。但劉禹錫的一句芍藥「妖無格」,使得芍藥從「百花之中,其名最古」淪為牡丹的襯託。於是就有人為芍藥鳴不平,唐代王貞白就說,「芍藥承春寵,何曾羨牡丹。麥秋能幾日,穀雨只微寒。妒態風頻起,嬌妝露欲殘。芙蓉浣紗伴,長恨隔波瀾。」也有人發現芍藥不同尋常的美,「家家有芍藥,不妨至溫柔。溫柔一同女,紅笑笑不休。月娥雙雙下,楚豔枝枝浮。洞裡逢仙人,綽約青宵遊。」孟郊眼中隨風搖曳的芍藥溫柔綽約,如同小家碧玉女,別有一番柔美的氣質。
李唐愛牡丹富貴,趙宋卻偏愛芍藥風流。宋代陸佃就在《崥雅》一書中寫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評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後人就開始把芍藥稱為「花相」。楊萬裡看到多稼亭前兩檻芍藥盛開時也說,「晚春早夏渾無伴,暖豔暗香政可憐。好為花王作花相,不應只遣侍甘泉。」也有人認為芍藥根本不領此情,比如張鎡就認為,「自古風流芍藥花,花嬌袍紫葉翻鴉。詩成舉向東風道,不願旁人定等差。」
《四相簪花圖》扇面 李墅 (清)
宋代時揚州芍藥最為出名,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說。宋慶曆五年,韓琦以資政殿學士知揚州,就感嘆「廣陵芍藥真奇美,名與洛花相上下」。他任上三年,每年暮春芍藥開時,必攜友賞花作詩,還留下「四相簪花」的典故。「廣陵花發信惟夭,已剪還開客重邀。滿引莫辭金鑿落,盛觀何止玉逍遙。」韓琦家中芍藥花開,他邀請在揚州的王安石、王珪、陳昇之一起共賞,折下四支芍藥簪於四人發間。多年後,四人先後做了宰相,成為一時美談。現存於揚州博物館的這幅《四相簪花圖》就完美再現了當時情景,畫面色彩亮麗淡雅,人物姿態神情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五色芍藥圖 惲壽平(清)
五代畫家徐崇嗣擅長繪芍藥,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草芍藥圖》,畫中芍藥典雅嬌柔,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彩色繪製,題做「沒骨花」。清初畫家惲壽平以「沒骨花」繪法仿作《五色芍藥圖》,盡顯芍藥的輕柔嫵妍之態。
《芍藥圖》郎世寧 (清)
郎世寧的芍藥圖與中國傳統繪畫不同,他運用中國畫工具,按西洋畫方法作畫,注意透視和明暗,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具有前代所有宮廷繪畫中所沒有的獨特風格,深受皇帝喜愛。
「有情芍藥含春淚」,五月的夏日,最宜「贈之以芍藥」,將脈脈深情藏於花中,一定是最美的景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