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中國連鹽都造不了:民國化工實業家範旭東

2020-12-05 老郭今年26

可以沒有油,但做飯不能沒有鹽。沒有油頂多是吃的不香,沒有鹽的飯菜絕對是難以下咽。

鹽與茶鐵是封建社會僅有的幾項大宗交易商品,歷朝歷代為了防止價格紊亂殃及人民基本生活動蕩時局,幾經政府專營。

古鹽道

就是這樣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鹽。在晚清民國時期面對世界的巨變,國家積貧積弱,化學制精鹽這項既不難成本也不大的產業,如此重要的戰略生活資源,竟全部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

《兩淮鹽法圖》

1914年冬天,31歲的青年人範旭東獨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這是庚子國變時八國聯軍當年登陸的地方,這裡的海灘邊鹽坨遍地,白如冰雪,鹽海相接直到天際。日後他回憶那時的思緒道:「一個化學家,看到這樣豐富的資源,如果還沒有雄心,未免太沒有志氣了。」

範旭東

他的哥哥範源廉時任袁世凱政府的教育總長,如若避萌家族大樹,範旭東完全可以走上平步青雲的仕途或成為一個輕鬆賺錢的官商。但這個毛澤東的湖南同鄉倔強的很,想起早年留日時一日本校長的話:「俟君學成,中國早亡矣。」範旭東毅然將自己的一生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投身於艱辛的民族工業之中。

從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畢業後,他隨即回國,立志於復興中國的鹽業。

天津塘沽鹽場

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已明確規定,氯化鈉含量不足85%的鹽不許用來做飼料;而在中國許多地方仍用氯化鈉含量不足50%的鹽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譏笑中國是「食土民族」。實際上,製作精鹽並不難,成本也不高,只是中國當時缺少化工人才,無人涉足該領域。精鹽市場,長期被英商和日商壟斷。

1915年,範旭東在天津創辦久大精鹽公司。他在塘沽的漁村開始研製精鹽,很快令純度達到90%以上,品質達標。

久大精鹽廠

久大精鹽很快遭到國內外鹽商的圍剿,日商在報紙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謠言,英國駐華公使甚至企圖用軍艦封鎖天津港,阻止運鹽船出港。國內的鹽商更是群起攻伐。

數百年間,全國的食鹽產銷歷來由官商合夥壟斷,江淮大鹽商們左右著鹽的價格,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而錯綜的利益集團,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政府都不敢輕言改革。範旭東一出,顯然將改變現狀。久大精鹽在很長時間內無法銷到長江以南,範旭東甚至還被軍閥綁架,靠他的總長哥哥四處斡旋才被放了回來。1917年,久大精鹽銷出1萬擔,1923年增加到4萬多擔,1936年達到頂峰,約50萬擔。

製鹽成功後,範旭東又把實業救國的雄心放到了工業制鹼上。

範旭東 侯德榜 李燭塵

當時國人最常見的裝束是粗布長袍,色彩單調,並且不耐磨。印染的布料是一種奢侈品,因為印染需要用鹼,而鹼十分昂貴。在制鹼業,以氯化鈉與石灰石為原料的「蘇爾維法」是最先進的技術,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形成專利壟斷,對外絕不公開。當時在中國壟斷純鹼市場的是英國卜內門公司(Brunner Mond)。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遠洋運輸困難。英商乘機將純鹼價錢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賣,使許多民族布業工廠陷於停頓。範旭東曾到卜內門的英國本部參觀,英國人嘲弄地說,你們看不懂制鹼工藝,還是看看鍋爐房吧。

範旭東與侯德榜

範旭東決意雪恥制鹼,他請來了日後以「侯氏制鹼法」而聞名世界的侯德榜,作為永利鹼廠的技術總師。和創辦久大鹽場一樣,過程中被外國壟斷勢力層層阻撓。從1918年建廠,前後竟然經歷了八年的時間,才終於在1926年6月29號生產出合格的純鹼。

範旭東侯德榜等人在永利鹼廠廠區合影

8月,在美國費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永利純鹼榮膺大會金質獎章,專家的評語是:「這是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

範旭東的堅持,可謂壯烈。

「永久黃」集團職員合影

民國十一年(1922)8月黃海化學工業研究所正式成立。

範旭東聘請孫學悟博士為社長,並將自己的久大創辦人酬勞金全部先出作為黃海社的研究經費。

全面抗戰開始後,範旭東便隨廠遷往內陸腹地繼續實業報國。

後方建廠時的範旭東

民國三十四年(1945)被蔣邀至重慶和談的毛澤東接見了範旭東

十月四日範旭東因操勞過度,突患惡疾在四川逝世。

百年之後在範旭東大女兒範果恆的談話中她這樣說道:

」即使在父親生意順利的天津時期,家裡的生活也還是比較拘謹的。那時候家裡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從父親的老家湖南鄉下運來,因為這樣比在北京、天津購糧要便宜多了。兩個女兒出生以後,父親的收入經常不夠養家,就靠母親的一些陪嫁首飾幫補家計。「

範旭東的外孫女而被記者約訪的時候再三拒絕:

「我現在走到上海大街上,問我的同齡人,你們知道自己吃的鹽是怎麼來的嗎?沒人知道,沒人知道範旭東是誰。」

「沒人知道範旭東」,這話還有一個後文。她緊接著說:「但是人人都知道侯德榜。」這話沒錯,在侯寶林的相聲裡就提到過「他做的鹼疙瘩好吃」。「外祖父去世以後,侯德榜沒了可以商量出主意的人,」

侯德榜

以」侯氏制鹼法「聞名世界的侯德榜是範旭東曾經最好的搭檔。

文革時期侯德榜曾和組織提出不要工資義務搞科研,但被四人幫否決,不久便鬱鬱而終。

相關焦點

  • ...他之前化學工業在中國是完全沒有基礎和傳統的。因此在中國近代...
    【詳細】 範旭東的身邊聚集的都是後來的科學巨匠和政治要人,比如侯德榜、李燭塵和陳調甫,並且他們對範旭東始終忠誠不移。一個人能夠吸引和感召這麼多同樣傑出的人物,範旭東個人的品行和魅力令人傾慕。在永利鹼廠艱難創業的過程中,範旭東、陳調甫、侯德榜、李燭塵等人,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在緊要關頭,甚至彼此以生命擔保,共同奮鬥。
  • 講述化工的故事
    如果你能來中國化工博物館參觀一下,相信很快就會有答案——化工就在我們身邊。小到一根牙刷的刷毛,大到外徑3米的巨大工程用輪胎、航天航空所用的專業玻璃,甚至是保命的防彈衣,都離不開化工二字的身影。 中國化工博物館「隱藏」在中國化工大廈中,展陳面積2540平方米,由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出資建設,並獲北京市政府部分資金支持。 整個展廳以歷史為線索,展現了化工在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歷程。
  • 盤點中國近代史上十大知名民族企業家
    他又陸續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鹽墾公司等,興建了天生港、發電廠等許多基礎設施。 張謇認為,要改變國弱民貧的現狀,不在於兵,也不在於商,而在於工農業和教育的發展。他曾說:「救國為目前之急……譬之樹然,教育猶花,海陸軍猶果也,而其根本則在實業。」
  • 被譽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主席曾熱情邀他到解放區辦廠
    他不僅注重民族工業發展,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工業強國理論,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奮鬥一生,其創業經歷跌宕起伏,可歌可泣。他就是1883年(光緒九年)10月,生於湖南湘陰東鄉一個書香門第的範旭東。範旭江6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全靠母親做針線活養家,自幼從姑母學詩書,後入館學八股試帖,很是反感,曾說:「八股文章代聖賢立言,我有主見應由我儘量發揮,要我偽裝聖賢來說話是不可能的。」
  • 2021國考常識積累之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行業之父」
    「行業之父」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黃旭華,廣東汕尾人 ,出生於1926年,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浙江鄞縣人,1902年出生,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
  • 侯德榜受聘,回國任制鹼技師長,打破了英國對中國制鹼市場的壟斷
    純鹼,學名碳酸鈉,是生產玻璃、搪瓷、肥皂、紙張等工業品、食品、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化工原料。一包50公斤重的純鹼,現今市場標價為100元。但在民國時期,一兩鹼粉曾經比兩白銀還貴。原來,在20世紀初,我國生產、生活所需純鹼全部依賴進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阻,市場吃緊。
  • 四川面積最小的地級市,有世上最深的鹽井,素有千年鹽都之稱
    這座城市是中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也是民國時期四川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同時,它的面積只有4373.13平方公裡,是四川最小的地級市。 自貢位於四川省東南部,是四川省管轄的地級市,轄自流井、貢井、大安、巖灘、容縣、富順縣,它是一座面積超過100平方公裡、人口超過100萬的「雙百」大城市,自貢有2000年的鹽業歷史,自貢的名字也是以鹽命名的,它被詩人陳允和稱為「鹹城」,也被稱為「千年鹽都
  • 他是清華高材生,稱為千分才子,他打破了西方國家制鹼技術的封鎖
    經歷過民國的老人們都知道,有一段時間,饅頭吃不起,玻璃買不上,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鹼太過於昂貴了。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侯德榜這個青年堅定地立下了科技救國的志願。1911年,侯德榜考入了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以10門功課1000分的優異成績轟動了清華園,所以被譽為「千分才子」。
  • 南通方鑫樹脂路旭東:立足環保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好研發
    慧聰化工網訊:2019年11月18日—20日,第24屆中國國際塗料、油墨及粘合劑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作為行業盛名的展會,為觀眾帶來全線生產塗料、油墨及粘合劑的各種原材料、粉末塗料、技術和生產、包裝設備及裝置,以及針對當前環保法規要求下的相關解決方案和管理系統等。
  • 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民國應該吸取什麼樣的教訓。
    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民國應該吸取什麼樣的教訓。應該吸取的真正的教訓是,真正建立儒家的仁政國家。只有有道的國家才可以延續近300年。我需要提醒一下各位的是,中國尊儒的朝代,全部都是實際上或者紙面上的世界第一。從漢到清,無不如此。只有中國尊儒,才能對周邊國家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吸引力。甚至清朝雖然不仁,殺降屠城,但是表面尊儒,表面就是第一強國。按總量來算,大請就是第一強國,還有著自己的朝貢體系。實質崇儒的明宋唐漢,都是實質意義上的第一強國。受到周邊敬仰。
  • 《近代中國強軍夢》之三:民國的雙重落伍
    這個時候中國軍隊還沒有裝備衝鋒鎗,同樣還是因為工業基礎,你造不了衝鋒鎗,因而駁殼槍就應運而生了,成為提高單兵近戰火力的一個利器。雖然這個槍造價昂貴,但是卻非常適合當時中國軍隊的需要,因為德國軍隊他們裝備大量的衝鋒鎗,它不需要裝備這個東西。中國人在駁殼槍的使用上,在戰場應用中對技術性能的發揮,後來連德國人也感到非常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