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沒有油,但做飯不能沒有鹽。沒有油頂多是吃的不香,沒有鹽的飯菜絕對是難以下咽。
鹽與茶鐵是封建社會僅有的幾項大宗交易商品,歷朝歷代為了防止價格紊亂殃及人民基本生活動蕩時局,幾經政府專營。
古鹽道
就是這樣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鹽。在晚清民國時期面對世界的巨變,國家積貧積弱,化學制精鹽這項既不難成本也不大的產業,如此重要的戰略生活資源,竟全部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
《兩淮鹽法圖》
1914年冬天,31歲的青年人範旭東獨自一人到了天津塘沽。這是庚子國變時八國聯軍當年登陸的地方,這裡的海灘邊鹽坨遍地,白如冰雪,鹽海相接直到天際。日後他回憶那時的思緒道:「一個化學家,看到這樣豐富的資源,如果還沒有雄心,未免太沒有志氣了。」
範旭東
他的哥哥範源廉時任袁世凱政府的教育總長,如若避萌家族大樹,範旭東完全可以走上平步青雲的仕途或成為一個輕鬆賺錢的官商。但這個毛澤東的湖南同鄉倔強的很,想起早年留日時一日本校長的話:「俟君學成,中國早亡矣。」範旭東毅然將自己的一生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投身於艱辛的民族工業之中。
從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畢業後,他隨即回國,立志於復興中國的鹽業。
天津塘沽鹽場
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已明確規定,氯化鈉含量不足85%的鹽不許用來做飼料;而在中國許多地方仍用氯化鈉含量不足50%的鹽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譏笑中國是「食土民族」。實際上,製作精鹽並不難,成本也不高,只是中國當時缺少化工人才,無人涉足該領域。精鹽市場,長期被英商和日商壟斷。
1915年,範旭東在天津創辦久大精鹽公司。他在塘沽的漁村開始研製精鹽,很快令純度達到90%以上,品質達標。
久大精鹽廠
久大精鹽很快遭到國內外鹽商的圍剿,日商在報紙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謠言,英國駐華公使甚至企圖用軍艦封鎖天津港,阻止運鹽船出港。國內的鹽商更是群起攻伐。
數百年間,全國的食鹽產銷歷來由官商合夥壟斷,江淮大鹽商們左右著鹽的價格,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而錯綜的利益集團,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政府都不敢輕言改革。範旭東一出,顯然將改變現狀。久大精鹽在很長時間內無法銷到長江以南,範旭東甚至還被軍閥綁架,靠他的總長哥哥四處斡旋才被放了回來。1917年,久大精鹽銷出1萬擔,1923年增加到4萬多擔,1936年達到頂峰,約50萬擔。
製鹽成功後,範旭東又把實業救國的雄心放到了工業制鹼上。
範旭東 侯德榜 李燭塵
當時國人最常見的裝束是粗布長袍,色彩單調,並且不耐磨。印染的布料是一種奢侈品,因為印染需要用鹼,而鹼十分昂貴。在制鹼業,以氯化鈉與石灰石為原料的「蘇爾維法」是最先進的技術,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形成專利壟斷,對外絕不公開。當時在中國壟斷純鹼市場的是英國卜內門公司(Brunner Mond)。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遠洋運輸困難。英商乘機將純鹼價錢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賣,使許多民族布業工廠陷於停頓。範旭東曾到卜內門的英國本部參觀,英國人嘲弄地說,你們看不懂制鹼工藝,還是看看鍋爐房吧。
範旭東與侯德榜
範旭東決意雪恥制鹼,他請來了日後以「侯氏制鹼法」而聞名世界的侯德榜,作為永利鹼廠的技術總師。和創辦久大鹽場一樣,過程中被外國壟斷勢力層層阻撓。從1918年建廠,前後竟然經歷了八年的時間,才終於在1926年6月29號生產出合格的純鹼。
範旭東侯德榜等人在永利鹼廠廠區合影
8月,在美國費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永利純鹼榮膺大會金質獎章,專家的評語是:「這是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
範旭東的堅持,可謂壯烈。
「永久黃」集團職員合影
民國十一年(1922)8月黃海化學工業研究所正式成立。
範旭東聘請孫學悟博士為社長,並將自己的久大創辦人酬勞金全部先出作為黃海社的研究經費。
全面抗戰開始後,範旭東便隨廠遷往內陸腹地繼續實業報國。
後方建廠時的範旭東
民國三十四年(1945)被蔣邀至重慶和談的毛澤東接見了範旭東
十月四日範旭東因操勞過度,突患惡疾在四川逝世。
百年之後在範旭東大女兒範果恆的談話中她這樣說道:
」即使在父親生意順利的天津時期,家裡的生活也還是比較拘謹的。那時候家裡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從父親的老家湖南鄉下運來,因為這樣比在北京、天津購糧要便宜多了。兩個女兒出生以後,父親的收入經常不夠養家,就靠母親的一些陪嫁首飾幫補家計。「
範旭東的外孫女而被記者約訪的時候再三拒絕:
「我現在走到上海大街上,問我的同齡人,你們知道自己吃的鹽是怎麼來的嗎?沒人知道,沒人知道範旭東是誰。」
「沒人知道範旭東」,這話還有一個後文。她緊接著說:「但是人人都知道侯德榜。」這話沒錯,在侯寶林的相聲裡就提到過「他做的鹼疙瘩好吃」。「外祖父去世以後,侯德榜沒了可以商量出主意的人,」
侯德榜
以」侯氏制鹼法「聞名世界的侯德榜是範旭東曾經最好的搭檔。
文革時期侯德榜曾和組織提出不要工資義務搞科研,但被四人幫否決,不久便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