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受聘,回國任制鹼技師長,打破了英國對中國制鹼市場的壟斷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純鹼,學名碳酸鈉,是生產玻璃、搪瓷、肥皂、紙張等工業品、食品、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化工原料。一包50公斤重的純鹼,現今市場標價為100元。但在民國時期,一兩鹼粉曾經比兩白銀還貴。原來,在20世紀初,我國生產、生活所需純鹼全部依賴進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阻,市場吃緊。英國在華的卜內門公司為了攫取暴利,又囤積居奇,出現了「鹼粉比白銀貴」的局面導致以純鹼為原料的民族工業倒閉了十之八九,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
愛國實業家範旭東為應急需,在興辦久大精鹽公司的基礎上,於1917年在天津塘沽創辦永利制鹼公司。範旭東明白,鹼廠「若要成功,全在技術」,但當時先進的制鹼技術——索爾維制鹼法被歐美列強牢牢控制,它們組成索爾維公會嚴防洩密,根本無從獲知其技術要領。
1921年10月,侯德榜受範旭東聘請,回國任永利制鹼公司技師長(即總工程師)。留美期間,侯德榜專攻製革化學,對於制鹼完全是門外漢。但就是這個門外漢,用不到五年的時間,徹底掌握了氨鹼法制鹼的全部技術要領,而且比索爾維法有所改進,生產出了純度在99%以上的優質純鹼。
1926年8月,永利「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金質獎章,並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侯德榜利終於打破了英國卜內門公司對中國純鹼市場的壟斷,為民族化工成功後的侯德榜謹遵導師傑克遜的名言一企業打開了生路。
「科學技術是屬於全人類的,它應該造福於人類」,表示「我們決不做第二個索爾維,第二個卜內門」,決心把自己多年實踐獲得的制鹼技術經驗公之於眾。1933年,侯德榜用英文撰寫了《純鹼製造》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結束了氨鹼法制鹼技術被壟斷、封鎖的歷史,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受到高度重視,被公認為制鹼工業技術的權威著作。美國著名化學家威爾遜教授稱讚這是「中國化學家對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好景不長,197年日本全面侵華迫使水利同人從塘潔,青島海州、卸甲甸西撤,最終選在川西犍為縣岷江東岸五通橋南5公裡處的老龍壩興建永利川廠。工廠急需起建,擔負華西鹼廠設計重任的侯德榜愁在心裡,原來用作制鹼的鹽在華西相比塘沽貴幾十倍,若是繼續用索爾維工藝制鹼,巨額成本不堪承受。有沒有新的制鹼工藝呢?
早在1934年《海王》旬刊第6卷第28期上,《察安法制鹼之介紹》文就介紹了一種由德國人格魯德和呂普曼提出的,在中間鹽存在的狀態下,以碳酸氫銨和食鹽為原料的循環法。這套工藝可得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使食鹽利用率提高到90%,又幾乎不產生廢液。
侯德榜決定赴德考察併購買察安法專利。1938年,侯德榜一行到德國之後,各鹼廠即對其嚴格保密,拒絕或阻撓他們參觀訪問。購買專利的談判同樣進行得極其艱難。德方不僅索要高價,甚至無理要求「使用察安法專利的產品,不準在東北三省出售」。侯德榜當即終止談判,決定自力更生研究新法制鹼,一行人離德赴美。
在紐約,侯德榜根據制鹼經驗,結合察安法專利說明書和相關論文,制定了制鹼新法的試驗計劃並組織永利技師開展研究。到199年底,侯德榜等人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反覆試驗,不僅摸清了察安法的工藝條件,還發現了其工藝流程中可供改進的地方。克服了重重困難,實驗室數據在擴大試驗中得到了驗證,一個不是察安法而勝過察安法的新的制鹼法即將誕生。1941年3月15日,為表彰侯德榜在研究新法制鹼工作中的貢獻,永利川廠廠務會議決定,將此法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收到賀函的侯德榜沒有放下手頭的工作,他感覺新法制鹼雖然比察安法已經進步了,但仍不夠理想。有沒有辦法把索爾維法和察安法的優點結合起來呢?侯德榜望著滿牆的制鹼流程圖愣了神。能不能把制鹼和合成氨聯合起來,進行連續化生產呢?連續化,連續化……」侯德榜腦子裡縈繞著這個念頭,手上不停地畫著新的流程草圖,一套從合成氨出發的氨鹼聯合生產工藝在筆端越來越清晰。
1942年11月,永利化工研究部開始在「新塘沽」進行新流程的半工業試驗。經過兩三個月時間的試驗檢驗,氨鹼聯合生產完全可行,「侯氏制鹼法」終於完成了。1943年12月25日,「侯氏制鹼法」在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上首次面世,贏得了多方讚譽。
1949年1月17日,國民政府籤發京工(38)字第1056號文,核准永利公司關於授予「侯氏制鹼法」專利的呈請。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