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我們中學時代教科書中讀到「侯氏制鹼法」時,那種崇拜之心,溢於言表!可發明「侯氏制鹼法」的侯德榜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一起看一下:
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8月 9 日(清光緒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其父務農,家境貧寒。他七歲入塾讀書,課餘幫助家裡做些農活,從小養成刻苦耐勞、勤儉樸實的作風。兩年後,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在家幫助父親種田。嗣後得到開藥店的姑母資助,於 1904 年考入福州英華書院。他聰敏好學,成績門門優秀,尤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最濃。1906 年他在英華書院畢業,升入上海閩皖兩省鐵路學堂,學習鐵路土木建築專業。
1909 年畢業後,分配到安徽符離集津浦路工務段工作。那時,鐵路大權掌握在帝國主義者手中,中國人受其任意擺布。具有愛國心的侯德榜在民主革命運動的社會思潮影響下,暗下決心要走「科學救國」的道路。1913 年他考取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堂,翌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赴美,入麻薩諸塞州(即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1917 年畢業,隨後入普郎特專科學院深造,專修製革,取得製革化學師證書。翌年,又升入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係為研究生。
1921 年撰著《鹽鐵鞣皮法》論文,獲博士學位。
一、與永利鹼廠的不解之緣
當時,天津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範旭東正在塘沽開辦永利鹼廠,由於不能掌握長期為外國鹼業壟斷集團所控制的蘇爾維制鹼法,建廠中困難重重,遂派永利鹼廠籌辦人之一陳調甫前往美國考察鹼業,並物色技術人才。陳到美國後,經湖南鎢礦出口商李國欽的介紹,與侯德榜結識。侯傾聽了陳調甫講述永利在建廠中的困難,激起了他長期抱有的「科學救國」的夙願,毅然接受永利公司的聘請,由製革轉而從事制鹼業。
他同徐允鍾等人參照美國工程師孟德(W.D.Mount)提供的制鹼廠藍圖,結合國內的實際,先在美國完成永利鹼廠的設計,並向英、美等國訂購碳酸氣壓縮機等設備,隨後即回國參加安裝。範旭東請他擔任永利鹼廠技師長(即總工程師)兼製造部部長。從此,侯德榜以永利鹼廠為基地,為祖國的化學工業辛勤奮鬥了一生。
侯德榜到永利鹼廠後,立即廢寢忘食地工作。面對故障重重而無法正常運轉的制鹼設備,他與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日以繼夜地調試各種機器,尋找種種故障。對碳酸氫鈉堵塞在碳酸塔內,或是溼鹼在乾燥鍋裡結疤等現象,一一探究其原因。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對機器的許多部件加以改進或重新設計製作,反覆試驗,排除種種障礙,終於揭開了蘇爾維制鹼法的秘密。
永利鹼廠於 1923 年首次投產,但質量仍未過關。經過侯德榜等繼續努力試驗和改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永利紅三角牌純鹼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衝破了英商卜內門公司的壟斷,出口日本。1926 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隨後又在美國建國一百五十周年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得獎。永利制鹼的成功,振奮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奠定了我國民族化學工業發展的基礎。
侯德榜揭開了蘇爾維制鹼法的秘密後,又在塘沽做了大量實驗工作和數據的整理,將制鹼各方面的化學問題詳加分析研究,決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貢獻給全人類,遂寫出書稿。1931 年,他去美國考察與進修,翌年在紐約以英文出版了這部科學專著,書名是 Manu facture ofSoda(《純鹼之製造》)。他系統地將制鹼技術公諸於世,轟動了國際化工界,成為世界的創舉。美國化學家 E.O. 威爾遜稱:「這是中國化學家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
1932 年,侯德榜從美國考察回國,又為永利設計和主持新建了苛性鹼廠和機械廠。苛性鹼用永利所出純鹼和石灰石為原料,初因缺乏經驗,產品質量欠佳;他同幾位技師日夜研究改進,結果所出產品大受國內市場的歡迎。在這期間,侯德榜曾在天津北洋大學兼課。
1934年3月,永利、久大等擴充成立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決定在南京卸甲甸興建硫酸錏廠。為此,侯德榜等一行六人於4月赴美。他與美國氨氣工程公司反覆商討硫酸廠的設計方案,又購運器材設備,安排人員實習培訓,還親至美國各地硫酸錏廠考察,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時。
在談判設計合同時,凡有損自主權的苛刻條件,侯德榜均加拒絕,力求技術設備上的自主與學術上的獨立;在採購機器與器材時,對於國內能自制的機械均不訂購,非買不可者,則細心比較,擇其質地優良而又適合國內需要者購取之;凡秘密的專利,又為工程所必需者,則不惜高價收買。直至 1936 年 3 月 ,始將此項任務完成。他被永利公司同仁贊為工程師的「祭酒」。中國工程師學會 1935 年在廣西南寧開會時,決定授予他榮譽金牌;翌年該會又授予他工程金質獎章。
侯德榜回國後,專任南京硫酸錏廠建廠指揮之責,工程進行極度緊張,他組織國內外工程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對已安裝的機器逐一親自檢查。1936 年底,主要工程順利竣工,翌年 2 月開始試車投產,日產硫酸錏(硫酸銨)二百噸,硝酸四十噸。這座東方最大的第一流現代化聯合化工企業的建成,對我國民族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壯大,具有重大意義。
二、抗戰需要的地方就有侯德榜
南京硫酸錏廠開工未及半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1937 年冬,鉦廠三次遭到日機的低空轟炸。當時,南京金陵兵工廠急需硝酸銨製造炸藥,侯德榜立即在技術上解決難題,轉產硝酸銨以供抗戰軍需。他時常在敵機空襲警報未解除時,冒著生命危險進廠,工廠被炸後又立即指揮員工進行搶修,堅持生產。上海淪陷後,南京告急,他組織技術人員將圖紙資料及重要儀表、小型設備及器材趕運內地,將工廠藍圖埋在廠內團山下。直到南京陷落前夕,他才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廠,撤往四川。
1938 年初,侯德榜在範旭東的支持下,在四川五通橋等地籌建新的化工基地。在戰時人力、物力、財力均感困難的條件下,他含辛茹苦,以艱難的步履開始了新的歷程。在四川,製鹽的原料是滷水,成本比塘沽的海水高許多倍,如果沿用蘇爾維法制鹼,成本太高。為了尋找新的制鹼工藝,提高鹽的利用率,他與幾位工程師隨同範旭東一起先往德國考察,旋又去美。
他在美國進行合成氨工業和制鹼工業聯合成一體的實驗與研究,首先從實驗人手,根據德國察安法的要點逐一進行實驗,覆核其數據,進行新的探索。1939 年,他派人在香港設立實驗室開展工作,自己仍在紐約埋頭於研究。經過五百多次的反覆實驗,分析了二千多個樣品,大致確定了這種聯合制鹼技術的新工藝;翌年又在紐約和上海租界進行擴大實驗。
1941 年終於完成了聯合制鹼技術的研究工作,隨即聘請美國氨氣工程公司(N.E.C)進行川廠合成氨及氨氣加工等車間的設計,在四川五通橋建廠。他與在紐約的工程師一起,共同做了大量設計、採購等工作。為了不斷擴大自己的學識,他還前往美國機械工程學會(A.S.M.E)的夜校去進修機械學,電氣及結構工程學。
侯德榜發明和首創的聯合制鹼技術,是把合成氨工業和制鹼工業合成一體,把間斷生產改成連續生產,縮短了工藝流程,提高了原料利用率,能同時生產出純鹼和氯化銨,降低了生產成本,是世界化學工業的一項重大發明,使蘇爾維法和察安法皆相形見絀。1943 年 3 月,永利廠務會議決定將這項聯合制鹼技術命名「侯氏制鹼法」。同年 6 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他榮譽會員的頭銜。以後他又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榮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學會榮譽會員、美國機械工程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等稱號。1944年,巴西政府聘請他前往指導建設鹼廠,其後印度塔塔公司制鹼廠也聘請他去解決重大技術難題。他還為南非建設純鹼廠進行勘察與設計。
三、為了事業義無反顧的侯德榜
1945 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侯德榜急往南京察看硫酸婭廠,又去塘沽鹼廠視察。面對慘遭日本侵略者摧殘的各廠,他決心加倍努力恢復和重建我國的化學工業。10月,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經理範旭東在重慶病逝,他接任該公司總經理兼董事長。
翌年,由於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整個社會經濟還沒有得到恢復又陷入戰爭境地。侯德榜領導永利職工慘澹經營,備嘗艱辛,費了兩年時間,才使各廠先後開工生產,但產量未能達到戰前水平。南京錏廠經過他和副總經理李燭塵一再催促國民政府,才向日方索回被劫往九州的成套設備;但由於焦炭和電力的不足,產量僅及原設計的一半,在此艱難處境之下,他仍力圖實現範旭東建立十大化工廠的遺願。
1946 年 3 月,他再度赴美,一面爭取美國進出口銀行的貸款,一面為新建湖南株洲等十大化工廠進行設計和採購。由於美方對貸款及技術設備的蓄意刁難,使他在美國的奔波收效甚微。
侯德榜對美國的資金、技術及物資設備所抱希望落空後,決心立足於自身的力量,恢復和發展永利的事業。1948 年7月,他回到國內,以年初同李燭塵等發起成立的「久大永利黃海永裕協進會」為樞紐,對企業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在南京婭廠擴建化學試驗室,成立致本化學館,加強對科學技術的研究;於總管理處設置事務管理委員會,加強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充實塘沽、長沙、青島、南京等地企業的設備和技術。
8月底,他前往四川指導川廠的生產及深井工程,對犍為的深井工程寄予希望,以為只要再打幾口井,進口的機器運到,就可用侯氏制鹼法大踏步前進了。他表示:「若今日中國尚有一枝可柄,宜應如何埋頭苦幹,以求生存於萬一,得自助以蘇生。」然而,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於 1948年 8 月實行「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發行金圓券,公開搜刮全國人民的資金,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總崩潰,民族工業處於毀滅的境地,侯德榜「自助以蘇生」的願望亦同樣落空。他「瞻望前途,長此兵爭不息,通貨膨脹無窮極,有何工業可言? 欲求國家強盛,人民生計充裕,尤緣木求魚」。
1949 年春,侯德榜應印度塔塔公司的邀請,再次前往印度指導制鹼技術。當獲悉南京解放的消息時,他感到無比興奮和喜悅,6月,中共中央毛澤東、周恩來派專人前往召請,他立即由印度起程回國,排除各種困難,經香港繞道韓國到達北京,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熱情接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侯德榜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繼續為我國的化學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58 年撰寫了八十多萬字巨著《制鹼工學》將其一生的制鹼心得貢獻給人民。1957 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委員、重工業部技術顧問、化工部副部長;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屆代表;並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二、三屆常委。他還先後擔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科學協會副主席、民主建國會常務委員等職。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病逝於北京。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