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鹼廠南遷 「新塘沽」誕生「侯氏制鹼法」

2020-12-01 四川在線

    高中化學裡講到的「侯氏制鹼法」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一由民族化工先驅、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先生研製的制鹼法,不僅打破了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市場壟斷,更為現代化工產業推行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做出成功嘗試。但許多人卻並不知道,這一被世界化工界所稱頌的制鹼法,就誕生於咱們樂山的五通橋。

    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著名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先生在天津塘沽(現天津市濱海新區中心區)創辦的永利鹼廠被日寇佔領,範旭東與總工程師侯德榜帶領員工輾轉多地,最終在五通橋老龍壩重建化工基地,稱作永利川廠。在這裡的7年間,永利川廠為抗戰時期的軍工業及大後方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更書寫了復興民族工業的奇蹟。

    A

    南遷

    「新塘沽」落地五通橋就地鑿石建成石頭廠房

    1914年,曾到日本求學的「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範旭東在天津發起創辦久大精鹽公司,將工廠設在交通發達、原料、燃料採購都很便利的塘沽。1917年,依託久大精鹽,範旭東創辦永利制鹼公司,請來留美歸來的侯德榜任總工程師,在塘沽設立永利鹼廠,成為中國創建時間最早的制鹼廠。

「侯氏制鹼法」就在這裡完成
 

    「鹼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石油、冶金、造紙、紡織等多種工業離不開的原材料。」文史專家魏奕雄告訴記者,當時國內無法生產純鹼,「洋鹼」一旦中斷進口,以鹼為原料的工業便只能停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永利鹼廠成功製造「紅三角」牌純鹼,打破「洋鹼」對中國市場的壟斷。

    1937年「七七事變」後,天津塘沽被日軍侵佔,範旭東不願意與侵略者合作,率侯德榜等永利鹼廠精英輾轉湖南、四川等地選址,最終在五通橋老龍壩購地700多畝建成永利川廠。「五通橋盛產的鹽,正是制鹼的主要原料。」魏奕雄告訴記者。

    當時的永利川廠廠址,就位於現在的東方電氣集團東風電機有限公司內(以下簡稱東風電機)。「當時進行過地質勘探,這裡的地層為一整塊巖石,非常牢固堅硬。而出於防禦敵機轟炸的考慮,工廠就地鑿取條石,用石頭來修建廠房。」在永利川廠遺址,介紹情況的東風電機職工朱蓮告訴記者,當年鑿取條石後形成的凹地,工廠將其灌水形成「百畝湖」,為全廠提供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

    走進東風電機的民族化工遺址區,記者看到了永利川廠當年的模樣。

    木石結構的煉水室如今是東風電機的廠史陳列室,這裡曾用於進行水「軟化」處理,連接此室與各用水部位的寬大地下通道,直穿生產廠區至岷江邊;磚木結構的機械廠始建於1941年,是永利川廠為制鹼設備提供配套服務及備品備件的主要加工場地,總面積3296平方米、跨度221.4米,是當時亞洲第一跨廠房;有永利「紅三角」標誌的現場指揮部始建於1939年,是範旭東、侯德榜、張克忠、謝為傑等高層人員的辦公地,雖然如今「紅三角」已褪色,但房屋依然保存完好……

新塘沽石雕
 

    「當年廠裡的山東路等名字,都是用淪陷省市來命名的,體現了愛國情懷。」朱蓮告訴記者,永利川廠建成後,範旭東曾親題「新塘沽」三字,並在老龍壩虎口灣的石巖上修建石刻門牌,以「燕雲在望以志不忘耳」,紀念永利在塘沽的事業。

    B

    研發

    500多次循環試驗「侯氏制鹼法」世界稱頌

    永利川廠落戶五通橋後,廠長兼總工程師的侯德榜完成了著名的「侯氏制鹼法」。

    「美國、香港和五通橋,當時侯德榜曾在這三個地方進行試驗,先後分析了2000多種樣品,做了500次循環試驗。」朱蓮告訴記者,最終,侯德榜成功創造出了制鹼的新工藝。

    這種新工藝,創新式地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這一工藝將中國仍至世界制鹼的技術水平推向新高度,被稱為「侯氏制鹼法」,又稱「聯合制鹼法」,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這一制鹼法,也於1953年被授予新中國第一號發明專利。

    在東風電機的民族化工遺址區內,記者見到了當時完成「侯氏制鹼法」的純鹼廠。

    木石結構的純鹼廠建築面積5965米,灰色的廠房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著,看上去莊重而大氣。修建於1941年的純鹼廠房牆體厚達1.2米,堅固而牢靠,兼具戰時防空的功能。當年制鹼的試驗中心前,樹立了《侯德榜與侯氏鹼法》的石碑和雕塑,記錄著當年的研製過程。

    C

    生產

    供應純鹼和硝酸銨還幫助樂山地區工業生產

    1939年至抗戰勝利的這7年間,永利川廠不僅完成了「侯氏制鹼法」,更為抗戰時期的軍工業及大後方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範旭東、侯德榜曾居住的樓房
 

    「永利川廠擁有制鹼廠、煉油廠、機械廠、陶瓷廠、煤礦(鼎鍋山)、發電廠、土木工程處、深井工程處等,產品不但有用途十分廣泛的化工原料純鹼,還有軍工必需的硝酸銨等。」魏奕雄告訴記者,雖然永利川廠的產品具體數據現在難以稽考,但其用途及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不僅如此,魏奕雄告訴記者,永利川廠的200輛貨運卡車除本廠自用外,還承擔了一部分軍用物資的運輸任務,「我在樂山市檔案館查到的資料顯示,永利川廠的翻砂廠、機械廠、土木工程處,還幫助過樂山和犍為的岷江電廠、嘉陽煤礦等廠礦製作加工零部件、修建廠房等。」

    根據魏奕雄的介紹,記者在樂山市檔案館找到了抗戰時期犍為焦油廠與永利川廠的來往文件,內容為永利川廠派工人為犍為焦油廠工作85天。

    「制鹼需要大量食鹽作原料,永利川廠推動了犍樂鹽場各井灶產量的提高;永利川廠工程師劉學義1943年試驗電動機汲滷成功,帶動了樂山、五通橋一帶鐵工廠、電焊廠、修配廠和電料行業的發展。」魏奕雄告訴記者,在樂山的7年裡,永利川廠為樂山地區工業生產的發展,做了許多富有實效的幫助。

    D

    繼承

    保留工業遺址兩地往來不忘歷史

    1945年10月,範旭東在重慶病逝,享年62歲,毛澤東前往他位於沙坪垻的家中弔唁,親筆書寫了「工業先導,功在中華」輓聯。範旭東病逝後,侯德榜繼任,此時抗戰已經勝利,永利川廠職工陸續返回塘沽,廠房便保存了下來。

    1964年起,我國在中西部進行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在侯德榜先生的推薦下,最後決定在原永利川廠舊址上新建絕密級軍工企業東風電機廠。1965年5月,東風電機廠正式動工建設,為國防建設作出卓越貢獻;80年代,軍轉民後,公司自主研發的天使牌洗衣機、電風扇等,更一度成為熱銷產品、供不應求。「如今,公司主要產品有水輪發電機組、汽輪發電機、風力發電機、驅動電機、高效電機等,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朱蓮說。

    「雖然永利川廠已經遷回了天津,但是我們與天津鹼廠(現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依然還保持聯繫。」朱蓮告訴記者,去年,天津渤化永利化工慶祝成立一百周年,還專程來到東風電機,找尋當年永利鹼廠南遷的點滴;而當年永利川廠就地鑿石形成百畝湖,「用有限資源創無限價值」,也成為了東風電機倡導和奉行的企業理念。

    從天津塘沽到五通橋「新塘沽」,永利川廠在樂山的7年,記錄著艱難抗戰歲月下中國民族工商業者的自強不息。當年的永利川廠遺址,已經作為工業歷史遺產永久保存了下來,2013年,東風電機的樂山「308」三線軍工暨永利川廠舊址,也成為四川省第六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至於刻於石崖上的「新塘沽」三字,也早已取下遷移至廠區內。記者看到,「新塘沽」石碑旁新刻了《新塘沽記》,將當年那段歷史載記以文,以勵今人。而永利川廠遺址的部分廠房,如今仍在辦公使用中,繼續發揮著它的價值。

 

相關焦點

  • 侯德榜與「侯氏制鹼法」
    那一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致同意,將一種新的聯合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侯氏指的是侯德榜,此時他已是年逾半百,距離他受邀歸國已過去了20餘年。1921年,剛過而立之年的福建閩侯人侯德榜踏上了回國的旅程,應愛國實業家範旭東的邀請,出任永利鹼業公司的總工程師。
  • 那個發明了侯氏制鹼法的侯德榜,一生所取得成就遠不止制鹼法
    我們中學時代教科書中讀到「侯氏制鹼法」時,那種崇拜之心,溢於言表!可發明「侯氏制鹼法」的侯德榜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一起看一下: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8月 9 日(清光緒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其父務農,家境貧寒。他七歲入塾讀書,課餘幫助家裡做些農活,從小養成刻苦耐勞、勤儉樸實的作風。兩年後,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在家幫助父親種田。
  • 永利川廠舊址民族工業留下「樂山記憶」
    「七七事變」爆發後,著名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在天津塘沽(現天津市濱海新區)創辦的永利鹼廠被日寇搶佔,他與總工程師侯德榜拒絕與敵合作,帶領員工輾轉多地,於1938年在五通橋老龍壩(現五通橋區橋溝鎮)重建化工基地,稱作永利川廠。在這裡的7年時間,永利川廠為抗戰時期的軍工業及大後方工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侯德榜更成功發明了舉世聞名的侯氏制鹼法,書寫了復興民族工業的奇蹟。
  • 侯德榜——侯氏制鹼法
    1921年10月,侯德榜懷著發展祖國化學事業的雄心壯志,從美國學成回國,首先在塘沽等建永利鹼廠。當時,國際資本集團壟斷者制鹼技術,要想發展自己的民族制鹼工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可想而知。侯德榜排除種種阻力,深入現場,親身實踐,深入鑽研製鹼技術,不斷解決設備和工藝上的問題,最終在1924年建成了鹼廠。該廠日產白花花、亮晶晶的純鹼180噸。
  • 侯德榜:「侯氏制鹼法」的創造者
    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第三,是他為發展小化肥工業所作的貢獻。  揭開索爾維制鹼法的秘密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閩侯,1974年8月26日卒於北京。早年考入清華大學留學預備學堂高等科(編者:當年以10科1000分的好成績被錄取)。1913年赴美國留學。
  • 侯德榜:創造「侯氏制鹼法」的化工泰鬥
    在生活中,我們做麵包或者蒸饅頭時常常會加一樣東西,那就是鹼。同樣,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也需要添加鹼這一工業原料,如:製作肥皂、玻璃、紙張、冶金等。可以說,鹼被廣泛運用在生活中,但是你知道嗎?我國直到1926年才打破國外製鹼技術壟斷,真正憑藉自己的力量製造出優質純鹼。
  • 侯德榜受聘,回國任制鹼技師長,打破了英國對中國制鹼市場的壟斷
    愛國實業家範旭東為應急需,在興辦久大精鹽公司的基礎上,於1917年在天津塘沽創辦永利制鹼公司。範旭東明白,鹼廠「若要成功,全在技術」,但當時先進的制鹼技術——索爾維制鹼法被歐美列強牢牢控制,它們組成索爾維公會嚴防洩密,根本無從獲知其技術要領。1921年10月,侯德榜受範旭東聘請,回國任永利制鹼公司技師長(即總工程師)。
  • 他是清華高材生,稱為千分才子,他打破了西方國家制鹼技術的封鎖
    他是清華高材生,被稱為千分才子,他打破了西方國家制鹼技術的封鎖,首創了「侯氏制鹼法」,他到底是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侯德榜的故事,感悟一下千分才子的風採。第一,侯德榜是誰?面對範旭東的誠摯來信,侯德榜毅然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到祖國懷抱,加入了範旭東的永利制鹼公司。第二,侯氏制鹼法當時,世界的制鹼技術採用的是1862年創製的索爾維制鹼法。索爾維制鹼法雖沿用了大半個世紀,但是在索爾維公會的操縱下,其核心技術仍未公開。
  • 「侯氏制鹼法」創始人侯德榜:為科學而生的人
    昨天下午,參加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鹼廠)成立百年紀念大會的侯德榜之孫侯盛錚,在廠史館面對祖父用過的實物,如此評價這位被譽為「中國化工先驅和科技泰鬥」的科學家。  今年62歲的侯盛錚與祖父共同生活多年,他告訴記者,雖然讓祖父享有國際聲譽的是化工,但其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上學時就讀的是製革專業,後來應愛國實業家範旭東之邀,立志科學救國,毅然棄革從鹼,並在1941年發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侯氏制鹼法」。  廠史館內陳列著侯德榜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德國購回的一臺計算機,勾起了侯盛錚對祖父工作生活境況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