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羅伯特,內羅. 我是紐約的倖存者. 我在所有AM頻道上進行轉播. 我會每天中午在南街海灣,當太陽升到最高處時. 如果你能聽到我, 如果任何人能聽到我, 我能提供事物, 我能提供住處, 我能保障你的安全, 如果你能聽到我, 任何人, 回答我, 你並不孤獨."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這句話嗎?
這是這部電影裡男主角每天都會無數遍呼喚的話。
茫茫大千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存在,,但卻得不到人的回應。這樣的感覺真的很絕望。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社會生活,沒有交流,沒有娛樂,沒有快樂,沒有希望,沒有將來。。。。。。
這樣的生存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人最害怕的。
人類在發展中由於未能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 主觀能動性,引發了一場危機人類生存的危機。最終,人類在的艱辛努力下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羅伯特奈維爾是才華洋溢的科學家,但即使是他也無法遏止恐怖的人工病毒,病毒不僅無法被阻止也無藥可救。爾後,羅伯特奈維爾成為唯一的免疫者,災後紐約的最後一位倖存人類,甚至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位人類;三年時間過去了,羅伯特奈維爾每天固定透過無線電波廣播傳送訊息,而十分沮喪的是他始終沒有找到其它倖存人類,唯一相互慰藉的狗也離開了自己。這裡似乎並不只有他而已,當初感染疫病的受害者成為變種怪物,他們潛伏在黑暗之中,觀察著羅伯特奈維爾的一舉一動,就等著他做出致命的錯誤抉擇。由於或許這是人類最後的希望,充滿使命感的羅伯特奈維爾決定要找出方法,希望使用自己的免疫血清,讓病毒產生相反的救命效用;但他知道,對方數量遠遠多過他,時間就要來不及了。奇蹟發生了,最後關頭免疫血清發揮效用了。最終,他放棄了自我,以與怪物同歸於盡的方式保護好了救命藥,幫助另一位倖存者,成功將病毒血清帶到隔離區那,讓人類得以延續。
舍小家,為大家。羅伯特奈維爾用堅強的意志,堅定地信念,追尋著希望,追尋著理想。在其中,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觀、集體主義的道德觀、真善美相統一的積極健康的審美觀等等,都在主人公身上體現了出來。
「我叫羅伯特奈維爾,我是一個生活在紐約市的倖存者,我通過所有的AM頻道廣播,每天中午太陽最高的時候,我都會在南街海港,每天如此。如果有人活著,任何人還活著,我能提供食物,提供住處,我能保護你的安全。如果有人聽見,無論你是誰,請和我聯繫,一定。你不是一個人!」
電臺裡的那段錄音,三年來這從沒有改變的話,在我眼裡卻是人類最終能夠生存的根本,一種莫名的希望,一種無言的堅持,一種對生命最高的尊敬。
希望因人而存在!
孤獨的信念——《我是傳奇》
試想人類滅絕,蒼涼的城市只剩一人,與一隻狗相伴。每一天在碼頭髮送電波找人,然後去無人的超市取食物,順便和人體模特聊天。在日落時分,警覺得驅車回家,關上鐵門鐵窗,看錄製的電視節目。最後在浴缸一樣的床上像嬰兒般抱著寵物睡覺,深夜的屋外,一陣陣惡魔般的低吼……,這便是《我是傳奇》,威爾史密斯的傳奇。
最打動心靈的不是病毒施虐後的變種人,不是命懸一線的驚險打鬥,也不是忽然發現治癒良方而解救人類,而是主人公徹底的孤獨,從毫無生氣的城市水泥叢林,到威爾斯密斯的寂寞的眼神,巨大的孤獨甚至有點讓人心底發毛。以前偉大的禮貌已被廢棄,沒有救世主……
有時候挺佩服美國人,總是在熒幕上無止境的摧毀人類,然後會讓英雄以傳奇式的壯舉拯救人類。這是這次的英雄有點小小例外:找到解藥卻失去生命。電影用一個英雄生命的逝去表達一種堅定的信念:即便上帝死了,仍然不能沒有期望。如果世界沒有救世主,那就自己拯救自己。
我是傳奇影評精選(二):
《我是傳奇》:一個男生和一條狗的故事
說實話,我看這部片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於我個人比較偏愛的黑人演員威爾·史密斯先生和這個噱頭味兒十足的片名。史密斯先生就不多說了,他那精湛的演技無論是在《全民情敵》、《飆風戰警》這樣的爛片,還是在《當幸福來敲門》、《拳王阿里》這樣的上乘之作中,都給我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影片上映之前,我有足夠的理由堅信《我是傳奇》必須是我所熱衷的商業片之一,如果說威爾·史密斯還不足以吸引觀眾的話,那麼那條戲份堪比女主角的狗、那些看起來和曾志偉一樣笨重卻輕功和楚留香一樣了得的殭屍先生們也足以吸引大家掏錢進影院了吧。
但是事實證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史密斯先生還是足夠勝任這個「世界上最後一人」極具挑戰性的主角的,但電影的結局實在爛得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完全把影片前半部分所營造的恐怖氣氛弄得支離破碎,完全失去了懸念的軟恐懼,變成了硬邦邦的人類與殭屍的鬥勇不鬥智,而且影片的結局煞是突然,等黑屏「嘣」的一聲出此刻屏幕上,我愣是沒有從劇情中出來,沉默,五秒之後,自己罵了一句:What the f**k,這就完了?
總體來說,影片的故事俗套卻不媚俗,選取了一個離我們很近的年代,硬是要營造出聳人聽聞的世界末日的背景,勢單力薄的史密斯先生和他那條忠誠的愛犬還要和殭屍先生們做著堅持不懈的鬥爭,前半部分的五十分鐘,諾達的曼哈頓就只有形單影隻的史密斯先生一人,和他身邊唯一的夥伴、戰友——愛犬薩姆,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悽涼的話,編劇還要將曼哈頓變成一個荒蠻之地,成群的烏鴉棲息在大街上,小鹿們時而悠閒的散步時而急促的奔跑,另外還有殭屍先生們的不時拜訪。這和我想像的好萊塢典型商業片模式完全不一樣了,於是乎我覺得在接下來的某個時刻,愛犬薩姆會離我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戲份雖然不多,但至少美麗動人甚至和我們的史密斯先生產生一段曠世之戀的美女出場
我估計的沒錯,薩姆為了救史密斯先生而被感染,在可愛的小薩姆快要加入殭屍家族的那晚上,史密斯先生含著熱淚掐死了薩姆,像我這樣看電影已經看到麻木的人也不禁為之動容,可憐的薩姆啊。劇情並沒有像我原來構想那樣來一個大轉彎,被激怒了的史密斯先生不自量力的去找殭屍先生們單挑,不料自不量力,在即將命喪殭屍嘴下的史密斯先生被美女搭救,接下來的劇情就不用說了,俗得掉渣了,前半部分所醞釀得還不夠到位的殭屍先生們也等不及了,一個個的趕緊出來秀電腦CG特效了,原本靠營造恐怖氣氛到此刻也都變成了赤裸裸的肉搏了。反倒是史密斯先生那個英勇就義的舉動讓我腦海中忽然浮現出董存瑞同志捨身炸碉堡的光輝形象(難道美國也搞主旋律?)。
看完之後,愣了:難道這就是網絡上雜誌上整天口口聲聲說耗資1。5億美元砸出來的《我是傳奇》嗎?再回想一下,這些錢都砸哪兒了?租用曼哈頓的街道就應花了不少錢,清場費估計也不少,另外史密斯先生的片酬就應也不低,正因影片除了史密斯先生和他那條愛犬之後,幾乎沒有像樣的真正好處的主角,就連那個後半部分才猛然蹦進大家視線的美女也像一個跑龍套的。
最後八卦一下,剛看了有網友的文章,說原來此片是給阿諾州長設計的,導演是被稱為票房毒藥的麥可·貝先生,幸好倆老都沒來,要不然這部目前票房飄紅但評論不太好的」大片「真的要成為一顆票房毒草了。
我是傳奇影評精選(三):
一個傳奇的產生
「我叫羅伯特·內弗,我是紐約的倖存者……每一天正午時分我都會在南街海灣,如果任何人能聽到……我能帶給食物和住處並保障你的安全……如果還有人能聽到,你並不孤獨!!!」
致命的病毒不幸在全球範圍散布,90%的人口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只有1%的人口具有免疫潛質,剩下9%變成了「夜魔」。自此人類的生存法則變得再簡單但是——沒有了國家、政治,只剩下單純的獵殺與被獵殺。這就像是影片一開始在以前繁華無比的紐約市中心打獵的場景一樣,內弗本來是在追逐一頭野鹿,結果不期遇到的卻是狩獵的獅群奪走了原本屬於他的獵物,整個世界在一場浩劫之後回歸到原始的獸性狀態之中。
羅伯特·內弗,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紐約市唯一的倖存者、每一天不斷用中波向外界聯絡試圖尋找其他的倖存者、同時還寄期望於研究出免疫血清試圖解救已經變異成為「夜魔」的人類……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已經是一個傳奇。較之在片頭出現的愛麗絲·克利平醫生(我寧願堅信她是個瘋子科學家,不然不會瘋狂到產生用病毒治療癌症的想法或者用拿一萬多癌症患者實驗她的新藥),暗諷的意味躍然顯現——瘋狂的世界裡就要有瘋狂的人與之呼應,不然這瘋狂的一切就不會顯得這么正常但是!就像羅伯特·內弗在片中說的:「上帝並不需要對這些負責,是人類在咎由自取!」
影片把鏡頭對準羅伯特·內弗這樣一個倖存者,用40分鐘的時刻為我們展示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他試圖保存已經崩解的禮貌,鍛鍊、狩獵、打高爾夫、看DVD,甚至不忍殘殺嗜血的「夜魔」。在無比孤寂的社交場所他會說「單口相聲」排解,為如何跟「美女」搭訕而煩惱,這些時候我們都能感覺到他是作為一個人存在於社會。所有看似的自由都是建立在無比痛苦的失去之上。他不再慶幸自己的「正常」,正因這些「正常」的因素都已經成為「夜魔」們獵殺他的理由。在太陽落下的那一刻,所有孤獨與無助都會從四面八方襲來,凝固在內弗與他的寵物藏在浴缸裡的那一格膠片上。
而影片最後一段,羅伯特·內弗在實驗室應對「夜魔」的襲擊,仍舊期望能用手上的血清拯救那些無辜的災難犧牲品,我不覺得這是濫俗的煽情或是英雄主義,能夠說是他的使命感造就了這樣一個傳奇的產生。
影片裡威爾·史密斯的表演能夠稱得上精彩,對相依為命的寵物小山姆的愛以及不得已要親自終結山姆生命時的悲慟。幾場強顏歡笑的戲,你甚至能夠透過他的眉頭看見那「絕世」的悲傷。換句話說,作為一部商業影片,創意、演技、動作都恰合時宜,您還要求些什麼呢?要知道電影裡除了殺殭屍之外還有很多事情能夠做。
我是傳奇影評精選(四):
《我是傳奇》: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孤獨!
《我是傳奇》中威爾·史密斯的表演絕不能說是其演藝生涯史上最佳的演出,但若是讓我選取其表演歷程中的top5,這次『孤獨的』表演之旅絕對位列其中。人類之因此稱之為人類,自認為是地球萬物之長。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人類自身情感和意識區別與普通走獸的『冰冷』和無社會屬性。因此,當人類置身在一個完全封閉或者孤立的狀態下,其生存潛質也必將稱幾何形態下降!而《我是傳奇》則恰好用最好的一個方式展示了人類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的症狀,而再輔助以威爾上佳的表演。總的來說,假如電影的後半部不會那麼拖沓和落入俗套的平庸,那麼本片則完全能夠成為千禧年後最讓人震撼的科幻電影之一。
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了一個人類的話,那麼他最好的生存方式是什麼?!我想孤獨的應對一個寂靜的世界絕對能夠把人逼瘋,而比這更恐怖的還有和本片中那些特殊的客人『共同生活』---那些以前衣冠楚楚,而今面目猙獰的『人類』。能夠說電影故事本身把人類自身置於一個完全能夠稱之為絕境的境地,而留給其生存的空間卻又有限的很。因此,我們在整個電影的前半部都看到了主人公內維爾孤寂的背影,以及他為了緩解自己寂寞的生存環境而進行的『精心布置』:無論遵照平日的習慣若無其事的去DVD商店租碟片,以及和用人體模特裝扮成的路人『攀談』。。。這些細節的刻畫無不體現出了本片孤獨求生存的本質,而威爾·史密斯絕佳的個人表演又把電影開篇中那些看似荒誕,但喜中帶淚的孤寂感發揮的淋漓盡致!
然而比較遺憾的事,電影對於節奏感的控制和劇情深入度的把握上明顯有些欠火候。以至於電影中後期所展現的『故事真相』反而衝淡了電影前半部絕佳的布局和威爾的表演,最終也使得電影回歸到了好萊塢慣用伎倆的老路上。雖然本片的市場定位和檔期已經註定了其不可能在可拓展性劇情上走多麼遠,但是看著一部能夠變得更加經典的電影正因一些細節控制的失誤和不均而『痛失好局』,多少還是讓我有些許遺憾。。。如果導演有更大的魄力則能夠完全把女主角之後登場的戲布置的更加細膩和突然,甚至是更靠近電影結束時出現,也許效果會更出色一些,但這終究是我個人的一廂情願罷了。而這也同時反襯出了威爾在本片前半部的個人秀有多麼出彩!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我們幾乎看到了人類應對絕境和孤寂時一切可能做出的表情和事情,而那種絕望感與生存意志之間較量的情感波動也一向伴隨著觀眾左右。
信念的力量是《我是傳奇》中支持內維爾活下去最大的動力,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認知潛質,以及自我意識的完善正是人類之因此稱之為人類的原因。而當支撐這些特點的外界因素喪失之後,人類還能在那原本就脆弱的外殼下生存多久?!是一個讓人很難回答的問題!也正正因如此,本片中內維爾精心布置的那些看似可笑和無奈的『假環境』正是一種提示著自己還能被確定為人類的考核標準。如果人類離開了這些交流和活動的話,其退化速度也可能快得驚人!!!
雖然這是一部娛樂感極強的電影,且更談不上多麼啟迪心理的好萊塢大片。但是電影中所描繪的逆境卻恰恰揭示出了人類內心最為害怕的事物---是如何應對自己內心的孤獨和無助。因此,想要戰勝一個人或者一群人,需要破壞的未必是他們的武器和身軀,而是摧毀他們的心理防線。當內維爾駕駛著汽車飛馳在原本該是熙熙攘攘,而今卻破敗無人的街區的時候,那種絕望感和失落感足以摧毀任何一個正常人的意志和定力!!!
其實人類原本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再孤獨的離開這個世界。而唯一把我們定義為高級動物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無論是來自情感上的還是身體上的。因此在那無法左右的命運之手在把我們永遠的帶離這個世界之前,請珍惜在生的日子裡每一個看似短暫的聚首。。。正因我們誰也不能阻止命運的改變,但是卻能夠記住那些相聚的光陰!
我是傳奇影評精選(五):
對《我是傳奇》的影評
我叫羅伯特·內維爾,我是一名生活在紐約的倖存者。如果其他地方還有人活著的話,請記住,你們並不孤單。
「擾亂社會的不良分子一刻也不消停,我又豈能退縮;我在想,我該如何才能把黑暗的世界給點亮呢。」這是鮑伯·瑪利(BobMarley)的一段獨白;但是也許連他自己也不曾想到,用著同樣的這種堅守、渴望和信念,威爾·史密斯(WillSmith)在《我是傳奇》(IAmLegend)裡不只僅僅只是把黑暗給點亮了,甚至用他所點亮的那絲光芒把黑暗世界給徹底地焚燒起來。
用病毒來治療癌症,這多少更像是一個瘋狂的念頭。在2009年的時代,人類攻克了治療癌症的科學難題;用病毒來治療癌症患者。多少有點與虎謀皮的味道;也許與虎謀皮確有著其可謀策之處。如果這種病毒發生了變異而超出了人類所能控制的範疇並且開始了自主傳播,那個時候的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呢。
電影從一個假想開始,一個假想的憂患帶來了另一個假想的開始。一個航拍的遠景鏡頭拉開了這場華麗假想的序幕。尋找一個廢棄的都市,追尋一個已經失落了的禮貌遺蹟;與其那麼大費周章,為什麼我們不自己製造一個呢。一個滅亡在2009年的世界末日,於是此刻所有的任何一個繁華的都市都是一個史前禮貌的復活了;我們不能不佩服好萊塢的大手筆總是來得如此瘋狂而讓人震撼。
比如這部電影裡關於那弗的妻女逃亡前的幾組鏡頭,華納製片公司居然取得了14個政府部門的拍攝許可,花費了500萬的美元租下了布魯克林大橋6個晚上,動用了250名工作人員和1000名群眾演員,以及160名國民警察的保駕護航共同完成了那短短的幾分鐘的鏡頭製作。而整部電影的製作更是租用了紐約的中央高架橋、第五街多個街區以及華盛頓廣場七個月裡的周末和夜晚;又從佛羅裡達州運來了所有的植物將這個繁忙又繁華的現代都市裝點成一個荒涼廢棄的禮貌遺址。
這部電影另外一個給人以意料之外的驚喜在於,之前說到的這些大手筆的大製作僅僅只是給威爾獨角戲充當布景和襯託而已。暫且不說威爾的表現如何,但是在我之前所看的所有電影中,如此冒險放手一搏又把賭注全壓在一個人的身上恐怕絕無僅有。當然,這部電影對於威爾來說也是手到擒來的。在《機械公敵》(I,Robot)裡的威爾不也以前獨自奮戰在人類與機器人信任危機的前端;只是,這部電影來得更加瘋狂。
唯美的寫景是這部電影另一個不錯的看點。三年的光陰逝去,人類的痕跡被漸漸地抹去;野草開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瘋狂地生長,鹿群開始在城市凌亂廢棄的汽車流裡奔騰,隨著而來的是狩獵的獅群。一座荒涼的城池,一個獨行在沒有人的城牆角下孤獨的男生,帶著他的狗和機槍,這是落寞的未來俠客;原始和都市的味道泛濫地交織在一起。這是一部很復古又很現代的電影。那弗和山姆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廢荒的紐約市裡。
人本來就是一種群居動物,因此當那弗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已經死去的時候,孤獨來如此悽美。白天平靜如水的生活以及夜晚的兇險構成了強烈的反差,而唯一與之相伴的山姆死去了之後,他那自殺式的瘋狂行徑也許也就不難明白了。沒有人能夠真的單獨去應對那一切,就算那弗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並且有著過人的堅定意志。
你並不孤獨,多美的一句誓言。當山姆死去,孤獨就真的成了孤獨;在音像店裡對著塑膠人痛哭流淚哭喊著讓別人跟他說話的模樣讓人黯然心碎。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篇投放在未來的史前史詩一樣動人;一個在荒棄都市裡的獨行神話。黑暗中的一點光亮也許真的就能徹底地驅散所有的黑暗迎來真正的光明。我是傳奇,拋開時代造英雄的荒誕謬論;也許,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背景裡,在這個時代之後的一個病毒後時代的人們的傳頌中,也只有羅伯特·那弗能夠被稱為是傳奇了。
上帝沒有計劃,對人類的為所欲為似乎也束手無策。這是那弗的明白,因此人類就將滅亡了;如果上帝真的有計劃的話。但是在那弗後時代裡那些倖存的人們心裡;也許,上帝除了叫耶路華、耶穌之外,還有一個叫羅伯特·那弗。
荒棄都市裡的獨行神話;其實,這部電影本來就是一個造神戶外的史詩。如果世界真的如此變化,如果那些事真的就如此發生;那麼,這個傳奇般的神話故事就真的會給我們貢獻一個真神。
我喜愛這部電影,關於人性、魔性、獸性和神性在這種荒涼都市裡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我喜愛這部電影,寂靜得不能再寂靜,喧囂得不能再喧囂,內斂得不能再內斂,也張狂得不能再張狂。我承認這個故事本身多少有點蒼白,然而在細節上的處理以及在邏輯思辨上的淳厚和態度的誠懇卻能夠補足這種蒼白。縱然許多人不喜愛這部電影,縱然泛濫的CGI特效和泛濫的末日預言以及泛濫的救世狂想,然而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從視聽效果上來說,從邏輯的嚴密性和預見性來說,這都是一部不錯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