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本來應該老老實實補欠帳的(老YU,對不起你...),但看到朋友圈裡好些都在轉發小藍金剛鸚鵡(Cyanopsitta spixii)野外滅絕的消息,還有人專門翻譯了英文新聞報導在公號裡推送(可以說譯得真沒少跑偏...)。畢竟小藍金剛鸚鵡是兩部《裡約大冒險》這樣熱賣大片裡主角的原型,從而在公眾當中享有了一定知名度,引發關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巧學習了一下報導背後的那篇研究論文,前不久又剛好參觀了一個金剛鸚鵡主題的特展,有些話很想在這裡說說。
小藍金剛鸚鵡原本住哪兒?
小藍金剛鸚鵡只生活在巴西東部巴伊亞州北部的聖弗朗西斯科河(River S?o Francisco)盆地當中,依賴於當地半乾旱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的卡廷加群落(Caatinga Biome),是由灌木和季節性乾燥林地鑲嵌而成的原生自然植被。它們取食當地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樹洞中築巢繁殖。這種金剛鸚鵡由德國博物學家、植物學家Johann Baptist von Spix於1817至1820年間在巴西的考察過程中最早發現,標本被帶回了德國,而它學名裡的spixii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發現者。
Johann Baptist von Spix(1781-1826),因其在學術上的貢獻被巴伐利亞國王授予了爵位,並贏得了「巴伐利亞的洪堡」之美譽,引自https://www.schoenitzer.de/Spix.html
小藍金剛鸚鵡分布示意圖,引自HBW Alive
卡廷加群落的分布示意,淺黃色部分即代表卡廷加群落,引自Beuchleet al. 2015
卡廷加群落典型生境,引自Wikipedia
非常罕見的小藍金剛鸚鵡在野外的照片,這是已知的最後一隻雄性個體在巢洞附近活動的場景,由Marco Freitas於1998年1月1日拍攝,引自WikiAves
它們野外滅絕於2018年?
實際上,小藍金剛鸚鵡於野外最後的確切記錄要上溯到2000年底,那以後研究人員再沒有發現最後那隻雄鳥的蹤跡。儘管在2016年6月18日,又有一隻鳥在野外被記錄到,但被普遍認為是一隻籠養逃逸個體。為什麼這兩天會突然傳出它們已野外滅絕的消息呢?這還要從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說起。
近日,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保育生物學領域的主流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發表論文,運用新的數值分析方法,從最後的確認記錄、有針對性的調查強度和具體物種所面臨的具體威脅程度三方面綜合對61種被認為「已滅絕」、「極危」或「極危但可能已滅絕」鳥類的狀況進行了重新評估。
過去評判一個物種是否滅絕,往往只從上述三方面中的一個入手,有時甚至要倚重所謂的專家意見,由此得出的結論不能稱作理想。有的物種很長時間沒有記錄,可能僅是因為沒有誰認真去調查過。同樣,在大量調查之後依然長期沒記錄到某個物種,並且威脅它生存的各種因素絲毫沒有緩解甚至還加劇了,那它的前景恐怕就相當不樂觀了。
作者們通過各種計算得到了兩個指數,分別指某個物種在面臨現有威脅(姑且稱為P1)和基於最後記錄及調查強度得出的繼續存在可能性(P2)。如果一個物種的P1和P2值都小於0.5,就應被評估成「極危但可能已滅絕」;如果均小於0.1,就會被視為「已滅絕」。結果發現,61種裡80%的重新評估結果與現有的相吻合。但有8種的需要調整:隱秘樹獵雀(Cichlocolaptes mazarbametti,巴西)、諾氏拾葉雀(Philydor novaesi,巴西)和毛伊島蜜雀(Melamprosops phaeosomaii,夏威夷)應視為「已滅絕」;小藍金剛鸚鵡則是「已野外滅絕」(還保有數量不到200隻的圈養種群);爪哇麥雞(Vanellus macropterus,印尼)、灰綠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glaucus,南美中東部,包括巴西)、新喀吸蜜鸚鵡(Charmosyna diadema,新喀裡多尼亞)、伯州鵂鶹(Glaucidium mooreorum,巴西)這四種應由目前的「極危」提升成「極危但可能已滅絕」。
重新評估的結果圖示,粉絲區域表示P1和P2的值都小於0.1,其中黑色圓點指評估為「極危」的物種,紅色圓點指「極危但可能已滅絕」,紅色三角指「已滅絕」,引自Butchartet al. 2018
作者們還估計自1500年以來,計有187種鳥類滅絕,比過去認為的數據要高。這其中,90%為僅生活在島嶼上的鳥種。須警惕的是,自2000年開始,大陸上分布種類滅絕的情況開始超越了島嶼物種(見下圖)。進一步分析顯示導致鳥類滅絕的最主要三個原因依次是:外來入侵物種(46%)、濫捕濫獵(26%)和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14%)。
自1500年以來滅絕鳥種在每25年間的分布狀況,黑色柱代表島嶼物種,白色柱代表大陸物種,注意從2000年開始,大陸物種數量開始超過了島嶼物種,引自Butchartet al. 2018
金剛鸚鵡們
月初,慕名遊覽了一下柏林自然博物館(強烈推薦,在柏林的朋友不要錯過了),正好遇到那裡舉辦的特展(Ara,德語裡就指金剛鸚鵡),印象非常深刻。後來才知道,這一個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辦的展覽,旨在通過豔麗的金剛鸚鵡們作為切入點來引發人們的思考: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世界中,可持續的保護和負責任的行動意味著什麼?(What does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and responsible action mean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globalised world?)
柏林自然博物館40%的金剛鸚鵡標本收藏都毀於二戰戰火... 戰爭在柏林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已知有約16種金剛鸚鵡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它們多體型較大,羽色往往非常豔麗,聰明而又合群,長久以來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鳥類,也是倍受追捧的寵物。後者對金剛鸚鵡們來說,絕不是個好消息。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也養過一隻叫作「Eli Yale」的紫藍金剛鸚鵡作為寵物
不知道養金剛鸚鵡的人裡,會有多少去想想眼前的「寵物」,是怎麼來的?而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好好看清楚了,再仔細想想?
那些僥倖熬過兇多吉少運輸過程的金剛鸚鵡,在圈養條件下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拔除自己美麗的羽毛,自殘,或是刻板行為,等等,屢見不鮮。莫非,這就是被人「喜愛」了的代價?
這麼重要的展覽,怎麼會少得了著名的小藍金剛鸚鵡呢?人們對它的追捧從市場價格就可見一斑,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一隻紫藍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黑市交易價格為50美元的時候,一隻奇貨可居的小藍金剛鸚鵡就能賣到2000美元了!高昂的價格更加刺激了野外的瘋狂捕捉,1988年當時野外已知的最後5隻都被人抓走。上文中提到的那隻雄鳥於1990年被發現,可能是沒法找到同類,它與一隻雌性藍翅金剛鸚鵡(Primolius maracana)形成了配對,並生下了雜交的後代。當時人們為挽救小藍金剛鸚鵡所做的最後努力是將一隻雌鳥放到了那隻雄鳥的生活環境中,可惜它對自己的同類並未表現出應有的興趣,繼續跟藍翅金剛鸚鵡生活在一起,那隻被寄予厚望的雌鳥後來也不知所蹤。到了2000年底,這隻雄鳥,已知最後的野生小藍金剛鸚鵡,從密切關注它動向的研究人員視野裡消失了...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在前面講的評估狀況需要調整(其實就是結果變得更糟了)的8種鳥裡面,算上小藍金剛鸚鵡,竟有5種都分布於巴西(隱秘樹獵雀、諾氏拾葉雀、伯州鵂鶹和灰綠金剛鸚鵡,就最後一個不是巴西特有種)。桑巴&足球王國這是什麼情況?2015年發表的一項針對巴西稀樹草原群落(Cerrado Biome)和卡廷加群落研究,或許能夠給人以啟示。通過分析遙感數據,作者們發現1990至2010年期間兩個群落分別喪失了265595(巴西稀樹草原)和89656(卡廷加)平方公裡的自然植被,其中卡廷加群落自然植被喪失的速率還呈現出加快的趨勢。那些原生植被去哪兒呢?
再來複習一下,圖中淺黃色部分即代表卡廷加群落,褐色的部分則指巴西稀樹草原群落,黑點代表遙感數據的採樣點,引自Beuchleet al. 2015
大豆來了
2016年美國和巴西的大豆出口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綠色為美國(43%),灰色為巴西(36%),其他國家僅佔21%,圖片引自IHS Markit
左圖中的陰影部分為巴西稀樹草原群落的分布,右圖中的色塊代表巴西不同地區的大豆產量(2004-2006年間),顏色越深意味著產量越高,注意巴西大豆產區與稀樹草原群落分布區域的重疊,引自Dubke and Pizzolato 2011
不僅稀樹草原可以用來種大豆,就連亞馬遜的熱帶雨林也一樣可以推倒了用來種大豆。不光要面對人類瘋狂的捕捉,家園的喪失更是壓垮小藍金剛鸚鵡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當野外的最後一隻雄鳥被發現時,能夠供它們築巢繁衍的適宜林地據估計已經只剩下約30平方公裡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由此可能也不難理解8種最新評估出的「已滅絕」和「極危但可能已滅絕」裡,居然有5種都跟巴西有關聯了。先別忘了,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正是導致鳥類滅絕的第三大原因。
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被改為大豆種植地的航拍圖,photo by Paulo Whitaker,引自REUTER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brazil-grains-braun-idUSKBN13X0US
跟普通人有什麼干係?
既然有大豆出口國,就勢必有對應的大豆進口國。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除了每年自產的一千萬噸左右,我們還需要進口幾千萬噸,2016年的進口總量已經達到了8391萬噸。大豆主要用途就是榨油和直接食用,由於國家政策的原因,我國進口的大豆絕大多數都用於榨油。榨完油之後剩下的固體就是豆粕,幾乎是動物飼料中最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養殖業當中得到了相當廣泛的應用。
2016年世界主要大豆進口國及所佔比例,綠色為中國(60%),藍色為德國(2%),圖片引自IHS Markit
德國的情況跟我們不大一樣,他們每年進口的約600萬噸大豆裡面79%的都直接用於生產動物飼料,供應給養殖業。
德國人均每年消耗88公斤的肉食,其中包括54公斤豬肉、19公斤雞肉、12公斤牛肉和3公斤的其他肉類。換算下來,為了生產足夠滿足上述需求的肉類,會有229平方米的土地被用於種植大豆,大概相當於一個網球場大小的面積。
參觀柏林自然博物館的金剛鸚鵡特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張圖。說起保護自然,我們腦海裡很快會浮現出索南達傑那樣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但實際上卻可能就潛藏在自己日常的行為當中。是不是就得養一隻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金剛鸚鵡才顯得特別體面?不想出門,咱們點個外買吧?老闆,再給拿個塑膠袋!
聚沙成塔,我們每個人做出那麼一小點兒看似不起眼的選擇,背後也許就是遠在亞馬遜轟然倒地的大片雨林吧... (有興趣親身參與鳥類保護的朋友,煩請參閱推送的第二條)
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