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海洋工程和水下工程取得突破進展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劉利釗教授科研團隊聯合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取得海洋信息化和智慧海洋領域國際一流科研成果

劉利釗,男,博士,教授級高工,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工信部重大技術裝備專家,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專家,國家發展改革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國防科工技術專家,國家武器裝備質量認證專家。北京中科國備應急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副主任,北京高新產業人才技術研究院院長,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廈門研發中心研發部長,日本つくば健康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專家,日本先端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客座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智能製造、軍民融合、海洋工程、水下工程、3D列印、大數據和圖形圖像的科學研究和人才發展工作,先後參與國家軍民融合某項目、總參某項目、國家985工程某項目、國家973重點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廈門市科技計劃項目等10餘項,榮獲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通信學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多項學術獎。在《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中國通信》、《清華大學學報》、《上海交大學報》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0餘篇次。2016年、2017、2018年受邀至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做智能製造專題報告。

中國有寬廣而漫長的海岸線,從「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到「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建設海洋強國精神指引和部署下,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劉利釗教授科研團隊聯合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大力推進智慧海洋工程、智慧水下工程核心技術研發和設施設備建設,在臺灣海峽、南海、渤海、極地、高緯度地區開展水下潛航器、水下機器人、水下智能網絡、水下物聯和互聯的研發與測試試驗,取得了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一系列成果。

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工信部和科技部專家、廈門理工學院劉利釗教授表示,智慧海洋除了岸基、空基和天基配合之外,單純就海洋和水系角度來說就涉及到海面、海中、海底三層次的設備與設施建設、服務與運維、應用與綜合聯動,技術過程又涉及到水聲與流體、通信與計算、物聯與互聯、材料與控制諸多方面。國外濱海發達國家已經在智慧海洋領域積累了數十年的研發經驗和工程應用經驗,形成了產學研用一體化深入發展的格局和研發應用的完整鏈條,其在智慧海洋的多領域都處於優勢或領先地位。正如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所說的海權重要性那樣,中國當前意識到並重視海權形勢已成為國人的集體共識。中國要發展和崛起,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打破海上、海中、海底的三重技術和產業枷鎖,真正走向全球的廣闊海洋進行深度探索,制海權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必須直面的問題,海洋深度開發、可持續綠色開發、智慧化系統化掌握與開發是必須要首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劉利釗教授表示,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內相關專業機構和部門近年來持續從落實國家戰略角度推動著我國領海範圍內的海洋工程技術和設備研發,國家層面和中央層面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力度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有待於提升和補充的是社會化、多層次、多結構、多地方的各科研院所與高校、企業形成聯動與合力,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共同發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產學研用智慧海洋技術產業新格局。因為智慧海洋的技術和產業內涵極其豐富,就像航空和航天技術與對應產業能夠形成一個國家支柱性質的綜合技術產業群一樣、智慧海洋的深度探究和發展也足以形成一個新型的和新興的國家支柱性質的綜合技術產業群。這種綜合技術產業群不能依靠傳統的、低質量發展的粗糙業態簡單拼湊而成,也無法靠計劃經濟方式的單純化方法來一蹴而就,只能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中國供給側改革、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後發綜合優勢和巨大制度優勢,在政府宏觀引導和調控的條件下、大力培養有相應自然條件優勢和人才技術條件優勢的各科研院所與高校的科研力量、大力推動企業化和市場化的成果應用與成果轉化速度、提升轉化質量來加速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落地性、高推廣性、高擴展性、高綜合性的科研成果研發與市場轉化,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勢體現國家意志、凝聚社會力量。

劉利釗教授表示,中國在智慧海洋的科學與技術領域雖然整體上與發達國家有所差距,但在一些特殊領域和局部領域是可以持平甚至領先的,可以說中國正在快速趕超那些暫時領先於智慧海洋領域的發達國家。舉例來說,比如此次廈門理工學院與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的一種可變更通信模式的水下高靈活度作業平臺控制體系及相應核心軟硬體,採用人工智慧強化學習算法對水下映射環境中平臺的工作面坐標進行自動參數歸一化學習和處理;引入自適應長度約束法遍歷線纜信號傳輸通道、深水作業多自由度平臺、交互水流幹擾模擬量三者的綜合局部參數集合;對現行狀態水下映射環境中平臺工作面進行非對稱旋轉修復實時計算,從而由機載人工智慧算法模塊得到最優的多級姿態坐標範圍和其子集,作業平臺控制信號將在多個子集中自由切換和採用,達到高度靈活狀態。這種技術在姿態參數交叉計算時,可以把多個水下映射控制環境和對應平臺的姿態參數體集合同步差分計算,還可以在一個固定水下映射環境中對內部的帶纜和非帶纜作業平臺控制方法進行實時變換。這種技術此前只有極少數的發達國家掌握、並一直對中國處於保密和信息封鎖狀態,目前廈門理工學院劉利釗教授團隊和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已經能夠掌握同等量級的技術並在算法處理和平臺控制兩個局部角度上處於國際同行中的領先地位。

當前,中國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拓展:「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發展中大國,建設海洋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海洋工程、海洋科學和技術工作者將繼續乘風破浪、開拓前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中國智慧海洋工程和水下工程取得突破進展
    ——中國科協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劉利釗教授科研團隊聯合中科北京藍鰭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院取得海洋信息化和智慧海洋領域國際一流科研成果  窗體頂端  劉利釗,男,博士,教授級高工,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工信部重大技術裝備專家,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專家,國家發展改革重大項目評審專家
  • 深海天然氣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術
    ■高德利中國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但其大多數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工作面臨著「入地、下海」許多難題和工程技術挑戰。海洋深水區(以下簡稱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日趨活躍,如墨西哥灣、西非、巴西、北海、澳大利亞及中國南海等深水海域。近10年來,全球的重大油氣發現一多半都來自深海,深海將成為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之一。
  • 2017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在廈門舉行 最強海洋裝備及工程...
    央廣網廈門11月4日消息(記者 馬寧)11月3日至5日,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海工展是我國商務部唯一批准的境內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類展會,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專注於潛水救撈、水下作業的專業展會,是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配合國家智慧海洋建設,服務於海洋工程行業的專業展示
  • 高德利院士:深海天然氣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術
    作者 |高德利中國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但其大多數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工作面臨著「入地、下海」許多難題和工程技術挑戰。同時,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及其工程作業也面臨著「入地、下海」的雙重挑戰,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及高回報的「四高」特點,其中的「高回報」和巨大的附加效益(如船舶技術進步、信息技術綜合應用、海洋地質勘測、海防劃界、軍事情報獲取等),吸引了世界相關國家及公司進行持續高強度投入與大規模勘探開發活動。
  • 哈爾濱工程大學連續五年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
    東北網12月7日訊(記者 姜姍姍)近日,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在北京召開第二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暨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哈爾濱工程大學韓端鋒教授主持的「深海欠驅動AUV自主對接與非接觸式能量補償系統及應用」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高德利院士:我國深海天然氣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術
    ,但其大多數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工作面臨著「入地、下海」許多難題和工程技術挑戰。同時,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及其工程作業也面臨著「入地、下海」的雙重挑戰,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及高回報的「四高」特點,其中的「高回報」和巨大的附加效益(如船舶技術進步、信息技術綜合應用、海洋地質勘測、海防劃界、軍事情報獲取等),吸引了世界相關國家及公司進行持續高強度投入與大規模勘探開發活動。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開發獲新突破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開發再獲新突破。近日,該公司與KONIAMBO NICKEL SAS(KNS)籤訂了KONIAMBO鎳冶煉廠的主體模塊建造項目合同,整體建造工程將在亞太地區最大的海洋工程製造場地——海油工程青島製造場地完成。    鎳礦項目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的世界上首例集成化、模塊化的大型冶煉廠主體建造工程。
  • 中國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助力海洋維權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南海、東海上的海洋維權力度不斷加大,一些全新的維權手段也應用起來。除了海空軍、海警局例行巡邏這些「強硬手段」,一些新技術成果充當起「海上維權先鋒」。18日在北京召開的2014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科學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特等獎,這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維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
    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與調整轉型,我國海洋工程技術應朝著高、精、尖領域發展。我國海洋工程技術發展預期在**年,實現內地海洋工程裝備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在**年,我國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和製造技術。實際上,我國企業在高端的深水裝置上已經實現了一定突破。
  • 我國首個「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在山東煙臺養馬島附近海域,完成了人工下降流增氧裝備及其海洋環境效應實驗任務,標誌著我國首個「人工下降流增氧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2019年起,海洋學院樊煒副教授團隊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科技工程專項「近海典型環境災害監測評估與防控示範」子課題,合作開展我國海洋牧場低氧區防災減災技術研究。
  • 經略海洋中國深度!山東團隊研發水下滑翔機破世界紀錄
    在水下滑翔機領域,中國由此成為第一個具備全海深海洋環境信息感知的國家。海洋國家實驗室成果轉化部副部長薛釗介紹說:「具有我們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而且這個8213(米)基本上可以覆蓋95%以上的海洋。」創造這個「中國深度」的,是一群平均年齡還不到35歲的年輕人。在入駐海洋國家實驗室之前,他們是天津大學的水下機器人團隊。
  • 2021年度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放基金指南
    2021年度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放基金指南 本次開放基金主要資助水下主被動電場探測定位方法、非磁金屬水下非聲探測及試驗技術研究、海洋工程水下裝備安裝維修標準規範在我國應用研究三個重點課題的研究和開發。
  • 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源國際海洋工程會議 圓滿落幕!
    由寧波大學主辦,現代城市交通技術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寧波歐佩亞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寧波翔雲海事服務有限公司協辦,寧波大學海運學院、寧波德泰中研科技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的「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源國際海洋工程會議」於10月16-17日在寧波大學梅山校區海運學院順利召開。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6.市場開拓取得顯著成果  公司加大了國內外市場開發力度,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與一些國際知名油氣田開發公司建立了戰略聯盟關係,為公司未來開拓國際市場構築了基礎。全年實現合同承攬額123.6億元人民幣。
  • 工信部:推進實施智慧海洋工程 打造「網際網路+海洋」
    據工信部消息,8月31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委員會、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海洋信息系統高峰論壇在天津召開。
  • 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在京成立
    ,體現了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與智慧財產權高端服務業的強強聯合,對促進全行業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的提升將產生重要影響。  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是為航運業、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綜合性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明確提出優先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是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意義。
  • 讓光照進海洋 中國水下光學戰略平臺從青島進入大洋
    對大多數人而言,「水下光學」或「海洋光學」,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但對擁有300萬平方公裡內水和領海的中國而言,如何在海下睜開一雙明目,看清海面之下的地貌、物產等信息,是關乎國防安全、資源管理和經濟民生的重要命題。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有80%-90%都來自於視覺。但海水本身具備的高吸收、強散射等特點,給「看海」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 投資超500億元,2018中國海洋工程亮「家底」
    11月30日,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海洋工程年報》(以下簡稱《年報》),記錄了2018年我國海洋工程創新取得的諸多重要進展。2018年全國新增海洋工程同比減少440項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副會長韓慶在《年報》中介紹,2009年至2018年,我國海洋工程累計10400項,累計用海面積302490公頃。
  •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對接國家戰略 未來大有可為
    中國是無與倫比的世界造船大國,造船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但絕不是夕陽產業。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為「造船強國」做出了新註解,「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被歸為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之一,瞄準了世界船舶工業的最高水平,從而吹響了我國向高端造船業挺進的號角。
  • 《海洋學報》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資助
    中國網6月12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海洋學會了解到,2015年5月,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項目評審結果揭曉,《海洋學報》中文版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學術質量提升」項目資助(15萬元/年)。這是《海洋學報》繼2012年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三期項目之後繼續獲得該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