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由鳳凰網主辦的「2020行動者聯盟公益盛典頒獎典禮」在北京順利舉行。其中,「為網課困難學子送平板」公益項目榮獲「特別貢獻獎」。
項目發起人之一的柳鶯女士在接收鳳凰網公益採訪時, 回憶道:「我們曾經有一個電話會議,視頻電話會議,從晚上八點鐘一直到早上四點半快五點鐘,這麼漫長,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很興奮,每個人都很激動,因為我們是在不停地去證實他就是我們要找的孩子。」
不斷尋找與證實的過程比較困難,但沒日沒夜只為找到那個「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一切都值得。
柳鶯表示:「我覺得在(做公益)的這個過程當中,我收穫最多的就是信念,我們堅信,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我們把它做好,我們相信它會給人帶來快樂,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改變,也會讓自己改變。」
「特別貢獻獎」獲得者上臺領獎
以下為採訪實錄:
鳳凰網公益:柳鶯女士,恭喜為網課困難學子送平板,榮獲特別貢獻獎,當初是因和契機發起的這一項目,取得了哪些成績,您可以幫我們介紹一下嗎?
柳鶯:我覺得都不能(簡單)介紹,這應該是一段非常難忘的回憶,在今年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們有個項目,是由喬治城大學非營利組織領導人能力提升研修項目校友會聯合鳳凰網、湖南弘慧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中國扶貧基金會前執行會長何道峰、崔陽夫婦捐贈。這兩位老師雖然是遠在大洋彼岸,但是他們非常關心國內的孩子上學的這些問題,他們一直心繫祖國,心繫故鄉,關心著我們。
正好當時有一個新聞發生了,特別讓人心痛的事件,一個女孩因為家裡窮,家裡有三個孩子,她沒有機會搶到上網課的手機,後來她選擇了自殺,後來雖然這個女孩子後來被救活了,但是這個新聞深深地刺痛了我們大家,所以當何老師和崔老師從美國打來電話,問我們,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候,我們大家覺得可能為貧困的學子送平板電腦,能夠解決他們上網課的現實的困難,這個事情可能還是比較好的,所以我們就決定去做這件事情,為貧困地區的孩子,為貧困學子送平板電腦,讓他們可以上網課。
鳳凰網公益:這個項目在實施的過程當中,您覺得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是如何解決的?
柳鶯:其實在整個項目過程當中,最大的困難就來自於,誰是最需要平板電腦的孩子,我們如何去找到他們,這就是最大的困難。後來我們是採用了迅速的和一些非常有公信力,也非常有執行力的這樣的公益機構,和他們去合作。比如湖南紅會教育基金會、湖南省安鄉縣好好成長助學基金等,然後我們就在全國,在湖南、安徽、雲南、貴州等等那些地方,我們一共找出了1800名貧困學生,我們是如何來找的呢?首先是大家迅速的來報名,在鳳凰網上發出了這個公告,發出了我們可以資助的信息,然後請大家來報名,然後在大概5000多名,大概只有半天的時間,也許半天都不到,三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們就有大概5000多名貧困學子來報名了,有的是通過學校,有的是通過機構,有的是通過當地的一些公益組織等等來進行報名的。所以在5000多個孩子裡頭要篩選出1800名,我們其實經歷了十個沒日沒夜的日子。
我們這個項目其實是四個執行人,我們組成了四個小分隊,我算是中國兒童電影公益基金的發起人,雪梅當時她是鳳凰公益的主編,還有張帆,湖南紅會教育基金會的理事長,還有郭世玉,當時他好像是在阿里,我們4個人組成了1個執行小分隊,我們共同工作了十個日夜,這十個日夜是怎麼過的?我們有的時候一天是無數的電話會議,最長的一個電話會議,就是最後去篩選出大家要共同確認,誰是最需要被我們資助的貧困學生,我們要通過他的所有的情況資訊,包括推薦人給出的信息,然後再來討論確認。我們曾經有一個電話會議,視頻電話會議,從晚上八點鐘一直到早上四點半快五點鐘,這麼漫長,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很興奮,每個人都很激動,因為我們是在不停的去證實他就是我們要找的孩子。
鳳凰網公益:在這些項目的參與過程當中,您有哪些讓您感動的故事?或者說您從中收穫了什麼,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您有哪些讓您感動的故事瞬間,可以跟我們分享的,您從中收穫了些什麼?
柳鶯:收穫了什麼?我們差不多我受過了感動,也收穫了信念。
鳳凰網公益:在項目參與過程當中,您有哪些讓您感動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您從中收穫了些什麼?
柳鶯:其實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何老師和崔老師,他們每天都會找一個電話,打一個電話,我們都是通過視頻會議電話,每天都不停的鼓勵我們,不停地安慰我們,也不停地給我們一些力量,讓我們能夠在十天的時間裡高效的去完成這個任務。還有一個,其實還有很多讓我們感動的瞬間,比如說你們鳳凰網的一個記者,我忘了,是叫韻卿吧?韻卿寫了一篇文章,那一篇文章其實還有很多讓我們感動的地方,比如說鳳凰網的記者們,鳳凰網派出的這些記者,一直在這些平凡的平淡的推進過程當中去挖掘一些閃光的、閃亮的瞬間。
比如說他們寫到了一個孩子,他們就從那麼長的名單裡面,居然能夠通過一個個的電話,一個個的調查,去我們根本發現不到的一些人和事情。比如說他們發現了我們打電話的電話調查員,電話調查員基本上都是由各個基金會共同來組織的這些志願者,其中是以紅會教育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為主,他們每天要打無數個電話,從早上八點一直可能打到半夜這些電話去核查信息,去調查,去問人家的情況去了解,有的時候一個孩子,他們可能要了解好多的人,才能把真實的情況把它記錄下來,這樣的一個團體也被你們的記者發現了。
然後還有一個就是在受助的群體當中,他們發現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叫慧慧,她的真名我就不說了,她是貴州遵義的,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著非常密切的溝通。韻卿寫了一段話,這篇文章我一看當時就哭了,韻卿在寫這個報導的時候,在寫到慧慧的時候,她的第一句話就讓我的眼淚掉下來,她寫的是慧慧一直在失去,小時候她失去了他的媽媽,接下來她失去了他的雙手,現在她又失去了她的爸爸。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有著這樣慘痛成長經歷的孩子,我們真的覺得她就是我們要找的人,因為她需要平板電腦去上課去學習,也需要平板電腦給他的平常的學習生活帶來一些慰藉,比如說她用平板電腦畫畫,所以後來慧慧還給我們發來了她畫的一些畫,雖然她失去了雙手,雖然她失去了她的父母親,但是她依然可以用平板電腦給她的學習生活,給她貧瘠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慰藉,這也是我們特別安慰的地方。
我覺得這短短的十天,我們在何老師、崔老師的指引與幫助下,我們四個人的小分隊和一大群志願者聯合在一起,我們共同做一件,我們認為是非常值得有價值的事情,這件事情給我們自己帶來的感動,給我們自己帶來的這種快樂也是無法言述的。而且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收穫最多的就是信念,我們堅信,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我們把它做好,我們相信它會給人帶來快樂,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改變,也會讓自己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