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7版《射鵰英雄傳》大獲成功後,20版《射鵰英雄傳》又進入到立項準備階段,不過這次是電影。
金庸先生雖然仙逝了,但他創作的武俠小說卻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為影視創作提供新思路。
近些年,網文影視劇、翻拍經典成了主旋律,而金庸小說又是被翻拍的重災區,其中「射鵰三部劇」為最,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翻拍一次,或者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的衍生品。
此次立項的電影《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白骨爪》便是小說的衍生品。從梗概中可以看到,此次故事與郭黃二人無關,主要講黃藥師與梅超風之間的故事。
金庸先生在晚年對《射鵰英雄傳》做了一些修改,在黃藥師和梅超風間加入感情線,這也是所有修改中爭議最大的一處,很多人不能接受黃藥師和梅超風的「師徒戀」。
黃藥師雖是東邪,辦事不按常理出牌,但仍處於宋朝時代背景下,很難跳出封建社會束縛,師徒戀是禁忌,即便武功天下無敵,也難以堵住眾人悠悠之口。
但是細品可以發現,金庸先生從未說過黃藥師喜歡梅超風,他對梅超風僅僅是「有好感」,甚至可以看做是黃藥師的「洛麗塔情結」。
新修版中,金庸先生詳細交代了梅超風的身世背景,更正了此前版本中的年齡漏洞。
梅若華自幼父母雙亡,11歲時被叔父賣到地主家做丫鬟,12歲時被地主老爺調戲,並遭到地主老婆惡打,最終被黃藥師所救,收在自己門下,且改名為梅超風。
梅超風與黃藥師相遇時正值豆蔻年華,她的形象絕不是陰冷恐怖的老妖婆,更像是天真爛漫的花千骨。
黃藥師性格形成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
幼年時家道中落,一家被流放雲南貧瘠、邊遠之地,但父親卻逆來順受,不敢反抗朝廷。
到了黃藥師這裡,他不滿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奮起反抗之際遭受父親強烈反對,最終他被趕出來。
在封建社會,父子親情比不過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即便黃藥師獲封為東邪後,站在金字塔頂端,也無法釋懷,所以才會有厭世之心,隱居桃花島。
隱居後的黃藥師,一眾徒弟變成了他「解悶」的對象,梅超風作為桃花島上唯一一位女性,自然備受關注。已婚的大師兄、未婚的二師兄均對他一見傾心,黃藥師自然對她刮目相看。
在梅超風的回憶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她對黃藥師產生過男女之情,她對黃藥師恃寵而驕,更像是女兒對父親的情感,讓她有了男女之情的,則是二師兄陳玄風。
所以,新修訂版中的爭議來源於黃藥師,他對梅超風產生種很朦朧的情感,但這是單方面的。
個人覺得,黃藥師對梅超風產生的並非男女之情,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慨嘆,結合黃藥師的身世背景一切都不難理解。但徒弟們卻不懂,對黃藥師誤會頗深,最終做出欺師滅祖的事。
以黃藥師的性格,自然不懈和徒弟們解釋什麼,所以便一刀切,把所有人都趕出桃花島。
很多人覺得,黃藥師娶馮蘅是將其當做梅超風的替代品。
其實不然,黃藥師對馮蘅是真愛,對這位年輕妻子一往情深。若不是黃蓉,黃藥師極有可能在馮蘅去世後便隨她殉情而去;除此之外,黃藥師一生未娶也是對馮蘅之愛最好的證明。
在看過《射鵰英雄傳》後會有種感覺,除了馮蘅也不會再有人能配得上黃藥師。
金庸先生為黃藥師加上一條若隱若現的感情戲,未嘗不是對他的一種磨礪。
在五絕中,除了老叫花子洪七公外,其他人均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經歷。歐陽鋒與嫂子間的不倫戀,所以歐陽克更應該是「兒子」而不是「侄子」;一燈大師出家前與瑛姑的情感糾葛;王重陽和林朝英間的相愛相殺、互相折磨;此時為黃藥師加上一條感情戲,一切都圓滿了。
話說回來,黃藥師從未恨過梅超風,不然也不會在臨終前選擇原諒。
梅超風對黃藥師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梅超風第一次讓黃藥師感到溫暖,所以才會娶妻生子。
在黃藥師眼中,梅超風地位與黃蓉相似,更像是女兒,不應該摻雜兒女私情。
《神鵰俠侶》中,黃藥師再次收程英為徒,他的想法與收梅超風為徒時基本相同。
前者是人到中年,後者是人到晚年,女兒有了自己的丈夫、家庭,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身邊。雖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但仍不免感到落寞,程英則相當於他的另一個「女兒」,陪伴在旁,侍奉左右。
所以,電影以《九陰白骨爪》為題,黃藥師、梅超風變為主角,怎樣處理二人間的感情成為重中之重。
朦朧、曖昧都可接受,唯獨接受不了兩人間的感情線,如若這樣,電影必然撲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