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源於古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之發展,許多高科技直接介入,使這項古老的活動,發生很大的變化。突出地體現在:漁具更新換代口。以前我國釣具長期處於「竹木棉麻」時代,近些年已經換代,由破璃鋼到碳纖竿,尼綸線到碳素線,玉米秸稈漂到孔雀翎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許多現代化的釣具由進口變為國產,不僅滿足國內眾多約翁之所需,更有大量出國釣技日臻成熟。近年來,隨著眾釣友向國外、海外釣手勤奮學習,技藝猛長。
渦現出一大批釣魚高手、垂釣大師,能與世界高手過招。又因許多新式釣具出現,湧現出許多全新釣技。垂釣觀念上的大變化。在釣具、釣技大發展的衝擊下,垂釣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原來談及垂釣,往往給人一種溫文爾雅,休閒自在的印象、那是文人墨客所為之事。現代垂釣之理念,在繼承了前人對垂釣各祌觀念之外,出現了許多前聽未聞之事,如垂釣者「在垂不在釣「釣魚者愛釣魚但不愛吃魚,還有一個更大的變化就是釣魚求刺激重拼搏等。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幾種比較常見的蟲餌,一起來看看吧~
蛆蟲:用蛆作釣餌,是江南釣友的一手絕活,他們用得熟練,不論釣大魚或者釣小魚,都可用蛆。由於蠅的種類不同,所以蛆的大小有別,最長的可達2釐米,蛆渾身潔白,所含蛋白質甚高,魚兒尤為喜愛,加之它白胖的身體,很具誘魚效果。釣友裝鉤時,釣卿魚等小型魚,一般是一鉤豎穿一條。如釣鯉草等大型魚,則可一鉤橫穿3~5條,即將鉤子鉤於蛆蟲的一端,使之成扇面狀。用蛆蟲既可釣底,由於蛆蟲體輕,不易落人泥層,也可釣半浮。現在城市中不易找到蛆蟲,極少數釣友自己用爛魚繁殖。更多的人認為它是不潔之物,對它也漸漸失夫興趣。
蚱蜢:這裡所稱的「蚱蜢」,包括各種近似的小昆蟲。如果按科學家所分綱目,叫它的名稱,或按各地鄉土稱呼,釣友們很難找到「共同語言」,將各種能飛會跳的叫蚱蜢,大家都理解,更不會深究其用名不妥。這類小昆蟲中除蝗蟲有些人認識,其他的有大有小,顏色有綠有灰,頭部有尖有齊,有的皮薄肉嫩,有的儘是「骨頭",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可當作釣餌。不過釣友們愛選用的還是那種尖頭的帶著兩根「大線」的綠蚱蜢,它皮薄肉嫩,蟲體大小適中,草魚最愛吃它,對那些方頭蝗蟲和有些扁的小昆蟲,釣友們嫌它渾身梆硬,不便裝鉤。
用蚱蜢裝鉤時,不必掐去翅膀和大腿,「原裝」上鉤,魚兒也會相認,因為在夏秋也短不了有些昆蟲掉人水中,魚兒連翅帶腿照吃不誤,決不會怕蚱蜢腿扎嘴。如果將腿、翅都掰去,就剩個肉疙瘩倒能引起魚兒生疑,不敢立即下口。裝鉤時,可將鉤尖順蟲的脖子鉤進去,從它的尾部鉤出來,可以露出鉤尖。最好使用帶倒刺的鉤,蟲餌不易掉下來。
青蟲:青蟲有大小之分,大都為蛾蝶幼蟲。小青蟲蔬菜上較多,樹上也有,它的外號也多,有的稱「造橋蟲」,行走時身體看起來像是一座橋,有的稱「吊死鬼」經常拉著長絲,從樹上吊下來。這些小青蟲,長約3-5釐米,色青皮嫩無毛,是釣草魚的好釣餌,底層鯉鯽也愛吃,不過用它釣底,易招小魚。裝鉤時可以掛3~5條,也可豎穿1條。但應注意:有些小青蟲、鉤破後會有一包青水流出,只剩下一張皮,如果用這種青蟲作釣餌,最好用細線梱幾條,使之成為青蟲把,鉤在線上即可;也可以輕輕地鉤在它的頭上,就不會流出水。
大青蟲,當首推大豆蟲,它長可達8~10釐米,粗似人的手指,初見它的人會有一種畏懼心理,怪嚇人的,根本不敢用手去抓它。可有些老釣手,還有就是農村中的小娃娃,都敢用手去抓它。它身上光亮,無刺無毒,只是體大嚇人。用它作釣餌,應切成小段,一般一條大青蟲,可切成4段,它體內有一團團黃油,這是草色最愛吃的美味。大青蟲經常生長在豆地中,因此也有叫它「豆蟲」。楊樹槐樹上也長這種青蟲。抓來時如暫時不釣魚,可放養在細鐵絲籠內,裡面放些菜葉,可多日不死。但有些老蟲還會化成大蛾子。那麼今天的蟲餌就先介紹到這了,不知道你們最喜歡用什麼來釣魚呢,可以一起分享一下自己在垂釣中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