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硬隕鐵壯漢搬不動鐵錘砸不開
隕石是流星體穿越大氣層未燃燒完而降落地面的部分,被認為是太陽系的「考古」標本,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墜落在我國境內並被發現、保存下來的隕石數量非常有限,然而,在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有兩位天外來客隱居多年:梅縣隕鐵和陽江隕石。一所學校擁有兩大隕石,這在高等師範院校中很難得。作為實驗室裡唯一可以觸摸到的天體,雙隕石被譽為「鎮院之寶」。
陽江隕石
文、圖/記者徐靜
通訊員鄭宇雲、黃芝潔、凌江嬋、曾雲嬪
爽!學生可與「天外來客」親密接觸
隕石通常以降落處地名命名。據《陽江文史》記載,1954年4月12日早晨,陽江隕石墜落於陽江縣大泉鄉店前村附近,在附近犁田的農民稱其像火球般急劇墜入田中,引發巨響。1954年,中共陽江縣委將隕石移交給華師地理系。
1958年,在中南地質局嶺南地質分隊實驗室和華南師院物理系實驗室的協助下,華師地理系天文學老師胡繼勤與地質學老師黃德民對這塊隕石的物理性狀、化學成分、光譜分析做了研究,確認其隕石身份,也得出其與地球上一些巖石具有相近規律性等結論。他們的論文發表在1959年《華南師院學報》和《科學通報》上,引起很大反響。這也帶動了我國隕石研究的熱潮。《中國隕石總論》根據陽江隕石的標準礦物含量將其劃分為H5球粒隕石,屬於普通球粒隕石,來自小行星帶,宇宙射線暴露年齡為90萬到1000萬年。
上世紀六十年代,隕石被一分為二,一半送給中國博物館,一半保存在地理系地質標本室中。這塊保存在實驗室裡的立方體褐色石隕石只有籃球大小,重20千克。地科院多數學生都親手抱過它,學生小黃驕傲地說:「我們在實驗室裡就能與『神秘』的天外來客親密接觸。」
奇!隕鐵錘子砸不碎
梅縣隕鐵在1915年以前墜落於梅縣丙村石莨上五穀坑山溝裡,1954年運至華師,現保存在地理科學學院右側的樓梯口處。透過密封的玻璃,可以看見一塊略呈海綿三角形石頭,外表呈鐵黑色或鋼灰色,有大小氣孔和化學風化痕跡,局部有高溫熔化後的黑色膠結外貌。
梅縣隕鐵在學術上有爭議,有學者認為它是古代鐵。這塊「醜石」算不上龐大,卻足有374公斤。地科院鍾巍教授說:「把它轉移到樓梯口時,四五名壯漢都搬不動,只能用推。」
當年澳門培正中學地理老師黃就順曾想取一小塊回去做標本,系主任劉南威叫人取樣,但無論用大鐵錘怎麼砸,都無法砸出碎片。事實上,梅縣隕鐵在運來華師前,已被村民鑿去三分之一作牆角用。至於當時用什麼方法鑿開隕鐵,至今仍是個謎。
目前兩塊隕石作為地科院的巖石標本收藏,無論是豐富礦物標本的種類,還是在教學實踐上,都有特殊的意義。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