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聞報導或是美食介紹裡,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況:標題寫著「黑皮雞樅菌」,裡面的內容卻寫的是關於「雞樅菌」的;或者,文章內容明明是關於黑皮雞樅菌,標題卻寫的是「雞樅菌」,還有文章配的是黑皮雞樅菌的圖片,內容卻寫的是雞樅菌。令人啼笑皆非。
新聞報導內容寫的雞樅菌,配圖為黑皮雞樅菌
內容是「雞樅菌」,卻配上「黑皮雞樅菌」圖
標題寫的「黑皮雞樅菌」,內容卻關於「雞樅菌」
從名字上看,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們是「近親關係」,甚至還會認為,黑皮雞樅菌是雞樅菌的一個品種而已。其實不然。儘管雞樅菌只是披上了「黑衣」,但行內人都知道,雞樅菌和黑皮雞樅菌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食用菌。
黑皮雞樅(上)與雞樅菌(下)
咱們今天來認真分析下這兩種菌!
雞樅菌
形態特徵
雞樅菌菌蓋寬3-23.5cm,菌蓋表面光滑,頂部顯著凸起呈鬥笠形,灰褐色或褐色、淺土黃色、灰白色至奶油色,長老後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少數菌有放射狀。子實體充分成熟並即將腐爛時有特殊劇烈香氣,嗅覺靈敏的人可以在10餘米外聞到其香味。菌肉白色,較厚。
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肉質厚實,長老後帶黃色,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
未開傘的新鮮雞樅菌
菌柄較粗壯,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蓋色,內實,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
生長習性:只能與白蟻巢共存
雞樅菌,在自然界是和白蟻共生的菌類,白蟻構築蟻巢的同時培養了雞樅菌菌絲體,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態系統,這種菌本來是在我國雲南貴州等南方省市的森林中才有。
與之共生的白蟻是大白蟻亞科的某些種,比較常見的土棲白蟻有黑翅土白蟻、雲南土白蟻、黃翅大白蟻等。
雞樅菌別名多
雞樅菌的別稱很多,因地而異,廣東稱雞樅,潮汕稱雞肉菇,福建還稱雞腳菇或桐菇,四川稱鬥雞菇、雞肉菌、傘把菇或鬥雞公,貴州稱三八菇、三壇菇、三孢菇,臺灣和福建叫雞肉絲菇,宜賓稱三塔菌,江西稱雞性菇。在日本稱白蟻菇和姬白蟻菇。還有人稱:雞樅花、荔枝菌、六月菌、拆菌、白蟻菌、雞油菌等。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稱更多,有雞菌、雞傻、雞宗等。
吃法很多
雞樅菌肉厚肥碩,味道鮮甜香脆,營養豐富,可以單料為菜,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無論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
黑皮雞樅菌
黑皮雞樅菌菌蓋較小,通體呈黑褐色,菌柄沒有雞樅菌粗壯,菌肉白色。
生長習性:土生木腐菌
該菌系土生木腐菌,適宜中性或微酸性環境中生長。
食藥用菌價值高
黑皮雞樅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也是我國傳統的藥用真菌之一,是體弱、病後和老年人理想的食療佳品。
菌肉鮮嫩醇香,肉質細嫩、潔白如玉、口感獨特、生熟皆可食、食藥兩用、營養豐富,備受人們的青睞。
雞樅菌和黑皮雞樅菌都是營養豐富的食藥用菌,均可人工栽培。希望大家在購買或品嘗美味的同時,不要把這兩種食用菌弄混淆了喲!
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