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羅隱有詩云:「敢將衰弱附強宗,細算還緣血脈同。湘浦煙波無舊跡, 鄴都蘭菊有遺風。」這裡的「血脈」就是指的親緣血統關係。古代是沒有「血型」這個概念的,也沒有輸血等救治病人的方法,甚至還有「滴血認親」這樣的謠言出現。
直到1902年,奧地利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發現了個體之間血液的差異性,有的血液的紅血球中含有一種抗原(Anti-gen),於是他就將其命名為A型;另一種含有不一樣抗原的血液命名為B型;兩種抗原都有的就叫AB型;沒有抗原但含有抗體的就是O型。這就是人類最常見的四種血型的發現過程。
正因為這種差異的發現,人們終於意識到輸血的血型必須相同,或者至少要是被稱為「萬能輸血者」的O型血。早在1667年,法國有位醫生就嘗試過將小牛的血輸給流浪漢以治療他的疾病,雖然經歷了一系列排異反應,但患者確實延長了一段時間的壽命,故而輸血的治療方法就延續了下來。
但那時候的人們根本沒有血型的觀念,所以能不能靠著輸血活下來全靠運氣,僥倖輸到了相同血液的就能活,反之很有可能因治療無效而死去。四種血型的發現無疑拯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卡爾教授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不過即使發現了這四種血型,也依舊會有人因為失血而去世,因為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數量極其稀少的「熊貓血」。曾經Rh陰性血因為其罕見的特質而被稱為熊貓血,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漸漸發現Rh陰性血還不算世界上最珍貴的血型,有的血型整個世界上都只有一例,比如2017年發現的A3亞型血。
A亞型本來就是非常罕見的血型,過去最早被發現的只有A1和A2亞型,它們比正常的A型血紅細胞表達更弱,2017年的這一例A3亞型則是最稀少的弱A亞型,目前世界僅有江蘇的這一例存在,而且它的擁有者當時還是一位孕婦。
這位準媽媽從前並不知道自己的血型,還是因為懷孕做產檢才意識到自己血型和常人不太一樣。當時醫生發現她的血型存在混合視野的現象,為了保險起見,就將她的血液樣本送到了江蘇血液中心研究室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測。
在檢測過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位孕婦的血液基因存在突變,但與A1和A2亞型又有一定的區別,最終鑑定其血型為極其罕見的A3亞型。這個消息經過報導後引起了廣泛關注,隨後孕婦的血型也被國際基因庫收錄,序列號為KX870187。
當時很多人擔心孕婦的安全情況,這種全球唯一的血型,要是在生產時出了什麼差錯,連輸血的配對血型都找不到。為此醫院也是小心再小心,拿出了十二萬分的專業態度,最終該孕婦順利生產,母子平安。
對於這種稀有血型,現在醫學上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應對方案,只能讓稀有血型者自己多在醫院儲存一點血液,以備日後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