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很早就意識到每個人的血液都有特點,比如從「血脈」「血緣」「血親」這些詞彙就可以看出。 「血」字初文見於商代,下部是一個帶座的器皿,像個小盤;「皿」形中是有一個小圓圈,表示血滴。
《關尹子·四符篇》:一為父,故受氣於父,氣為水。二為母,故受血於母,血為火。《易·說卦傳》:坎為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
古人也意識到血液對人體很重要, 就像大地必須有水。古人除了認為每個人的血液有獨自特點外,也認為父子的血液可能具有某種相似特點,這就是血緣關係,於是就有了「滴血認親」的說法。就是小孩的血跟父親的血如能夠溶在一塊,就是父親親生的,否則就不是。
我國宋代的法醫著作《洗冤錄》等裡面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但是這是不科學的。 親子關係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不是親子關係的血液常常能融合。宮鬥劇《甄嬛傳》裡那段「滴血認親」的精彩劇情:皇上懷疑六阿哥是溫太醫的孩子,便聽從皇后滴血驗親。在文學、影視作品裡經常遇到這樣的情節。
不過,血液確實可以向我們「透露」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存在親緣關係,這就是血型和血型鑑定。根據父母、子女的血型,在一定程度上能通過排除法進行「滴血認親」。但進行親子鑑定,只能否定,不能肯定,舉個例子:孩子是A型,爹媽都是O型,那麼可以推斷孩子不是這爹媽親生的;但爹媽都是O型,孩子也是O型,不能因O型血一致而判斷孩子就是爹媽親生的。
「滴血認親」裡面「血液融合」之說,可能是古人樸素地認為「相同」血脈的血是一樣的,故而可以融合。其實古人這個說法,不能說沒有絲毫道理,比如在輸血時,還真的血型匹配才可以。
事實上,只要是匹配的血,不光是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輸血,動物和人之間也可以。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蹟般地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御醫丹尼斯給一位貧血兒童的靜脈裡輸進羊血,挽救了他的生命。但是那時候由於人們認識的不足,導致他製造了嚴重的「醫療事故」:在丹尼斯用羊血輸血的病例中,有 4 人死亡, 3 人無事。其中一位病人前兩次輸血成功,第三次死亡。
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他經多次試驗,總結出人血有A型、 B型和O型三種,輸血時若血型不合,輸血者就會因血液凝集而死。兩年後他又發現一種血型 ——AB 型。
在需要輸血時,對大多數患者來說,血型匹配很容易,很少會出現找不到供血源的情況。然而,還有一種極少數人才能擁有的血型,也就是俗稱「熊貓血」的Rh陰性血。事實上,常見的四種血型屬於ABO型系統,但血型卻遠不止這四種,而是極其龐大複雜,「熊貓血」就是其中之一。不過,Rh陰性血雖然罕見,但也是有著一定人群的。只有一種血型,世界上只有一例,並且出現在我國。
2017年,在我國江蘇南京,有一位準媽媽在醫院做產前檢查時,醫院發現她的血液很難確定血型。江蘇省血液中心辦公室對她進行進一步的檢測,發現準媽媽的血型是由原本的ABO型血基因突變而成的。
這位準媽媽的血型本來是A型,由於ABO等位基因存在基因突變,從原本的A型突變成了現在的A亞型。如果將來她需要同類型的血液時,世上是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的。只有自己不停地備血,才能以後在需要時使用。現在,這位準媽媽的A亞型血已經被收錄到了國際基因庫,比熊貓血珍貴,全球唯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