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打工人」
一夜之間,「打工人」梗火了
跟朋友聊天,要先問候一聲「打工人」
朋友圈裡,再不見星球、銀河、宇宙、夢想和文學,全都是各種打工人的自我嘲笑。
「打工人」梗火了之後,各種排面必須跟上,比如必不可少的表情包。
還有網友自創的打工宣言:
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生活裡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於沒錢,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打工人是年輕人的黑色幽默
「打工人」就是對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技術勞動的人的統稱。
無論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還是坐在辦公室「996」的白領,亦或是中層領導、創業者,都可以自稱「打工人」。
在打工人這個梗之前,這類人群通常稱呼為上班族、打工仔、社畜……
在社交語境裡,「社畜」體現的是一種喪文化。
「社畜」一詞來源於日本,用於形容上班族,指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多用於自嘲。
當代年輕人苦於被生活無情壓迫卻沒有情緒發洩口,只好自嘲為「社畜」,緩解精神壓力。
「加班到凌晨一點?正常啊,我是社畜」
「工資到手不到2000?正常啊,我是社畜」
「工作幾年身體亞健康了?正常啊,我是社畜」
人們借「社畜」一詞,一邊光明正大地抱怨,一邊自我嘲弄接受現實。於是,基於「社畜」這個身份,眼前的一切不公好像就有了合理性。
「打工仔」常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工資也低,隱含著一絲卑微和低人一等。
但「打工人」就不同了,它在平凡中透露著追求,在屈辱中透露著堅強,一個「人」字,透露出小人物在生活中的不懈努力。雖然人在打工,但卻不卑不亢。
「打工人」流行背後,是年輕人對於生活重擔的調侃,是對於高壓環境的不滿,也是對於平凡人生的不甘,是屬於成年人的一種黑色幽默。
「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
相比於當代年輕人完全放棄自我的低欲望「家裡蹲」、「廢宅」、「佛系」、「喪」、「躺著」,它帶有更積極的樂觀主義色彩。
你我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更像是一個中性詞彙,它讓所有勞動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以及共鳴。
就如同一個豆瓣打工人群組的簡介一樣:不管你高興還是悲傷,都無法抹去你打工人的標籤,打工人也有情緒,打工人也有權力說「不」。
在這裡,所有「打工人」都有著自己的尊嚴,既是一種暗藏不滿的自嘲,但也是對社會精英唯成功論的一種挑戰,大家都是「打工人」,互相平等。
「打工人」對現實都有著清醒的認知,就連為什麼打工,他們都有充足的理由。
「每天內心都有無數次想辭職的念頭。但是想到「自己沒錢」時,又不得不把「辭職」的念頭。」這是上班時的真實寫照:
博主@星扒鵝分享了這樣一段話:
是工作需要你嗎?事實上,是你需要工作,你對上班有怨氣,但你高估了「不上班」的生活。
有段時間我不上班,每天在家呆著,但我發現他每天錯過的電視劇比想像得少很多,而且好多劇,根本不需要認真看,開2倍速,一天時間很容易就看完了。
沒過多久,我就開始變得很無聊。
又過了幾天,我就又重新回去上班了。
為什麼?因為我意識到:上班太討厭了,所以才顯得你不上班的時間有多寶貴,只要你在工作,一切除工作以外的事情,都會變得無比有趣。
所以,年輕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雖然有時會思想掙扎,憑藉這份自嘲式的樂觀與堅韌的心態,仍舊熱愛生活。
打工人靠自己
在「打工人」看來,打工並不是丟人的事。雖然辛苦,但有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是自強獨立的標誌。
靠別人是公主,「靠你嘰哇」是日本人,靠自己是光榮的打工人!
網絡上的各種段子是打工人的自我嘲弄,在豆瓣打工人群組裡,則體現了打工人的眾生相。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身邊隱藏著一個打工人大神,能八次進廠再出廠,每逢618和雙11就要離職另謀高就,高峰期過來再回來。
對於社畜來說,打工多年掙沒掙到錢不一定,但一定收穫了體重。
伴隨著體重飆升,還有頸椎腰腿疼慢性胃炎,但疾病不能擊垮打工人,因為打工人有鋼鐵般的意志。
最讓打工人快樂的,是在上班時間的摸魚,畢竟老闆買的是你工作的時間,摸魚的時間才是你賺到(誤)。
不過好在,打工人的情緒底色,永遠是快樂的。
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遊戲,為了還沒付完的尾款,為了雙11……
打工有無數的理由,但讓打工快樂的理由只有一個:為了自己
如果你現在打工不快樂,來靈鴿,開啟副業兼職之路,畢竟沒有什麼東西,是兩份工作買不起的。
加油,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