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人大陸尋根:走到哪裡 都是中國人

2021-01-22 大公資訊

  圖:滿頭白髮、已屆暮年的李鴻富,渴望有生之年能找到父親出生地/張琦攝

  大公報訊(記者 李森 張琦)百年離斷根還在,父子兩代滿鄉愁。生於香港日佔時期的退休的士司機,昔日為口奔馳,但心繫家國,不忘父親「搵返老家」遺願,近年退休後,手持百年族譜,四出打聽,沿著清代記述的家鄉位置,苦尋幾代人的鄉愁,只盼臨終前站在祖輩生活的土地上,感受鄉情,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他對自己說:「我們香港人,根在中國,走到哪裡,都還是那塊土地上的人。」

  髮白如霜、右耳聽力退化的74歲的李鴻富,每年都利用參加旅行團方式,前往廣東找線索,隨身帶著族譜,四處打聽家鄉下落。他曾經帶著族譜,回到廣東肇慶,尋找已經不知所終的老家村落,近鄉情怯,感懷身世,垂淚搖旗:「踏足家鄉大門,沒找到地點,看不見鄉親……」

  父少小離家 兩代鄉愁

  港翁家人尋根的故事,可追溯至清朝末年。鴻富憶述,其父李潤潮,又名李元,光緒32年(1906年)在肇慶廣利一村家鄉出生,兩年後由大伯帶同往香港,之後辛亥革命,民國成立,然而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父親一直到死,都沒有機會返鄉。

  1944年日軍佔領香港之際,李鴻富在艱難日子中誕生,與父母和弟弟鴻釗居於深水埗基隆街,不久香港重光,但生活仍然困苦,李鴻富14歲小學畢業,即投身社會,此後一直為口腹奔波,19歲時,父親去世,更負起了養家重擔,在新昌汽車製造廠工作,多勞少得,欠缺路費和時間尋根。

  勞累大半生 退休尋根

  時光一轉,已是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當時30多歲的鴻富,生活日漸穩定,不久成婚,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至1982年轉當的士司機,克勤克儉,數年後以積蓄購入的士,兼當車主和司機,至2002年終得以置業安家。但兩年之後,因腳部傷患,沒法長時間工作,遂賣出的士償還樓宇按揭,改任替更司機餬口,2012年因中風退休。

  勞累大半生的鴻富,退休後思索人生,當翻開父親在1950年獲籤發的身份證,看著父親年輕時容貌,突然憶起父親遺願:「回家看看,有生之年要重臨故土!」此刻,他決定完成亡父認祖歸宗的心志。

  尋根夢未了 鄉愁情真

  由於年代久遠,鄉親失散,只知先輩在肇慶「廣利一村」家鄉當船匠,鴻富唯有攜帶族譜,向本港同鄉會打探,得悉村落不復存在,於是參加旅遊團前往肇慶打探,獲該市鼎湖區鄉裡告知,當地數十年來,不少村落多番合併和清拆,但相信其家鄉在該區廣利街道某處。他希望,可通過報導聯絡鄉親或知情者,以確定家鄉位置。

  尋根心願雖未了,愛國之心不敢忘,鴻富時刻留意家鄉和祖國的轉變,眼見近年「港獨」思潮蔓延,中國文化和歷史遭肆意歪曲和踐踏,愛國更反遭部分人嘲諷和羞辱,感覺心痛,因此寄語香港青年,需要了解家鄉和關愛國家,「沒有國,還有家嗎?」

  襁褓之中經戰亂 兄姐死於鐵蹄下

  圖:李鴻富(右)孩童年代與現已失散的弟弟鴻釗(左)合攝/受訪者提供

  生於日佔時期的李鴻富,經歷香港淪陷之際,還在襁褓之中,度過這段悲愴歲月,但其姊及兩名兄長卻死於日軍刀槍之下,感情要好的弟弟也失散22年,因此除了尋根心願未了,也希望有生之年尋回弟弟,再續手足之情。

  翻開古舊的族譜,李鴻富凝視著「銘沛」和「銘新」兩個名字。他透露,在民國初年出生的姊姊,被日軍炮火擊斃,兩名兄長更不知死因,當時他在父親懷抱下,僥倖在硝煙戰亂中活下來。父親是補鑊匠和鐵匠,記憶中童年與父母和弟弟一起度過,雖然家境清貧,卻不乏親情溫暖。

  兄弟失散冀團聚

  父親於1963年病逝後,只有19歲的鴻富負起養家之責,讓比他小4歲的弟弟鴻釗,專心在長沙灣道九龍工業學院讀書,之後轉往理工學院(現為理工大學)深造。弟弟於1971畢業後,隨即在中文大學文學院考試組任職,但兩兄弟在85年母親去世後,因安葬問題反目,沒再往來。

  李鴻富說,弟弟鴻釗1986年從陝西西安寄過給其女兒一封信,此後便像人間蒸發一樣,再無音訊。他曾在2008年到訪弟弟在粉嶺購買的村屋,惟已人去樓空。當時鄰居說:「銀行收回物業,銀主盤賣出了!」若弟弟仍然在生,應已70歲,他希望兄弟可以團聚。

  尋根背後 中華百年滄桑

  圖:執起父母親的照片,李鴻富慢慢道出其尋根路途和心聲/李森攝

  戰禍頻仍,賊寇橫行,軍閥欺民,清末民初的中華民族歷盡苦劫,同胞流離失所,與家鄉、親人長期斷絕聯繫,年深月久,其後人往往已不知鄉在哪裡,根在何方?

  李鴻富尋根的故事,與這段百年民族苦難史息息相關。回首清朝末年,香港與深圳同屬廣東新安縣,鴉片戰爭後,約7千多人口的香港被英國佔領,港英政府不久在中環和西環一帶建設維多利亞城,開始吸引內地苦力及商人前來,及後經歷了太平天國的動亂和滿清滅亡,到民國建立後,又因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部分內地人來港求生,令香港人口暴增。

  香港歷史學者蕭國健表示,早期來港人士主要來自廣東,流動性較大,略略賺錢後,便會選擇衣錦還鄉。但後來因為內地局勢越來越動盪,不少人不得已長期滯留香港,最終成為定居香港的移民。

  蕭國健說,日軍侵佔香港時,不少人逃返內地,香港人口從1941年約160萬人,減至1945年約50多萬人。直至香港「重光」後,進入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經濟快速增長期,才再次吸引大批內地人來港。可是,由於漫長戰亂和社會動盪,不少來港的內地人,因家鄉已人去樓空,或慘遭戰火蹂躪等原因,與鄉親斷絕聯繫,甚至一生沒再返鄉,其後代已不懂根在何方。

  「廣利一村」今何在?

  圖:今天的廣利變化太大,已很難想像父輩離鄉時的模樣

  滄海桑田,李鴻富雖然難以確定家鄉「廣利一村」位置,但資料顯示,廣東肇慶鼎湖區現仍留有「廣利街道」的地名,其位置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居住,更流傳「包公擲硯成洲」的故事。

  原來,宋朝清官包拯,曾在端州任職知府,待調任乘船離去前,當地百姓為感謝這位父母官,悄悄將著名的「端硯」放進船艙,包公發現後將該墨硯丟棄河中,其後該片水域隆起沙洲,名為「硯洲」,此後便流傳包青天「擲硯成洲」的佳話。今天的硯洲,正位於鴻富家鄉的對岸,同屬廣利街道管轄。

  地方志學者劉智鵬應本報記者要求,翻查了清代道光年間的《肇慶府志》,他發現並沒有村的記載,只有鄉的建置。「若按廣利一村的說法──請注意有編號─會不會是民國年間才設的?」

相關焦點

  • 曝鄧麗君曾欲回大陸尋根 臺當局阻止
    曝鄧麗君曾欲回大陸尋根 臺當局阻止 2013年05月10日 07:53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媒體人稱鄧麗君曾有回大陸尋根夙願 臺當局阻止
    然而,一生沒能踏上故土的鄧麗君有一段嚮往回大陸「尋根」的往事,鮮為人知。當年我在新華社香港分社擔任文體部部長期間,曾與鄧麗君有過接觸,並為促成她實現回內地「尋根」的願望做過一些工作。在和她接觸中,她曾不止一次談起自己的夢想:回內地看看,在北京、上海、廣州幾個大城市舉辦個人演唱會,同內地歌迷見見面,在蘇州買套房子,將來好在內地過舒適、安閒的生活。
  • 中國人藉助DNA檢測尋根問祖
    而中國人又往往有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據法新社網站10月26日報導,中國人熱衷於通過DNA檢測追溯自己的宗譜,從而了解自己的過去,甚至預知後代的未來。圖片來源:法新社網站報導截圖  市場規模將超百億  由於家譜缺乏正式記錄或者在戰爭期間遭到破壞等諸多因素,中國人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很難找到追溯自己血統的方法。但隨著中產階層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尋根問祖,DNA檢測公司也隨之從中獲利。
  • 女孩帶「撿」回的爺爺遊全國 91歲老人回山東尋根
    女孩帶」撿「回的爺爺遊全國 91歲老人回山東尋根  近日,家住遼寧錦州的潘鐵姬帶著「撿來的」爺爺李景海開始遊全國,在經過秦皇島和天津後,如今已經到了山東濟南。  據悉,在2010年8月,潘鐵姬遇見了當時已經80多歲的李景海老人,當時李景海處於乞討的窘境,於是潘鐵姬就將老人帶到了自己家裡。
  • 大陸人去香港,為啥老外一眼就能認出?這3個特點暴露了
    當時在英國殖民時期香港打開了大門,使得它的經濟和社會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很快香港就發展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雖然香港回歸了中國,但還是一直保留著它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所以大陸人到香港還是需要辦理一些證件。
  • 我們的根在哪裡 為臺胞尋根的二十四小時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梅州消息 4月10日晚上,前來嘉應學院講課的臺灣成功大學著名教授楊竹星先生,面帶歉意地對陪同的嘉應學院外事處領導說:「我在臺灣上網時,看到2011年6月27日《梅州日報》上刊登的《劉碧良先生尋根:『謝謝你們圓了我們的夢』》的文章之後,我也很想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裡?」
  • 尋根|每個中國人都該知道的身體奧秘
    這得從中國人的身體素質說起。◆ 中國人的身體素質為什麼不如歐美人?打開網上各種「問」,答案五花八門。有飲食說,中國人吃肉吃的少。有運動說,中國孩子不是在學習就是在打遊戲。有基因說,基因顯然有差別,但沒人深入研究這差別是咋來的,我原來還以為兩種人是從不同品種的猴進化的。
  • 北京猿人、元謀人、藍田人,都不是中國人的祖先?
    對於「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很多人在情感上仍無法接受,畢竟過去我們一直認為中國人的祖先就是地道的北京土著——北京猿人。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每每讀到一些抒發濃鬱鄉愁的詩詞作品,內心就五味雜陳,有著說不出的苦。「風雨漂泊異鄉路,浮萍悽清落葉飛。遊子尋根滿愁緒,一朝故土熱淚歸。」「遊子殤情慈母淚,夢裡鄉關望歸帆。此身何系根源竟,萬裡愁思盈客船。」是啊,我不禁隨口作了一首打油詩:「尋根苦,尋根苦。終日奔波,淚婆娑。尋根苦,尋根苦。別人知祖,我不知。尋根苦,尋根苦。
  • 關於《愛因斯坦遊記》英譯本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評論之查證——他的香港見聞
    其次,《衛報》引述愛因斯坦遊覽中國的該段,實際不是當時的中國大陸,而是在香港,該段出現在11月10日條目之內,其記錄了愛因斯坦於1922年11月9月從新加坡到達香港且直到11月11日晚離開香港坐船去上海之前,在香港的見聞。
  • 第一個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人,走了
    受訪者供圖姓名:張逢鏗性別:男終年:97歲去世原因:病逝去世時間:9月10日生前成就: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第一人即將上映的電影《攀登者》講述了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故事。這是中國人在克服自然界極限的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 風雲雨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這也是中國人的姓氏?
    「風雲雨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都是中國人的姓氏。」中國人向來都有尋根問祖追根溯源的傳統姓氏作為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線索一向備受重視在荊州區西城街道民主社區有位老人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走訪全國各地閱讀各大典籍搜集了15929個用漢字表達的姓氏編著出一本百萬字的《中華姓譜》
  • 普通工人尋根數萬裡苦修家譜 14年拍幾萬張照片
    從何而來  尋根八年後,謝學成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湖南漣源市楓坪鎮白石村。他還去了祖籍地始祖的墓地祭拜,當他走進入川先輩在湘居住的祖屋時,感到異常的親切,「仿佛是一場夢,一場夢做了三百年」。  「我從哪裡來?謝梁氏族又是從哪裡來?」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48歲的謝學成花了整整14年時間。
  • ...說「中國人只要一把茶壺,走到哪裡都是快樂的」?這篇文章可見一斑
    坊間相傳,蘇東坡的茶緣極深,無論品茶、鑑茶、烹茶,還是種茶、炒茶,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先後四次來陽羨(今宜興),對陽羨茶更是情有獨鍾,便產生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想法。古陽羨是茶的故鄉,陶的古都。
  • 拿著指南針走到最南點後,它會指向哪裡?
    拿著指南針走到最南點後,它會指向哪裡?-09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們都知道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國人從哪裡來?中國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它們的內涵更加豐富,更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需要從頭說起。
  • 香港歌劇為何走進大陸地帶?「霍元甲」成就香港話劇最後的輝煌
    沉睡了一百年的中國人終於醒過來,小心翼翼地睜開眼睛。誰願意承認他是一個膽小而寬容的人?張嘴大喊,這是國軍用這首激動人心的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霍元甲已經家喻戶曉。雖然過了很多年,即使我從未看過這部電視劇,一旦我聽到這首歌,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唱的。」「霍元甲」是香港電視臺(ATV前身)拍攝的。關於這部電視劇有一個很精彩的故事。
  • 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臺灣人。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  七、崔琦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  (Daniel Chee Tsui,1939年2月28日-),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之後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畢業後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年預備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學,但是他選擇了教會的獎學金,赴美留學。
  • 紐西蘭僑領辛亥革命百年尋根記:始終心向祖國
    辛亥革命百年,在各種紀念活動的影響下,張漢華,伍俊一家開始有意識地「尋根」。去年,居住在武漢的二哥伍啟新夫婦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鄂州市檔案史志學會的幫助下,終在鄂州市澤林鎮楊方村伍家灣找到線索。
  • 蒙城:郭集彭氏尋根記
    多少年來,尋根溯源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情懷。也許世上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生活在什麼地方?世系繁衍發展的歷史是怎樣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有沒有特殊的家規族規?曾聽老人常言「問我家族從何來?來自山東老鴰巷!」那麼,蒙城郭集彭氏從何而來?我們是從哪裡遷居到此地的呢?多少代人為此苦苦思索研究,辛辛探尋查找,終是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