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稱鄧麗君曾有回大陸尋根夙願 臺當局阻止

2021-01-07 華夏經緯網

韓 力

  提起鄧麗君,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有人形容:全球凡是講華語的地方,都能聽到鄧麗君的歌聲。很多專家認為,在流行歌壇上,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超過她的藝術高度和流行廣度。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入,鄧麗君的歌聲像旋風一般吹遍了神州,她的歌迷真是不少。然而,一生沒能踏上故土的鄧麗君有一段嚮往回大陸「尋根」的往事,鮮為人知。當年我在新華社香港分社擔任文體部部長期間,曾與鄧麗君有過接觸,並為促成她實現回內地「尋根」的願望做過一些工作。在和她接觸中,她曾不止一次談起自己的夢想:回內地看看,在北京、上海、廣州幾個大城市舉辦個人演唱會,同內地歌迷見見面,在蘇州買套房子,將來好在內地過舒適、安閒的生活。遺憾的是,她的夢想因受到當時臺灣最高當局的「勸阻」,一直未能實現。

  今年正逢鄧麗君誕辰六十周年,回憶往事,歷歷如昨。我追記成文,作為對這位享有盛譽、懷鄉思親的天籟歌后的紀念。

  首次聽鄧麗君演唱

  1985年春,我應邀出席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臺慶聯歡晚會,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鄧麗君在舞臺上演唱。

  當晚港臺歌星雲集一堂,各顯丰姿。蜚聲海內外的鄧麗君當年是無線電視臺的籤約歌星和「歌唱節目」主持人,因為有不少老朋友和預先相邀的鄧麗君歌迷會會員們的鼎力捧場,晚會氣氛十分熱烈。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大部分是香港人愛聽的國語歌和粵語歌,如《千言萬語》《小城故事》《風從哪裡來》等。

  聯歡會結束,我正巧遇到幾位香港文藝界的朋友,其中有的是和鄧麗君合作過的歌星和作曲家,有的是鄧麗君的忠實粉絲,還有專程從美國趕來觀看鄧麗君演唱的華僑。大家交口稱讚鄧麗君的精彩演唱。我以前只是在收音機裡聽過她的演唱,在報刊上讀過介紹她的文章,但百聞不如一見,親耳聆聽她的演唱,更使人覺得她確是天資甚高、歌壇難得的一位巨星。她歌路廣,什麼國語歌、粵語歌,包括民間戲曲、小調和唐詩宋詞,還有英語歌、日語歌都會唱。而我最喜歡她用唐詩宋詞譜寫的古典歌曲,如李煜的「獨上西樓」,蘇軾的「但願人長久」,範仲淹的「芳草無情」,辛棄疾的「欲說還休」等。民族傳統唱法更顯她獨特的演唱風格。

  她颱風正、扮相美,在舞臺上有時穿旗袍,有時穿鄉村姑娘的短衫,有時穿學生裝,樸素大方,很有青春氣息。最難得的是她的好嗓子,唱詞吐字清楚,感情純真、纏綿,同一首歌由她唱出來的,就是不一樣,有韻有味,委婉細膩。

  在交談中,有位華僑的話引起我的注意,他說內地的改革開放,在海外的廣大遊子中,形成了一股強烈的「尋根」熱,鄧麗君也是其中一個。她的祖籍在內地,很想回老家看看。同時她也知道內地有不少她的歌迷,如果有演唱的機會,同歌迷們見見面,那就更好了。

  當時在香港這個特殊環境下,開展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有很多有利條件。聽到鄧麗君有回內地「尋根」的願望後,我產生了促成她早日實現回內地開演唱會的想法。

  沙田馬場再見鄧麗君

  1986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惠風和暢,晚霞漸染。我同新華分社副社長陳伯堅同志和他的夫人、資深編輯胡修亞大姐,應香港朋友吳多泰先生及夫人朱蓮芬女士(他們兩位都是全國政協委員,朱蓮芬女士還是香港作家協會會長)的邀請,到沙田馬場看賽馬。我們乘車沿著海堤繞過獅子山腳下,直向馬場駛去。吳先生和朱大姐在門口迎接我們,吳先生說:賽馬是我們香港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你們幾位來香港有多年了,平時難得有機會看賽馬,今天請你們來一塊兒玩玩兒。鄧小平先生不是說香港回歸後馬照跑、舞照跳嘛。我們表示只看看就行了。朱女士說:光是看不行,不下賭注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賽馬。大家哈哈大笑。

  離開賽還有一段時間,朱蓮芬向旁邊的大廳走去,不一會兒工夫她便回來了,對我說:「今天真巧,鄧麗君也來了,你是負責文化工作的,要不要同她認識一下?」因當時臺灣對內地奉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仍處於對立狀態,所以我說:「只要她不介意,當然可以。」我們走進大廳時,只見鄧麗君同幾個年輕人在聊天說笑。朱女士把鄧麗君叫了過來,只和她說了句:「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韓先生,你們聊聊。」便走開了。鄧麗君的著裝打扮讓我很意外,她身著牛仔服,還有些褪色。不施粉黛,俏麗大方,充滿活力。不知什麼原因,她隨意地向我問道:「你是從臺北來的嗎?」我有些詫異,難道朱女士沒有向她介紹我的身份?我便直截了當地對她說:「不,我是從北京來的,我叫韓力,今天在這裡認識鄧小姐很高興。」並遞給她一張名片。她看後愣了一下,有點不好意思。為了緩和氣氛,我接著問:「聽說你想回內地去看看,是真的嗎?」她很坦然地回答:「內地是我的老家,我早就盼望回去看看,如有可能我還想舉辦個人演唱會,同我的歌迷們見見面,感謝他們對我的支持和關懷。只是不知道怎麼去法?」鄧麗君好像還有話要說,這時開賽的鈴聲響起,我只好向她表示:「你的想法很好,賽馬開始了,以後我們還有機會見面,那時再詳談。」我們便匆匆告別了。

  請鄧麗君看電影

  我把在沙田馬場與鄧麗君談話的情況向分社領導匯報之後,經分社研究,決定由我和我部文藝處彭燕燕同志進一步同鄧麗君接觸。

  一天下午,我們在南方電影發行公司(專門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發行中國電影的公司)請鄧麗君和她的秘書看電影。片子很多,我們拿出中國電影名錄請她挑選,她一頁一頁地翻看,看得很仔細、認真,最後她選了兩部反映上世紀30年代內地生活的電影:《駱駝祥子》和《雷雨》。在一間能容納二三十人的小型放映室裡,只有我們四個人看,談話也很方便。我們準備了一些茶點,兩部電影足足看了一個下午。

  鄧麗君看得很入神,但情緒似乎有些凝重。看完之後,她感慨地說:「我很喜歡這兩部電影,作為一個臺灣藝人,可以說是當頭一棒。」我當時對她說的「當頭一棒」不太理解。接著她又說:「我原以為內地的電影都是搞宣傳的,沒有想到會拍出這樣好的藝術片,有些鏡頭使我感動得要掉下眼淚。」

  聽完這番話,我才明白了她所說的「當頭一棒」的意思。我相信她說的不是客氣話。我在工作中曾接觸過一些臺灣文藝界人士,他們對內地的感受和鄧麗君有些類似。

  到吃晚飯的時候了。我們請鄧麗君在她下榻的利園酒店吃飯。我問她喜歡中餐還是西餐,她說,西餐吃不慣,還是中餐好。上菜之後,鄧麗君又說:「這麼豐盛的菜,我簡直吃不下去。剛剛在電影裡看到虎妞和祥子,還有魯大媽一家的遭遇和苦難生活,我心裡很難受。現在要我吃這麼好的東西,實在不忍心,這兩三天內甚至連睡覺也會想這些故事。」她一臉凝重的神情更顯她柔情善良的天性。我想這大概和她小時候家境貧寒和在所從事的藝術職業中遇到的甜酸苦辣有關吧。於是我們就把話題轉到她回內地的問題上來。

  我問她對回內地有什麼具體想法,她說:聽父母講,老家河北大名縣還有個姑母,從來沒見過面,如能回去一定要去看看她老人家。談到辦個人演唱會,她說:聽說內地有不少青年喜歡我的歌,如果有條件演唱,我當然很高興。對於生活困難的人可以免費不收門票。至於演出的收入,我願意捐獻給內地的公共事業,包括修建公共廁所。此外,她和秘書還談到一些演出方面的具體問題,如燈光、音響以及製作錄音磁帶和光碟等。我們表示,這些問題我們負責向內地有關單位反映,如有辦演唱會的可能,承辦單位會與鄧小姐協商解決。

  夢想受阻終身遺憾

  隨著接觸的深入,分社領導決定,由我和彭燕燕前往北京向文化部匯報有關鄧麗君回內地事宜。當時,文化部領導十分重視此事,認為鄧麗君在港臺和海外歌壇頗有影響,在內地也有很多歌迷,如她能回來看看,甚至在一定範圍內舉辦演唱會是件好事,應爭取她能成行。但是,由於臺灣當局當時還沒有解除對內地的戒嚴令和奉行「三不政策」,鄧麗君能否回內地探親並開演唱會,關鍵在臺灣當局的態度。果然不出所料,鄧麗君後來再沒有和我們聯繫,此事便擱置下來。事後多年,我從香港《信報》的一篇文章中得知,當年,由於臺灣最高當局出面「勸阻」,致使鄧麗君的「尋根」夢未能實現。

  1995年5月的一天,我從《參考消息》上看到鄧麗君在泰國逝世的報導,頓時愕然。沉靜片刻,許多往事浮現眼前。沒有想到年僅42歲的鄧麗君竟這樣早就匆匆離開人間。近些年來,兩岸關係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實現「三通」後,兩岸的人員自由來往,經貿、文化交流日新月異。攜手推動和平發展,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成為兩岸更多同胞的共識。可以想見,鄧麗君如果健在,她的夢想一定能和偉大的「中國夢」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並得以實現。可惜她生不逢時,英年早逝,竟成終身遺憾。

  在紀念鄧麗君誕辰六十周年之際,特賦七律一首:

  懷念鄧麗君

  粉黛全無牛仔裝,風華絕代妙女郎。

  歌壇神韻飄四海,遊子情深念故鄉。

  兩岸交流勞夢憶,英年棄世息芬芳。

  人間天上回歸日,金寶山巔冢不黃。

  註:鄧麗君的墓地位於臺灣金寶山。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曝鄧麗君曾欲回大陸尋根 臺當局阻止
    曝鄧麗君曾欲回大陸尋根 臺當局阻止 2013年05月10日 07:53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民進黨搞新臺幣圖案「去蔣」 鄧麗君成唯一入選肖像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為了「去蔣」、「去中國化」,民進黨當局去年就盯上了新臺幣,並揚言要舉辦新臺幣設計票選活動。 據臺媒報導,近期,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舉辦了這一活動,並公布了入圍票選階段的作品名單。其中鄧麗君成了唯一入選的肖像,剩餘的均是以臺灣人文風情、風景名勝等為設計主題。而民進黨此舉立即遭到了媒體的斥責,稱這是在「浪費民脂民膏」。
  • 蔡英文在逼大陸對臺「絕望」?
    今年疫情暴發,民進黨當局正好借這一藉口,阻止大陸媒體趕赴臺灣進行人事輪換,使得大陸媒體在臺記者不斷延籤,但是這樣許多大陸媒體將會自動退出,明年臺灣將可能沒有大陸媒體進行採訪。文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當局明顯是借疫情原因對大陸媒體進行「清退」,但是還要將自己粉飾成「人道主義者」,實際上,大陸媒體要想再次趕赴臺灣還需要得到民進黨當局的許可,暗中的阻礙定然不少。
  • 臺媒:大陸專機免費 臺灣當局卻向船員家屬追返臺機票錢
    【文/觀察者網馬雪 綜合】據臺媒報導,臺灣漁船遭索馬利亞海盜挾持近5年,不但看不出臺當局政府有作為,連臺灣船員返臺機票都要自己付,怪不得臺灣船員希望與大陸船員一起回廣州而不直接返臺。 10月22日,阿曼籍臺灣漁船「Naham 3號」的26名船員獲釋,其中來自臺灣的船員沈瑞章與大陸船員一起,昨日(25日)清晨抵達廣州,預計今日返臺。
  • 臺當局殺一儆百,防止再有臺灣人到大陸發展!凌友詩早有準備
    臺灣當局揚言要對她進行處罰、取消其臺灣戶籍,一些網民也對她的聲調等提出質疑。凌友詩為此接受《環球時報》的獨家專訪直面爭議。她表示,臺灣當局這麼做對她的實際影響並不是那麼大,其真正目的是殺一儆百,防止再有臺灣人到大陸發展。
  •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臺當局再拒《雲水謠》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臺當局再拒《雲水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31日 09:19 來源: 資料圖:電影《雲水謠》    兩岸演員聯手演繹兩岸之戀的電影《雲水謠》,今年3月曾計劃赴臺拍攝外景被臺灣當局拒絕
  • 臺當局以「危害國安」為由抓174人 蔡英文又把髒水潑給大陸
    綜合臺媒消息,蔡英文10日出席「法務部調查局」第55期結業典禮,致辭時,蔡英文宣稱,「大陸人民每年有兩、三百萬人來到臺灣,但有人意圖做出對臺灣『自由民主』不利的事」「甚至有人會利用交流活動作為掩護,刺探或搜集情報,滲透或吸收人員在臺灣發展組織」。
  • 臺灣法學家領大陸身份證後被註銷在臺戶籍,其擬告臺當局「違憲」
    旅居美國的臺灣法學專家邵子平已辦理大陸身份證,但於3月遭臺當局廢止戶籍。邵子平質疑此舉「違憲」,表示將返回臺灣狀告臺「移民署」。不過他也擔憂臺當局會因「政治目的」禁止其入境。邵子平祖籍南京,是民國時期外交官邵毓麟之子,於12歲前往臺灣,1996年從聯合國人力資源與法規部門退休,2003年定居北京。
  • 川普臨下臺了還要在臺海點把火,媒體稱臺當局在作死的邊緣試探
    1月6日,臺海網援引島內媒體的消息稱,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5日宣布,美臺將於當地時間6日(北京時間7日)通過視頻形式進行所謂的「政治軍事對話」。對話預計聚焦在區域情勢、臺美軍事合作與軍售等議題。這場視頻會議,美國國務院政治軍事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珀將出席對話,臺外事部門和防務部門官員參與。報導以「在作死的邊緣試探」為題,形容臺當局玩火自焚之舉。
  • 臺當局稱大陸害蟲被風吹到臺灣,臺網友嗆:什麼風這麼厲害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中國秋行軍蟲證實首度入侵臺灣」、「可能因風向關係從中國(大陸)過來。」近日,臺灣綠媒和民進黨當局都在以或肯定、或揣測的口吻向島內民眾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大陸)秋行軍蟲襲臺」,而更為滑稽的是,害蟲「襲臺」竟是被風吹過來的。
  • 再給大陸穿小鞋,蔡英文是在逼大陸對臺失望
    導讀:近日,《旺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政治防疫,兩岸媒法溝通」的文章,指責民進局當局藉助疫情之手,對大陸媒體穿小鞋,進而達到明年在臺的大陸記者自發離臺的局面。臺灣給大陸媒體穿小鞋據《旺報》的報導,因為疫情的原因,民進黨當局拒絕大陸記者「赴臺」輪替,為此大陸記者只能不斷的續籤籤證。雖然籤證問題有辦法解決,但由於大量的籤證也只能持續到明年1月,屆時將有可能形成大量大陸記者「自然清退」的局面。換句話說,明年1月,或將沒有大陸媒體在臺灣進行採訪。
  • 終於有了!鄧麗君《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歌詞曲譜全套免費
    《家在山那邊》這首歌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如果我沒記錯)臺%灣某電影的主題曲,電影名字我已經不記得了。由電影主角扮演者王琛演唱。後來在八十年代,很多年輕人聚集在香%港,港臺的一些藝人為聲援年輕人舉辦了一場演唱會。
  • 臺胞辦居住證熱情不減 臺當局阻撓恐適得其反
    儘管臺當局三令五申,不惜祭出限縮「公民權」、強制申報等措施,仍擋不住在陸臺灣人辦居住證的熱潮,比起拼政治、拼意識形態,更多在陸臺人,圖的是民生和生活便利。圖自臺媒據臺灣《旺報》5月10日報導,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底公布的最新統計,2017年臺灣民眾赴海外工作人數共計有73萬6千人,較2016年增加了8000人,並有55%的人在大陸工作,約40萬5千人。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當天,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發表談話,指出臺灣當局採取這一措施對兩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並保證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10月15日,臺灣當局通過《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允許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親屬的民眾皆可以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個月。長達38年的兩岸隔絕狀態的堅冰由此被打破。
  • 臺當局稱害蟲從大陸吹來 網友酸:什麼風這麼厲害?
    圖為苗慄縣牧場發現的「秋行軍蟲」(來源:臺媒)海外網6月11日電 近日有臺灣民眾爆料,在臺灣西北部苗慄縣牧場發現外觀疑似「秋行軍蟲」的害蟲物種。臺當局「農委會防檢局」採樣檢驗證實,確認是「秋行軍蟲」,但給出的結論卻令人咋舌——「可能因風向關係從大陸過來」。據臺媒6月11日報導,臺灣民眾向當地媒體提供線索,稱在飛牛牧場的牧草上,發現疑似「秋行軍蟲」的幼蟲,該民眾從事防治蟲害相關工作,因此看過不少「秋行軍蟲」圖片。臺「防檢局」緊急前往採樣,10日檢驗結果出爐,確認是「秋行軍蟲」入侵臺灣首例。
  • 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臺灣人是中國人 臺當局為什麼不敢承認?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新黨主席、新中華兒女學會榮譽理事長鬱慕明24日將率團到大陸參訪。在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表示,臺灣人是中國人,這是歷史與文化的事實。他並批評臺當局「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 馬曉光籲臺當局勿泛政治化解讀大陸「26條措施」
    他說,「26條措施」與「31條措施」一脈相承,都是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胞的生動體現。如果臺灣當局真要搞政治操作,他們應該懂得,人民的利益和民心所向才是最大的政治。
  • 臺當局前「經濟部長「:蔡當局經濟成績都是大陸的貢獻,將成常態
    @銳看臺灣報導 臺當局前「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昨日在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文章表示,臺灣經濟靠大陸是新常態,蔡當局所標榜的臺灣經濟成長率高於全球平均及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幾乎都是來自大陸的貢獻。當前全球經濟情勢處於不確定狀態,不確定性的來源雖多,近兩年主要是受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美國和中國大陸GDP合佔全世界40%,雙方2019年對戰進入混亂狀態,造成全球經濟處於高度不確定,影響經濟和貿易成長。
  • 臺學者: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常態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臺灣中時新聞網1月5日發表臺灣中華大學教授尹啟銘的文章,題為《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新常態》。全文摘編如下:日前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部門人士的話表示:「隨著臺灣投資規模擴增,以後除非基期因素等特殊狀態,否則臺灣經濟成長高於全球平均及居亞洲四小龍前段班將會是常態。」不禁讓人對該人士的大膽預測感到佩服,另一方面則對於他有關經濟成長動力的解讀,若不是外行就是在故意誤導社會大眾感到可悲。
  • 蔡英文當局將大陸臺商比作"螞蟻" 遭港臺媒體齊諷
    不過在蔡英文執政當局眼裡,令人頭疼「螞蟻」可能不止這些。為了奮力推行其所謂擺脫對大陸經濟過度依賴的「新南向政策」,多年來在大陸紮根拼搏、勤勞打拼的臺商竟也被蔡當局比喻成了「螞蟻」。  自蔡英文上臺後,過去曾任陳水扁執政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的黃志芳便有了「新工作」,專門負責替蔡英文辦公室兜售「新南向政策」。黃志芳23日公開宣稱,大陸已是成熟飽和市場,許多大型企業在競爭,「已經站滿一群大象,螞蟻進去爭什麼」,臺灣推動「新南向政策」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