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獵殺令的頒布和實施,將這些海獅們從最危險的獵殺者手中解救了出來……當漁船捕到魚時,它們就會過來摧毀漁網,吃掉裡面的食物。海獅的胃口很大,每天要吃掉約80斤的魚,這對於漁民來說簡直是災難。
在智利海岸附近,漁民們面臨著來自狡猾的食肉獵人的激烈競爭,那些胃口貪婪的海獅正在無情地毀掉他們賴以生存的產業。對智利的漁民來說,海獅是一種避之不及的「瘟疫」。
「他們是我們的敵人!」馬裡奧·羅哈斯對法新社記者抱怨道。「我們試圖讓它們離開,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智利的南美海獅是海豹大家庭的一員,它們曾經在世界各地遭到無情獵殺,幾度瀕臨滅絕。因此,過去28年來,智利的南美海獅一直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這裡,為了奪取皮毛獵殺海獅是違法的行為。
禁止獵殺令的頒布和實施,將這些海獅們從最危險的獵殺者手中解救了出來。雖然它們仍會受到鯊魚和逆戟鯨的威脅,但由於獵殺情況大大減少,這種海洋哺乳動物的數量近些年一直在不斷上升,這在很大程度上還得益於它們從漁民那裡偷來的豐富飼料。
這裡的海獅們已經學會辨別漁船馬達的聲音,這樣當漁船出海時,它們就會跟在漁船後面。「現在,海獅已經不再主動出去捕獵了。他們一聽到船的聲音,就知道食物在那裡了。」
海獅長著一口鋒利的牙齒,它們的身體裡暗藏著巨大的力量,體重可重達300公斤。當漁船捕到魚時,它們就會過來摧毀漁網,吃掉裡面的食物。海獅的胃口很大,每天要吃掉約80斤的魚,這對於漁民來說簡直是災難。
羅哈斯說,他工作的地區就在瓦爾帕萊索港附近,那裡的漁船在結束一天工作後,有80%的漁船都會空空如也,因為漁網都被海獅撕咬到了破碎不堪的地步。在那裡,海獅在海灘上或碼頭下遊蕩,等待漁民把殘羹剩飯和內臟扔回海裡。
世界上大約40%的海獅都生活在智利海岸附近,它們數量龐大,多達20萬頭,對捕魚業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智利當地漁民都表示,希望能夠減少海獅的數量,以挽救備受摧殘的捕魚業。
-「危機」-
十年前,在瓦爾帕萊索的波塔萊斯灣(Portales cove),羅哈斯是這裡漁民的領袖,那時每天大約能捕撈1300磅(約合1180斤)的魚,但現在已降至110磅(約合110斤)。短短十年間,數量驟減,落差之巨大,令所有漁民都感到恐慌。
事實上,整個海岸的情況都差不多,附近的捕魚業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危機,一方面捕撈配額限制了捕魚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的發展,而來自海獅的巨大威脅更是給我們帶來了滅頂之災。」在距離首都聖地牙哥以南約1000公裡的Hualaihue漁民領袖何塞·阿爾瓦拉多悲痛地描述著如今嚴峻的形勢。
漁民們希望政府能儘快解除捕殺海獅的禁令,這樣他們就可以控制海獅的數量,以便阻止形勢進一步惡化,挽救目前嚴重受挫的捕魚業。
漁業部副部長愛德華多·裡克爾梅告訴法新社:「對於漁民來說,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消滅海獅,而這樣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他承認海獅給捕魚業帶來了麻煩,但也強調不能盲目亂來,他表示明年2月,政府將會對海獅數量進行普查以確定智利海獅的數量,這將會是解決這個問題邁出的第一步。
政府也同意漁民召集一個專家委員會來研究這個問題,同時也強調要根除漁民的一些壞習慣,比如把海獅賴以為生的魚內臟扔回大海,通過減少這些壞習慣來降低對海獅的吸引力。除此之外,他們還同意了開始對裝有超聲波設備的船隻進行測試,這些設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嚇跑海獅,還可以加快收網速度。
?-「災難性的問題」-
?
20世紀,有兩種親緣關係很近的海獅瀕臨滅絕。在那以後,智利設置了獵殺禁令以保護南美海獅。
智利已經籤署了保護海獅的國際協議,任何違反協議的行為都將導致嚴重的懲罰,比如美國會暫停進口智利的三文魚,而這個產業每年的產值高近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6億元)。很顯然,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將會對智利帶來巨大的經濟危機和不良影響。
聖安東尼奧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何塞·路易斯·布裡託告訴法新社,為了「平衡食物鏈」,肉食性動物的出現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說,海獅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布裡託說,人類的捕獵「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它們控制著食物鏈的平衡」。但是,「由於它們沒有任何競爭對手,也沒有足夠的捕食者」,導致它們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從而「促使它們與另一種捕食者競爭,那就是我們人類。」
漁業副部長裡克爾梅表示,現在只有一個解決辦法:「我們必須學會和海獅一起生活,學會與他們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