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成功攻克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網

記者8月19日從在北京召開的「小麥糊粉層戰略意義」研討會獲悉,小麥糊粉層的物理分離技術已被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攻克。與會專家認為,這項高科技技術可以有效擴大我國糧食產業化規模,對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品質、建設健康中國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小麥糊粉層在小麥籽粒皮層的最內層,位於小麥種皮和胚乳之間,雖僅佔麥粒總質量的7%-9%,卻富含了小麥70%以上的主要營養和精華。

專家認為,小麥糊粉層對改善「三高」、便秘和肥胖症有明顯效果,是全穀物食品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小麥糊粉層價值後,國際食品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糊粉層產業化應用研究,由於分離技術不成熟,至今未取得工業化突破。該項目負責人之一吳亮研究員介紹說,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歷經8年努力,最終開發出旋風渦流微納米分離技術,首次解決了小麥糊粉層工業化純物理分離的技術難題。他說,小麥糊粉層分離方法和分離技術設備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小麥是國際公認的三大主糧之一,在糧食安全方面舉足輕重。我國一年小麥產量有1.2億多噸,其中產生的2至3000萬噸麩皮,大多做為了家畜飼料。

目前,我國以「三高」為代表的慢性病人口總量和增速均是世界第一,健康食品供給已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首要問題。與會專家認為,通過推廣這項技術,我國能從每年小麥加工產生的麩皮中,通過物理技術分離獲得1000多萬噸糊粉層,這使我國糧食憑藉高科技增加了糧食產量,進一步保障了糧食安全,還能使糧食品質提高,吃飯就達到健康。

研討會由求是《小康》雜誌社與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主辦。據悉,目前小麥糊粉層產業化項目已落地山東省菏澤市、濱州市。(光明融媒記者 劉茜)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攻克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 將造福大眾餐桌
    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該院歷經8年攻關成功的「小麥糊粉層產業化項目」,運用旋風渦流分離技術,將小麥中最有營養價值的「糊粉層」從麩皮中分離,能夠大幅度改善麵粉的品質,對小麥加工、國民健康帶來了無限可能。 跨界技術引發小麥加工革命 中國小麥糊粉層戰略研發課題組負責人、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主任吳亮介紹,小麥糊粉層是位於小麥胚乳和種皮之間的一層細胞壁,佔小麥質量的7%-9%,但小麥中70%以上的營養就集中在糊粉層中,是小麥的精華所在,又被稱為小麥中的軟黃金。 「小麥糊粉層是國際公認最好的全穀物食品。」
  • 【人民網】中科院攻克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 將造福大眾餐桌
    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該院歷經8年攻關成功的「小麥糊粉層產業化項目」,運用旋風渦流分離技術,將小麥中最有營養價值的「糊粉層」從麩皮中分離,能夠大幅度改善麵粉的品質,對小麥加工、國民健康帶來了無限可能。   中國小麥糊粉層戰略研發課題組負責人、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主任吳亮介紹,小麥糊粉層是位於小麥胚乳和種皮之間的一層細胞壁,佔小麥質量的7%-9%,但小麥中70%以上的營養就集中在糊粉層中,是小麥的精華所在,又被稱為小麥中的軟黃金。  「小麥糊粉層是國際公認最好的全穀物食品。」
  • 小麥糊粉層分離顛覆技術,給國民健康帶來新機遇
    健康食品的供給已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首要問題,而小麥為世界三大主糧之一,我國年產1.2億噸左右,在健康食品的供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科院歷經8年攻關成功的「小麥糊粉層產業化項目」,運用旋風渦流分離技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用物理法分離糊粉層,大幅度改善麵粉的品質,對小麥加工、對國民健康帶來了無限可能。
  • 中俄兩國科學院合作分離小麥糊粉層
    原標題:中俄兩國科學院合作分離小麥糊粉層  科技日報深圳11月17日電 (記者劉傳書)正在舉行的第十五屆高交會上,人們對一種從飼料麩皮分離出的糊粉層親睞有加。科學家表示,原來小麥中的營養成分多數給動物吃了實屬無奈。現在,中俄兩國科學院合作成果讓人可以分享這份營養了。
  • 市政府召開泰山糧食集團與浙江中科院小麥糊粉層項目匯報會
    市政府召開泰山糧食集團與浙江中科院小麥糊粉層項目匯報會 發布日期:2020-08-07
  • 「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現場研討會在山東泰安舉行
    圖為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主任吳亮介紹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本網報導(張冰 賈瓊 攝影報導) 2019年1月10日,在中國糧油學會的大力支持下,「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現場研討會在山東泰安知食坊公司會議室召開。
  • 分離小麥糊粉層的生產線設計
    在小麥加工過程中,小麥糊粉層與小麥皮層粘貼牢固,使得小麥糊粉層細胞與小麥皮層的分離比較困難,常規方法難以剝離提取,所以在穀物脫殼的過程中,小麥糊粉層絕大部分被磨去,隨小麥皮層一起被用作飼料。 越是加工的精細,營養物質損失得越多,所以長期食用精製穀物,人體容易缺乏所需營養物質。
  • 科學網—跨界技術「打破」小麥糊粉層
    這就是中科院歷經8年攻關成功的「小麥糊粉層產業化項目」,為小麥加工、國民健康帶來了無限可能。 8月18日,由《小康》雜誌社主辦的「小麥糊粉層戰略意義」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馬鞍山華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 【升級】中科院推糊粉層產品 助力功能麵粉產業升級
    據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主任吳亮介紹,小麥糊粉層主要是位於種皮(糠、麩子)和胚乳(麵粉)之間,以往小麥加工過程中,僅僅將麩皮和麵粉分開,其中麩皮部分一般多拿去餵豬等牲畜。但實際上,小麥麩皮主要由小麥的種皮層和糊粉層所組成,其中糊粉層約佔麥粒總質量的7%—9%。不過,在磨粉過程中,高營養價值的糊粉層通常與外殼緊密粘連難以分離。
  • 小麥胚芽、糊粉層在主食品中的應用
    小麥胚芽是小麥籽粒的一部分,佔小麥籽粒的2.6%, 是高蛋白、高維生素E、低熱、低脂和低膽固醇的營養品,胚芽具有抗癌、降低膽固醇、降血糖、補虛養血等功效;小麥糊粉層位於小麥籽粒皮層的內層,介於小麥種皮和胚乳之間,約佔小麥籽粒的6~8%,糊粉層中一般不含澱粉,而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質、礦質和B族維生素及纖維素。
  • 中科院推糊粉層產品 助力功能麵粉產業升級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獲悉,該中心已成功從麩皮中提取出小麥糊粉層。根據其測試,添加糊粉層的功能性麵粉成本遠低於價格高昂的全麥粉,而兩者營養指標則相近,部分指標更優於全麥粉。此成果將極大推進功能麵粉的開發利用。  解決雙重負擔飲食結構需調整  近年來,我國慢病發生呈井噴之勢。
  • 突破普通麵粉與全麥麵粉局限 中科院研發糊粉層產品助力功能麵粉產業升級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獲悉,該中心已成功從麩皮中提取出小麥糊粉層。根據其測試,添加糊粉層的功能性麵粉成本遠低於價格高昂的全麥粉,而兩者營養指標則相近,部分指標更優於全麥粉。此成果將極大推進功能麵粉的開發利用。
  • 中科院攻克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技術,溶劑回收率達99%
    中科院攻克青蒿素綠色規模化生產技術,溶劑回收率達99% 屈婷 董瑞豐/新華社 2019-05-14 11:51
  • 你不知道的小麥那些事!
    說的就是以夏熟作物小麥小得盈滿,但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收割。小滿意味著小麥進入灌漿期和乳熟期。灌漿期間,小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澱粉、轉化的蛋白質及其他有機物質通過同化作用貯存在種子內,使籽粒日漸飽滿。小麥灌漿期需要充分的水分。農諺說,「小滿不滿,麥有一險」,指的就是小麥在此期間容易遭受乾熱的侵害,導致減產。
  • 中科院攻克石墨烯關鍵技術,延遲降低了1000倍,半導體領域迎突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石墨烯關鍵材料被攻克,延遲足足降低了1000倍,那這有什麼意義呢?本期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而這次中科院所攻克的矽-石墨烯-磁電晶體屬於尖端的部件,可以使得這種電晶體的延遲極大降低,為日後的半導體電子行業電晶體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來源:【光明日報】小麥赤黴病是世界範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一旦感染,不僅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更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近些年,小麥赤黴病發生面積不斷擴大,成為農業領域裡的世界性難題。
  • 大麥的結構(三)| 糊粉層
    糊粉層是蛋白質含量豐富的細胞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