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祭奠實驗動物 願它們在天堂仍可愛—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為這些因科學獻身的小生命靈們默哀祈福,願它們在天堂裡依然是那可愛的模樣……」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西安交通大學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實驗動物祭,祭奠那些為人類健康而獻身的實驗動物。

每人手持一枝菊花,在動物慰靈碑前深深鞠躬,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的老師、學生共500多人,在動物慰靈碑前獻花默哀,祭奠醫學研究的「無名英雄」。每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遭受疾病折磨,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000萬人因各種疾病而失去生命,動物身體的組織、器官、生理代謝特徵與人類相似,並且幾乎人類所有的疾病在動物身上可以找到或者複製出來,因此研究人類疾病離不開實驗動物,新藥的研發、醫療技術的創新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它們對人類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直做著默默的犧牲。近年來,醫學科學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西安交大實驗動物使用數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2016年使用動物超過10萬隻,1.3萬人次使用實驗動物設施進行了動物實驗研究。我國每年有1100萬隻實驗動物為了人類的健康做出犧牲,成為人類健康事業真正的殉道者。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助理呂毅介紹,自己同時也是一名外科醫生,接觸了很多實驗動物,有的實驗動物在手術後要觀察其存活狀況兩到三年之久,這些實驗動物更像自己的朋友甚至兄弟,有著深厚的感情。在2010年,正是呂毅個人出資1萬元在醫學部實驗動物中心大樓前的花壇裡樹立 了一塊動物慰靈碑。「對實驗動物表達感恩和敬意,可以培養這些未來醫生的仁愛之心。」他說。

「作為一名醫學生,這樣的祭奠活動讓我更加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我會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次動物實驗,訓練出過硬的技術減少對它們額外的傷害。」醫學部大二學生戴佳星說。

華商記者 李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善待實驗動物是醫者必須具備的仁心
    這樣的慘狀引發了網友們大量的評論和轉發,西安一些動物保護愛心人士更是激憤不已,自發或結伴前往現場救狗。(12月7日華商報)一名到場的學校老師解釋,他們也不願意看著狗這麼痛苦,但作為醫學實驗,不得已只能在動物身上操作,不能貿然在人的身上進行手術。「做完實驗後我們會給狗打一些藥,有的狗死了,有的沒有死。
  • 世界實驗動物日 500餘人獻花祭奠
    本報訊 (記者 張黎娜)4月24日是世界實驗動物日。昨日一場特殊的祭奠活動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舉行。科研、醫務人員及大學生共500餘人,用鮮花祭奠那些為人類健康而獻身的實驗動物,表達對它們的哀思。在「動物慰靈碑」前,大家手持黃菊花站立在石碑前默哀。
  • 世界實驗動物日| 斯坦德檢測實驗中心工作人員為逝去動物豎起「慰靈碑」
    4月24日,是世界公認的實驗動物日。為表達對已逝實驗動物的哀思,4月24日中午,多名斯坦德檢測動物實驗中心科研人員自發前來參加「祭奠已逝實驗動物」的慰靈活動。動物實驗中心的科研人員說,實驗動物是協助人類科學研發的功臣,它們雖魂歸天堂但功留人間。據動物實驗中心科研人員介紹,目前實驗中心主要的實驗動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家兔。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舉國哀悼│龍歌:願通往天堂的路不再泥濘
    詩/龍 歌2020年4月4日上午10時國旗半降為那些一去不返的英雄還有那些本不該無辜離去的靈魂在遲來春光下我們一起默默哀悼願通往天堂的路不再泥濘2020年4月4日上午10時哀笛聲聲熟悉或陌生的背影留下太多悲傷所有人都無法抑制哭泣簇簇潔白的櫻花統一飄落於疫魔肆虐過的土地以最深切的緬懷方式排列默哀默哀默哀為苦難特意舉行的共同儀式特意安排在庚子清明節此時此刻必須拋棄一切狹隘用人性的光輝構築的一場祭奠
  • 網紅明星竟被抓走,網友:願天堂沒有肥胖!
    網紅明星竟被抓走,網友:願天堂沒有肥胖!看到西湖邊的小可愛被抓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最後提醒大家:小動物雖然可愛,但在戶外儘量不要過度投喂。咱們讓松鼠們都減減肥,下次說不定就能躲過老鷹了!
  • 特刊 | 神秘一隅——新醫實驗動物的一生
    家兔的基本操作、腓腸肌實驗、小鼠DNA提取……在醫學生日常學習與訓練的實驗中,大多以動物為實驗對象,對此有一些同學會覺得殘忍並因此存在「心理障礙」。實驗動物是學子們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試刀石」,學子利用它們做實驗,從而掌握專業知識技能。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 清明 | 謹以此文悼念那些為科學獻身的實驗動物
    面對如此可愛的小動物們,我們喜愛我們珍惜,而我們又清醒地知道,小動物們的付出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多少貢獻。早在一百年前,摩爾根開始在實驗室裡用香蕉餵養一些小東西,他那隻著名的白眼果蠅,使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得以確立,遺傳學因此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人類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動物實驗是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汽車輪胎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亦或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直到今天,大多數蜜蜂研究人員都認為,蜜蜂和其他草食動物一樣,在選擇食物時主要考慮蛋白質含量。」Leonhardt說。 利用包括學習和餵養實驗在內的兩步法,Leonhardt研究組建立了一種新的方法以密切關注昆蟲的飲食習慣。第一步,學習實驗幫助科學家確定了大黃蜂對某些營養物質的偏好——在這裡指的是脂肪和蛋白質。
  • 鳥兒會飛前,它們的祖先盡力了 —新聞—科學網
    鳥兒會飛前,它們的祖先盡力了
  • 願天堂沒有吃人的老虎
    但是,人與人,或者人與動物,都需要遵守基本的規則。不侵犯別人的領地,不再「初生牛犢不怕虎」,你會失去很多自由,但可以獲得自我保護,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外界對自己的傷害。一個理智的人,會懂得這些規則,不去藐視它,不拿生命當賭注。作為一個乖乖女,自認為還比較遵守規則,不走後門(也沒後門可走),不插隊,不隨地大小便(女生大都不會這樣吧)。
  • 告訴你醫學實驗動物的小秘密
    提起來實驗動物,大家一定覺得很神秘,因為不了解可能還存在一些誤解。什麼樣的動物才能夠被列為實驗動物?實驗動物的來源、去向是什麼?實驗動物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的?那麼,我們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醫學實驗動物的那些事吧。首先,什麼樣的動物才能作為實驗動物呢?
  • 願天堂裡你不再是偉人
    看到這條新聞,我放下手裡的工作,靜靜地陷入了沉思。記得第一次知道這個人,還是通過高中英語教材裡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看到他的照片,感覺樣子怪怪的,有些嚇人。後來知道他是在21歲時得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一直到後來惡化成全身癱瘓,只有眼睛和幾根手指可以活動,甚至不能發音。
  • 紀念實驗動物:動物紀念碑背後的生命尊重—新聞—科學網
    1月2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廖侃研究員在擦拭實驗動物紀念碑。婆娑的柳樹下,一座莊重的實驗動物紀念碑下方,放置了一個藍色中英文銘牌:「謹以紀念為生命科學研究而獻身的實驗動物」——這裡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一個擁有近半個世紀悠久歷史的中國實驗動物基地。元旦假期,這裡有80多名員工堅守崗位,精心照料著實驗動物們。生活在這裡的實驗動物主要是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倉鼠、紐西蘭兔、日本大耳兔、青紫蘭兔等。
  • 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11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在北京交通大學成功舉行。
  • 最毛骨悚然的動物實驗:在人造天堂裡,這群老鼠560天後便走向滅亡
    人人都嚮往沒有病痛、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的天堂,雖說真正的天堂可能不會存在,但隨著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的發展,我們正在無限接近古人眼中的天堂。 我們也會好奇人類社會的未來會如何。有無數的作品試圖構建出一個美麗的烏託邦來探討這樣的問題,當然它們大多數都是悲觀的。
  • 探索小臭鼩的春夏秋冬—新聞—科學網
    深圳先進院等解碼神奇的「戴耐爾」現象   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