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會飛前,它們的祖先盡力了 —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鳥兒會飛前,它們的祖先盡力了
古生物學家找到更多恐龍飛行的獨立演化證據

     新的研究表明,鳥類最初演化出飛行行為時,還有許多物種在拍打翅膀。比如某些小型獸腳類恐龍,它們的動作與真正意義上的飛行很接近,雖然與鳥類演化路徑不同,但它們中的一些依然有可能雙腳離地、飛向天空。(圖片來源:香港大學)

紐約自然博物館,一處存放標本的倉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裴睿正在觀察一份獸腳類恐龍化石。

他觀察得很細緻,用上了各式各樣的測量工具,甚至會記錄某種恐龍每隻腳腳趾的擺放順序。

這些詳盡的記錄,有助於人們理解鳥類的近親祖先怎樣進化出飛行能力。

8月初,相關成果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裴睿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先前的研究認為,只有少數鳥類的近親祖先有近似飛行的動作,但事實上,這一範圍比我們想得更大」,論文通訊作者、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麥可·皮特曼(Michael Pittman)告訴《中國科學報》:真正演化出飛行能力前,已經有許多鳥類的祖先在嘗試拍打翅膀。

重建演化樹

加入古脊椎所前,裴睿曾在香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彼時他已收集了一定數量的獸腳類恐龍標本數據。這些獸角類恐龍大多體型中偏小,其中,馳龍科和傷齒龍科作為恐爪龍類,被認為是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近親,為更多人熟知的小盜龍類即屬於馳龍科。

在重建小盜龍類的演化樹時,裴睿注意到,隨著演化繼續,其體型有逐漸變小的趨勢。

「於是我們在分析中又加了一些和形態功能相關的數據,包括前後肢比例、體重等,這些數據似乎暗示著另一個趨勢:小盜龍類的飛行能力是逐步增強的。」裴睿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獨立的飛行起源事件。

為了釐清古生物發展脈絡,研究者常常需要藉助譜系演化樹。但獸腳類恐龍演化為真正鳥類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平行演化事件。由於化石標定、特徵選取時存在差異,一些演化樹還存在模稜兩可的地方。

比如,近鳥類是獸角類恐龍的演化支之一,其又分為恐爪龍、馳龍和傷齒龍三大分支,在不同演化樹中,這三個分支有不同的先後順序。

為了儘可能避免不確定性,裴睿等人重建的演化樹中,儘可能包含了所有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數據。

研究者重建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樹。(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他們與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的研究者合作,優化了演化譜系分析的工作流程,為不同的演化特徵賦予不同權重,以避免平行演化中出現模稜兩可的分析結果。

最終,研究小組確定了近鳥類是否有飛行潛力的兩項關鍵指標:翼負荷與起飛動力,前者決定了動物個體是否能持續飛行,後者即拍打翅膀時產生的力量能否使動物離地。

三個突破

對古生物研究者而言,探尋動物演化的一大障礙是無法親眼見到過往真實場景。「我們無法看到動物怎樣做一個動作、能達到怎樣的效果。」裴睿表示。

一個迂迴的辦法是將古生物標本數據與現生動物做對比。研究小組同樣採集了現生鳥類的翼展長度、體重等數據,包括會飛的鳥類和不會飛的鳥類,並依據會飛鳥類的數據反推出翼負荷與起飛動力,將之帶入演化樹中比對。

文章中,以現生的鳥類為參考標準,如果化石物種的翼負荷超過2.5克每平方釐米、起飛動力超過9.8牛頓每千克,才能算通過研究者設置的飛行門檻,即擁有主動飛行的潛力。

結果顯示,除了廣義的鳥類:鳥翼類,還有兩類物種通過了門檻:馳龍類下屬的小盜龍和脅空鳥龍。

但在其他物種中,研究者仍然觀察到了主動飛行潛能的跡象,如長羽盜龍、曉廷龍等。「它們已經至少突破了一項指標,可能已有類似主動飛行的動作,它們在以自己的方式適應生存環境。」裴睿說。

分析發現,相當一部分近鳥類恐龍可能有飛行潛力。(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大部人認為,恐龍的飛行能力是有限的,但動物的潛力超出人類想像。」裴睿表示。

如果觀察一隻鸚鵡的運動行為,會發現在攀爬樹枝時,其前後腳趾的擺放順序會發生變化。「有時是一個腳趾在前、三個腳趾在後,有時是兩前兩後,有時三前一後,會根據場景的不同靈活運用身體的結構」,裴睿表示。

但在古生物研究中,一般只會根據某種動物的化石形態,推測其腳趾最可能的單一運動方式。

此外,在現生鳥類中,研究者還觀察到一個動作:鳥類一邊拍打翅膀、一邊沿著斜坡向上奔跑,這種接近飛行的舉動也很可能存在於小型獸腳類恐龍中。

「接下來,我們會深入研究這些非鳥類拍打翅膀的有趣現象,並找到更多恐龍未能真正飛起來的原因。」皮特曼總結道。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6.1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鳥兒會飛前,它們的祖先盡力了
    他觀察得很細緻,用上了各式各樣的測量工具,甚至會記錄某種恐龍每隻腳腳趾的擺放順序。這些詳盡的記錄,有助於人們理解鳥類的近親祖先怎樣進化出飛行能力。8月初,相關成果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裴睿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 百科解答丨鳥兒為什麼會飛?
    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蹦跳跳,金魚在池塘裡歡快的遊泳,鳥兒神氣的在天上飛翔。人類非常羨慕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飛翔,於是發明了飛機。 你知道小鳥為什麼會飛嗎,而人類就不會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找找鳥兒會飛的原因吧。 不知道在小朋友們上自然課的時候,老師有沒有說過構造決定功能呢?正是因為鳥類特殊的身體結構才讓它們能夠飛翔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雄鷹展翅飛 漫遊價更高—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ELENA SHNAYDER/RUSSIAN RAPTOR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NETWORK   今年夏天,13隻從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向南遷徙的老鷹花費了上千美元的數據漫遊費,因為它們身上攜帶的發送信息標籤超過了輸送範圍
  •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秦子川(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如果讓我說,我首先會選羽毛。而鳥類的換羽行為,恰恰就非常適合進行祖先狀態特徵分析。祖先狀態特徵分析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得到某種生物的某種特徵,在它們最早祖先的身上,大概率是什麼樣子的。比如說,最早的恐龍是兩足行走還是四足行走?最早的鳥類是吃種子還是吃肉?最早的顯花植物是水生還是陸生?這都是祖先狀態特徵分析希望探索的問題。
  • 鳥類愛換「衣服」的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採用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羽毛是有序替換的,雖然每年都會分時段脫落一片到幾片羽毛,但這些鳥類的整體飛行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非順序性包括同時換羽模式和隨意換羽模式。前者是指鳥類會在一年當中的某一特定時間段,把和飛行相關的羽毛統一換掉。這種行為帶來的問題,就是在這一時期,這些鳥類會失去飛行能力。
  • 鳥類愛換"衣服"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 食人魔蜘蛛的「耳朵」在腿上—新聞—科學網
    它們的小型移動式蜘蛛網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搶走獵物。近日,《當代生物學》上一項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顯示:食人魔蜘蛛不僅會用腿走路,還會靠腿聽音。 蜘蛛沒有耳朵,以往人們認為蜘蛛無法聽到空氣中傳播的聲音。它們腿上的毛髮可以感受振動,因此可能是靠振動辨別獵物方向——但這一認知可能並不正確。2016年時,就有研究者發現,一種跳蛛可以感知聲波在空氣中的振動。
  • 它們是如何捕捉到,能在天上飛的鳥兒呢?
    老鼠可不止躲藏能力優秀,它們還有其他本事呢。老鼠竟還可以捕食鳥類!它們是如何捕捉到,能在天上飛的鳥兒呢?1.「老鼠的能力」老鼠的體型一般都不大。老鼠最後一個了不起的本事,是它們的雜食性。就是不挑食,葷素均可。更為有趣的是,它們居然能捕食鳥類,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2.
  • 【開動小腦瓜】鳥兒為什麼會飛?
    糖糖老師:鳥類的翅膀是它們擁有飛行絕技的首要條件。在同樣擁有翅膀的條件下,有的鳥能飛得很高,很快,很遠;有的鳥卻只能作盤旋,滑翔,甚至根本不能飛。把鳥兒送上藍天還源於鳥類的骨骼結構,鳥類的骨骼堅薄而輕,骨頭是空心的,裡面充有空氣,據分析,鳥骨只佔身體體重的百分之六,解剖鳥的身體骨骼還可以看出,鳥的頭骨是一個完整的骨片,身體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癒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鉤狀突起,互相鉤接,形成強固的胸廓,鳥類骨骼的這此獨特的結構,減輕了重量,加強了支持飛翔的能力。
  • 古畫上的鳥兒會飛
    這幅古畫名為《祥和鳥》,不僅是臺北故宮收藏的一幅古畫的複製品,而且還有其獨特之處——負責講解的工作人員對著畫吹了一口氣,古畫中的鳥兒立即展翅高飛,不見了蹤影。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才發現,鳥兒飛進了旁邊另一幅古畫裡,讓人驚嘆不已。
  • 它們的祖先原雞呢?也不能飛嗎?
    誰說雞不能飛?種花家小時候家裡養的雞鴨可精神了,稍微驅趕下就直接起飛了!不過卻不必擔心,因為到了傍晚它們就會自己回籠!所以雞並不是不能飛,只是飛不高,也飛不遠罷了!一、雞的祖先是誰?雞就是鳥的一種,它是屬於鳥綱雉科家禽!
  • 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發現現生的美洲豹和歐亞大陸的岡巴佐格豹之間還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差別,比如現生的美洲豹犬齒溝壑退化,前臼齒更加粗壯。這些特徵可能和美洲豹特殊的食性習性有關,即喜歡捕食中小型硬殼動物,如凱門鱷,龜,犰狳等。而這些物種在舊大陸則相對較少或缺失。
  • 企鵝的祖先會飛嗎?
    它憨厚可掬的樣子非常受歡迎,大眾被它的體態吸引,而科學家則被它們的身世和進化之謎吸引。企鵝是鳥類中最大的宗族,它們的頭部和鳥類非常相似,並且長有翅膀,但為什麼它們不會飛呢?可能你看上去的企鵝行動遲緩,你以為它們可能是太長時間沒有飛而忘記這種本領了吧。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大樹與鳥兒
    「再等一會兒,白鷺飛回來,灰鷺飛出去,最熱鬧了!」開船的師傅提醒大家,精彩的一刻即將來臨。下午六點半鐘,天空終於出現成群結隊的鳥兒,朝著「小鳥天堂」的方向飛來。白鷺回來了!只見它們白花花的一片,數秒後,有的白鷺開始變換隊形,在「小鳥天堂」上空盤桓,驕傲的姿態像是在慶賀自己的凱旋。這時,從「小鳥天堂」裡又飛出來了灰鷺。因為生活習性不同,白鷺是早出晚歸,而灰鷺是暮出晨歸。
  • 鴿子羽毛讓機器人像鳥一樣飛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一個長得像鴿子且能像真正的鳥兒一樣急轉彎的機器人,可能預示著航天工程的未來——一個不斷變形的羽翼。 準確理解鳥類如何飛行一直以來是個難題,因為單個翅膀由許多根羽毛組成,這些羽毛一直相互作用,使鳥類的翅膀在飛行中不斷變形。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古生物學家們在遙遠的懷俄明、巴黎、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地發現了蝙蝠令人驚嘆的完整骨骼的化石。
  • 唯一會飛的爬行動物,它的祖先來自1.3億年之前,是怎麼做到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經常會有一些神奇的生物「不走尋常路」,比方說我們熟悉的蝙蝠,明明是哺乳動物,但是卻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學會了飛行。 再比方說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飛蜥,它們作為現生動物中唯一會飛的爬行動物,也是有著大大的本領。那麼,飛蜥的祖先是誰呢?會是恐龍中的某一類?
  • 這麼熱的天天空中還有鳥兒在飛,鳥類是怎麼散熱的?
    可是,你仰頭一看,天空中還有鳥兒在飛行,大太陽底下還有一些禽類在行走。它們身上還有那麼一層厚厚的羽毛,可人類在夏天卻穿得少之又少了,還嫌熱。難道鳥兒們就不怕熱嗎?好奇心來了,那就查查看吧。原來鳥兒的耐熱能力和散熱能力真是比人類要強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