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古建的美學高地 繁複雅致的曲線猶如「鳳舞」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六百歲的紫禁城歷經風雲變幻,散發著古老而青春的魅力。這樣一座宏偉壯麗的宮城之中,既有氣勢雄渾的恢宏大殿,也不乏精巧靈動的藝術小品。角樓,就是後者中一個傑出代表。

何為角樓

傳說角樓是為天神所造的,是紫禁城的鎮城寶物。天上二十八星宿,分成四象,四象中東方青龍為首,青龍象由七個星宿組成——角、亢、氐、房、心、尾、箕。角宿是龍頭,為大,城牆的四個角建四個大房子,就可以把角宿請下來鎮宮城。於是,角宿住的就被稱作「角樓」了。

這只是一個傳說,角樓實際上是我國古建築中經常見到的一種輔助建築,主要結合牆、臺、塔、堡壘等防禦設施,設於防守式建築物的稜角轉彎之處。

《周禮·考工記》這樣記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漢鄭玄曾註:「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孫怡讓在《周禮正義》中解釋:「角浮思者,城之四角為屏以障城,高於城二丈,蓋城角隱僻。」簡單來說,就是城牆角上作為屏障的女牆。由此可見,早在周朝宮和城就已有角樓的設置。《三國志》中也有記載:「謂審配於鄴城東南角樓上望見太祖兵。」在晉、魏、齊、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在庭院圍牆的四角和城牆的四角也都能見到角樓的蹤影。元代陶宗儀所撰《輟耕錄》載:「角樓四踞宮城之四隅,皆三垛樓,琉璃瓦飾簷脊。」

故宮的角樓,從其功能上說,是用於觀察、守望和防衛紫禁城。但其聞名於世,卻是因其繁複、精緻的建造結構以及無與倫比的美感。

多角層疊

關於故宮角樓的建造過程,有一個傳說。朱棣做皇帝時有意遷都北平,於是派親信大臣到北平蓋皇宮。朱棣告訴這位大臣:在皇宮外牆的四個犄角上,要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由於皇帝要求的結構複雜,木匠們無從下手。有一天,一個木匠遇到了一位賣蟈蟈籠的老頭兒,木匠發現其中一個籠子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工匠們受到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工匠們都說,賣蟈蟈籠的老頭兒就是魯班仙師下凡。

其實角樓結構遠比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還要複雜。在著名故宮古建專家蔣博光的《城隅妙景,巧奪天工:紫禁城西北角樓修繕追記》(以下簡稱《修繕追記》)一文中,故宮西北角的構造得到了極為細緻的「解剖」。

文章指出,角樓的柱子共有20根。從平面布置上看,角樓為兩個「十」字相交疊形,周圍環繞著白玉石欄杆基座。立面體為三重簷多角與十字脊結合的做法,「權衡比例和諧,處理的非常巧妙」。其奇特造型內部的大木構架(大木是建築物所有骨幹木架的總稱)及數量繁多的鬥拱銜接,皆複雜精密。樓內大木都採用楠木,「製作手法精韌,雖一升一鬥,一榫一卯的微小部分,都刮刨光滑,嚴絲合縫」。角樓屋頂內部共有6種梁、4種檁、13種枋、11種鬥拱,彼此由榫卯相互連接固定,構成嚴密的主體結構體系。

內外嚴謹的結構,決定了外形之美,縱橫穿插的構件撐起各層屋頂巧妙銜接,主與次,高與低,錯落而又條理分明,勾勒出角樓玲瓏有致的靈動身影。

從外觀看,角樓最引人矚目的是其層層疊疊的屋頂,以及從建築頂部伸出來的許多優美的「角」。這也是讓人感到其結構精巧的重要原因。《修繕追記》中記錄道:角樓的平面布置,中部是一個8.8米見方的方亭,連接四面出抱廈(指在原建築之前或之後接建出來的小房子):東、西兩面為面闊5.6米,進深4米的大抱廈;西、北兩面為面闊5.6米,進深1.6米的小抱廈。所以在縱橫兩方面通長均為14.4米,形成十字交疊的曲尺形。

角樓下層12個翼角、8個窩角;中層亦為12個翼角、8個窩角;頂層是4個翼角。整座建築總計翼角28個、窩角16個。所以無論平面還是立面,由於多角的層疊展現都顯得多姿多彩,造型優美。

繁複之美

這樣構造繁雜的屋頂,仔細分析起來,實際上是幾組「歇山」屋頂的組合體。在《清式營造則例》中,大型木構的頂部被分成廡殿、硬山、懸山和歇山四種樣式。「歇山頂」是指四面出簷,並在頂部兩端做成山面的屋頂形式。它有一條正脊,兩端各有垂脊和博脊,四角有戧脊,在宋代曾稱為「九脊殿」,天安門城樓即為重簷歇山頂。故宮角樓則是三重簷歇山頂。角樓主體可看作由兩個垂直相交的歇山頂組成的方亭子,屋頂兩端的三角形山花板面向四周,稱為「四面顯山」,意思是把歇山的山花面顯在簷面位置,向四面亮出。角樓中間「方亭子」的四面各有一個重簷歇山抱廈,主體建築的兩層尾簷與抱廈的上下兩重簷連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美麗動人的建築形象。如此複雜又巧妙的組合屋頂,標誌著我國明、清時期木構建築的結構技術和造型藝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除結構之外,角樓的細部裝飾也十分繁複。《修繕追記》記載,在修繕過程中,研究者們記錄了琉璃瓦頂上各種特製的異形瓦件,「為近世所稀少者,證明當時琉璃瓦發展和使用的精細和成功」。譬如頂層簷上,就使用了「大吻、背獸、劍把、蓋脊互、正脊筒、群色條、壓帶條、魚翹瓦、抹角滴水、油瓶咀瓦、撞肩板瓦、抓泥板瓦」12種瓦件,而戧脊上所用的瓦件更達到25種,包括「戧尖蓋脊瓦、蓋脊瓦、戧尖戧脊筒、戧脊筒、搭角戧脊筒、壓帶條、平口條、圓混、截獸座、截獸、凹型溝幫、靈霄盤子、方眼勾頭、螳螂勾頭、割角滴水、割角勾頭、割角板瓦、割角筒瓦、斜當溝、仙人、龍、鳳、獅子、遮朽瓦、象鼻子套獸」。

整座角樓內外的木結構上,都施用了繁複的油飾與彩畫。「柱子檻框、塌板、群板、山花博風、簷頭椽望連簷瓦口、菱花隔扇等部位,除簷頭油鉛油一道,洋綠一道外,其他均油飾硃紅油兩道。」額枋枋心畫雙行龍加珠寶,青綠相間;平板枋畫降魔雲加桅花;角樓頂部裝飾的金寶頂,是鎏了三道黃金的……

為了調整人們自下而上的視覺差,不同層面的屋脊上,自上而下安置了由大至小的吻獸,「頂層的大吻是五樣的,中層大吻、合角吻是六樣的,下層的大吻、合角吻是七樣的。」(五樣、六樣、七樣指吻獸在古建上的施作規格,數字越小,樣式越大)

角樓多層、多屋脊做法以及不對稱雙十字的平面,繁複的大木構架與鬥拱結構,加上雍容明麗的琉璃瓦屋頂和油飾彩畫,皆能看出工匠建造角樓時的巧妙構思,終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個美學高地。

神秘曲面

不管你從哪個方向望向多層屋簷的角樓,都會注意到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重要美學特色,那就是屋面滑向屋簷,向著天空稍稍翹起的優美曲線。

在世界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在材料上走著完全不同的道路。傳統西方建築的材料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東方建築則一直著迷於木材,這種材料也一直為中國傳統建築提供著獨特的建築藝術語言,屋頂曲線及屋簷起翹正是其中較為顯著的一種。

據考證,屋面的折曲最早是在戰國至西漢時期出現的。北魏正光二年(521年)扈豚造石佛像龕可以明顯看出屋角起翹和屋頂曲線。到隋唐時期,屋頂曲線日趨成熟,凹曲屋面也逐漸成為建築定式。隋代虞弘墓石槨已經是標準的歇山頂,敦煌壁畫中所繪的唐代屋頂充分展現了曲線之美。不過唐代屋架舉高較低,屋面曲線比較平緩。宋以後舉高增加,到明清時期,屋面曲線更陡,上部也高聳到了人不能站立的程度。

對於屋面曲線與屋簷起翹,或可將其歸因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建築屋頂曲線和起翹的飛簷產生一種升騰感,呈現出飛向天空的動勢,形成一種對天穹的嚮往。而故宮角樓守衛著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正是這種觀念的最好代表。

1935年,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在《中國建築史》中提及關於屋頂曲線起源的「天幕學說」。他認為人們遊牧生活時以帳幕為居室,後來設計建築時保留了遊牧居室「天幕」的曲線:「以強力伸張幕布之端,則幕布必成若干凹曲線,若斜其兩端向外面強張之,必成若干銳角,反轉於上,此即中國簷角向上之形也。」但這位日本學者的說法歷史證據並不可靠。

另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動靜交替」「虛實相濟」,而反曲向上的屋頂作為一種建築語言,正是這一美學法則的體現。因為中國傳統建築的極大部分,多數單層殿式建築的屋頂部分的立面比例都要超過屋身,甚至大於屋身與臺基之和,這在世界古建築體系中都是少有的。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直接地以直線的頂蓋壓住屋身,必然會導致壓抑的觀感,而屋頂反曲向上,使四角翹起,一種舒展與開闊的感覺就油然而生了。故宮角樓的三層組合屋頂,體量比屋身大出許多,你可以想像,如果故宮角樓屋頂曲面都變成直線,那將是多麼呆板與壓抑。

以上這些說法,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古代的工匠一定要做出屋頂曲線。《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曲線之制》一文說,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所體現的曲線形式,是建築的實際功用需要、結構工程需要和藝術處理手法的高度統一。「脫離開建築的實際功用和結構工程,任何象徵主義和唯美主義的觀點都是沒有根據的臆測。」文中還引用了林徽因先生對建築曲線的解釋:「歷來被視為極特異、極神秘之中國屋頂曲線,其實只是結構上直率自然的結果,並沒有什麼超出力學以外的矯揉造作之處,同時在實用及美觀上皆異常的成功。」

具體來說,中國傳統建築屋面曲線的形式,主要是由梁架結構上的「舉架之制」(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亦稱作「舉折」)造成的。舉架之制有兩個關鍵概念,一個是「步架」,一個是「舉高」。

從傳統建築的側剖面圖中我們能看到「檁」(也稱「桁」)這個建築構件,這是建築物中的水平結構件,平行於建築物的正面,垂直於梁。檁的作用是固定椽子(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承載屋頂重量並通過梁向下傳遞。檁的名稱隨其梁頭所在的柱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在簷柱之上的稱「簷檁」,在金柱之上的稱「金檁」,在中柱之上的稱「脊檁」,而相鄰兩個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就是「步架」,步架依對應檁木的位置不同也分為簷步(或廊步)、金步、脊步等。

而「舉高」,就是相鄰各檁中心線間的垂直距離。同一座建築如果步架相等,舉高也相等,那麼屋頂剖面的側立面投影就呈現一條直線。如果步架從簷步至脊步遞減,同時各步舉高不變,屋頂坡面的側立面投影就呈現曲度比較和緩的曲線。基本上,屋頂的曲面呈現取決於工匠如何選定一座建築的舉架之制,不同步架與舉高相組合,屋頂至屋簷就會呈現輕重緩急不一樣的騰躍之勢。

起翹如冠

屋頂的曲線到此還沒有完結。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除了簡陋民居,大部分建築在屋簷處椽木之外還會加一段「飛椽」,將屋簷向外挑出並略向上翹起,使屋簷形成稍向上翻的曲線。此外,廡殿頂和歇山頂屋簷的轉角處,簷口平視並不是一條水平直線,而是往角端微微翹起,稱為「起翹」;簷口俯視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往角端向外伸出,稱為「出翹」。屋簷這樣的曲翹設計,有利於室內採光,而上陡下緩的坡面,使得下大雨的時候,雨水會被拋出,飛到遠處。屋頂曲面這個功效,最早在《周禮》中就有清晰記載:「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雷遠。

雖然屋頂曲線與屋簷起翹是在中國傳統建造程式與建築功用中自然出現的,但其呈現出來的藝術美感超越了單純的建築結構,甚至在人們的心目中產生了「天人合一」的神秘幻想。所以,林徽因先生說,雖然「歷來被視為極特異、極神秘之中國屋頂曲線,並沒有什麼超出力學以外的矯揉造作之處」,但她同時也承認:「這屋頂坡的全部曲線,上部巍然高舉,簷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屋頂部,一躍而成為整個建築的美麗冠冕。」

故宮的角樓,既是這種屋頂曲面形制的綜合,又有著極為豐富的變化。它的屋頂組合令其在不同層面上形成了幾十個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屋面。它的屋面分3層,下層是重簷歇山的下層腰簷,隨著平面出角和入角的變化,將尾面分成大小20塊瓦面。中層屋簷是重簷歇山的上層,由不同坡度的28塊屋面組成。頂層是由2條正脊、8條垂脊、12塊屋面及寶頂底座所組成。這些屋面形成了一種屋頂曲線與屋簷起翹的交響。

《詩經》如此讚美周宣王的宮室:「如鳥斯革,如翬斯飛。」意為「屋簷像大鳥展雙翼,又像錦雞正飛騰。」而故宮角樓那極繁複,又極雅致的曲線,恐怕只有「鳳舞」可以形容了。

供圖: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平昌冬奧會閉幕 安踏讓世界見識中國美學風範
    今天,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中國代表團登場,簡約、內斂而有力量,安踏的白色羽絨服也再次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這套「國服」叫『白色火焰』,英文名是『White on White』,在其中,安踏又在表達了什麼樣的美學訴求?
  • 誠築鑑賞 II 如此簡潔,又是如此雅致!
    風細細 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 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 斜陽卻照闌幹雙燕欲歸時節 銀屏昨夜微寒——晏殊 《清平樂》客廳新中式客廳格調典雅質樸,色彩穩重成熟,布局陰陽協調,韻味濃烈悠長,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神
  • 美學×藝境|邀請您來品讀楚韻文化裡的空間故事
    荊楚大地,赤壁戰場湖北鹹寧印記著厚重的歷史東方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之時古楚與現代的距離被拉近亭臺樓閣、楚辭楚韻、鳳舞舟搖..項目從古韻美學中,提煉楚服、楚辭、漆器、荊條、鳳凰、舟船等古楚特色元素,取楚漆紅、玄墨黑、青銅鏽藍、足金色,將文化符號化形為燈具、家具、軟裝飾物、屏風等物品,無聲地回溯歷史時光,以情感連結空間與人文的關係,讓靈魂棲居於古典雅致的空間中。足金色的藝術裝置如靈動的流水,方圓之間,山水相逢,演繹著古典的韻味。
  • 千鳥格什麼的過時了,菱形美學符號才是經典的時尚
    在水面發生作用以前,是對線條的審美,而水面作用之後,便是對型面的審美,這種型面甚是還帶有空間的指向和層次——近的時候,它是玻璃的金字塔,只有遠的時候,它才是造型夢幻,享譽世界的羅浮宮。羅浮宮的設計會讓人想起兩個中國元素。
  • 大道造物·設計中國北京:呈現現代東方美學藝術盛宴
    第三屆「設計中國北京」將於9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此次展覽將以獨特的全球視角解構東方美學,演繹設計之美。大道造物作為此次展覽的受邀品牌,將攜一系列具有中國精湛手工藝和東方美學的新作品亮相展會。通過個性化現代設計,讓傳統美學工藝品,實現再造新生,變成獨創、新穎、精細與稀缺、限量的日用之物,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國設計的力量與創意。
  • 「中國太空瓶」亮相山水美術館
    「中國太空·琺瑯彩鳳舞龍騰天球瓶」,於2016年12月3日揭開神秘面紗,在北京山水美術館正式與公眾見面。
  • 什麼是創意生活美學?「出群」你的生活美學造物館
    作為中國四大時尚營銷策劃公司之一,最富盛名的是提出了「新社群電商時尚戰略,是對未來10年5G和物聯網,人工智慧科技賦能時尚,時尚跨界科技的新商業思維。從1998年品牌創立至今,善達時尚的美學腳印遍布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歐美,尤其是法國時尚和義大利手工品質。
  • 科學與美學的交響曲
    人民網-人民日報近日,欣聞中國系統科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烏傑教授撰寫的著作《系統美學》,除英文版外又有西班牙文出版,蒙文版亦即將付梓。研讀此書的感悟,如水中擊石,泛起層層漣漪……如果用建築來比喻人類創造的各個學科,科學應該是結構嚴謹、鋼筋水泥構築的摩天大樓。一代代科學家們用數據、勘察和實證作磚瓦,壘建起科學的底層邏輯,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 成都瑯珀-凱悅臻選酒店攜手愛馬仕「上下」詮釋「東方美學」
    上下」,定製舉辦了首場以「花香食飲」為主題的品牌私享預覽沙龍,本次沙龍邀請到茶文化著名藝術家孔淑貞老師現場分享演繹,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和時尚生活KOL的到場參與,共同詮釋「東方美學」下的高端定製化生活,探索中式古典的無限可能。
  • 古琴文化,古代文人情懷中「雅致」的體現和集中反映
    導語:中國傳統文人情懷之中有一個非常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詞語——雅致。作為上千年的文明古國,和長期以儒學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古代中國,孕育發展了很多思想和文化。其中的古代傳統文人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而雅致二字又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和風骨。
  • 這本美國人用英語寫的日本美學之書翻譯成中文後,竟然賣脫銷了
    ,我們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茶書》和《侘寂》兩部美學著作的譯者谷泉老師,以讀書分享會的形式品讀《侘寂》,拉近日常生活無處不在,卻漸行漸遠的「物與我們」和「我們與物」的距離。美學導師:谷泉,美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當代藝術,出版有專著《大地藝術》,翻譯著作《茶書》、《侘寂》。1.
  • 帶你一品小鎮的建築美學
    」平常我們注意到,簷柱頂上的鬥拱,其直接作用是使層簷輕盈地向外伸展、飄出,使簷角靈動地翹起、飛揚,凸顯了中國古典建築屋頂邊緣柔美而不失剛勁的亮麗曲線。習慣上,我們稱這樣的簷角關係為「勾心鬥角」。這裡的建築無不體現了傳統古建深厚的文化內涵
  • 《魅力中國城》帶你一品晉城的建築美學
    層層疊疊、造型各異的「鬥拱」不僅極具裝飾性,更為中國木建築增添一種神秘色彩。》第二季第九期節目中,作為「古建之城」的晉城,也將其頂級國寶——崇明寺「搬」上了舞臺,為我們展示藏於梁上的鈎心鬥角。它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原因可不是吃了防腐劑,秘訣都在這梁上。
  • LLADRO雅致2015情人節獻禮
    在雅致瓷器的演繹下,丘比特和普賽克化身為兩個可愛的天使,在經歷了神諭的阻攔和重重困難,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作品中,愛神丘比特手持特有的弓箭,而靈神普賽克頭戴春日野生鮮花花環。  該作品尺寸可觀,造型可人,活靈活現。兩個小孩的身體構造極為細緻逼真,姿態溫和柔美,神態既充滿愛意又天真無邪。該作品使用了白色霧面材質,以色彩柔和、明暗協調的琺瑯裝飾。
  • 微晶石裝飾板的臻美精工,一副天然的生活美學!健康與美學相融!
    整體鋪貼效果延伸城市的基本色調,不需要繁複的圖案,也能打破空間的單調性整體簡潔,線條流暢,營造出柔光輕奢格調,簡約、清淡、素雅,精緻的軟裝細節,恰到好處地加以修飾,呈現出別致的簡歐風。家樂仕柏登微晶石裝飾板在建築、藝術和設計上面的應用,是一副天然的生活美學,點點肌理具有流動的生命力,給空間帶來無盡想像的自然美感,演繹都市最真的美學,以色彩撫慰心靈,以光線營造氛圍,以融入生活打動人心,同時又帶給人綠色節能和健康宜居的生活環境,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收穫愛與快樂。
  • 現代家具 極簡成就雅致
    極簡的設計往往與絢爛的色彩進行合理的搭配,使現代家具更清新雅致。無論如何劃分,現代家具都有一根主軸,就是從材質、色彩、造型上都追求雅致的簡約美。文/圖:記者 梁紅舉流行趨勢 極簡橫行功能當道現代風格的家具無論是什麼材質,首先普遍遵循的就是造型的簡約美,這是現代風格有別於古典風格最主要的地方。這種簡約的造型,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精神上的愉悅感和舒適感。
  • 大道造物:讓工藝美術作品更加貼近中式美學生活
    工藝美術不僅是一種精彩絕倫的技藝,更應該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多樣化的美學之窗。所以大道造物堅持不斷地總結美和發現美,總結美就是從諸如中華傳統文化,故宮文化中汲取美學養分,並向當代藝術和國際一流頂尖的設計師學習,總結挖掘其中的生活美學價值。而發現美就是在不斷探索中將藝術性與實用性相融合,不斷創造生活實用性美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