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軍將發射同步空間態勢感知衛星監視他國衛星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氣象衛星靜止軌道遊弋

天基多維聯合作戰系統

飛彈預警衛星組網運行

  據外媒披露,美國空軍新近宣布,將於今年適當時機發射同步空間態勢感知衛星,以進一步推進其「控制空間」計劃的實施。據悉,該衛星系統將配備新型光電傳感器,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附近,能夠利用其獨特的位置優勢來追蹤在軌太空飛行器,這種「能監視衛星的衛星」投入實際應用,標誌著美國「控制空間」戰略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太空「星」光閃爍

  1903年,俄國科學家齊奧科夫斯基發表了《利用噴氣裝置探索宇宙空間》一文,提出火箭在自由空間運動的基本原理,推導出火箭運動的數學公式,奠定了宇宙空間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

  1957年10月4日,伴隨著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伴侶一號」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的大幕。

  與地面、水面、空中相比,太空有著其它領域所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它使人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登高望遠。一般距地面100千米以上、太空飛行器能穩定運行的最低高度以上空域統稱為太空,由於擁有登高望遠的位置優勢,因而使得人類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技術覆蓋範圍。通常,一顆靜止軌道衛星可覆蓋全球約1/3的表面,而利用衛星繪製高精度的全球數字地圖,也只需要數十天時間,真可謂質量優、效率高。

  活動自由。衛星的運行不受領土、領海、領空的限制,可以合法、不受限制地通過其它國家的上方,而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在衛星覆蓋範圍之內。所以,一直以來各國對高懸於頭頂上的衛星,特別是面對有著特殊用途的各類衛星,只能「望星興嘆」。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共發射6000多個太空飛行器,其中90%為人造地球衛星,隨著各種衛星性能的不斷提高,它們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深刻改變人類生活

  半個多世紀以來,正是因為有了衛星技術的空前進步和廣泛應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才開始產生了質的飛躍和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各軍事強國均不失時機地競相制定和推出適應各自發展利益的衛星發展計劃和「控制空間」戰略。

  衛星系統按用途大體可分為三類:衛星信息獲取、衛星信息傳輸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當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爆發時,最先向人類發出預警的是衛星信息獲取系統。它在所有衛星中應用最為廣泛,主要包括觀測、預警、氣象、繪圖等,特別是10-15天的中長期天氣預報,便是數十顆運行在各種軌道的衛星通力監測的結果。

  如今的地球,正在變為智能高效的「數字地球村」。然而,雖然全球固定和移動通信日益普及,卻僅覆蓋了地球不到5%的表面,可在更為廣闊的海洋、人口稀少的高原沙漠等地,特別是在重大自然災害區域的應急通信,衛星幾乎是唯一的通信手段,全球有90%洲際通信業務和100%的洲際電視傳播以及眾多區域通信,都要靠衛星信息傳輸系統挑大梁。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是人們對衛星導航系統應用中最為形象的說法。由於其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等特點,通過與數字地圖、無線通信等技術結合,已經融入了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各個應用領域。目前,已投入使用或在建的4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NA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和我國的北鬥系統。

  信息化戰爭制高點

  1991年海灣戰爭中,衛星系統大顯身手,表現出巨大的軍事應用潛力。隨著其性能的不斷完善,通過制天權獲取制信息權,衛星信息系統已成為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一環。

  信息化戰爭複雜多變,要求各軍兵種實行聯合作戰,這就要求將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與情報、監視、偵察相結合構成一體化C4ISR系統,而衛星信息系統是這一系統中重要支撐系統和賴以運行的重要基礎。

  外軍認為,未來戰爭是以天基為中心的陸、海、空、天、電、網一體聯合作戰,這種戰爭自始至終都必須依靠先進衛星支援系統作強力支撐。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每當美軍發起新一輪攻擊時,都要向作戰地區上空調集20-30顆軍事衛星。據外軍統計,目前美俄等軍事強國,80%的戰術通信、100%的戰略通信、100%的導航預警氣象服務均由衛星系統來提供。可以說衛星信息系統既是C4ISR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一體化作戰的關鍵系統,尤其它們在美軍實施全球指揮控制、提高聯合作戰能力、奪取信息化戰爭優勢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衛星作戰系統的運用,現代戰爭突破了以往戰場的時空禁區,把戰場推向了全時空和超立體化,同時極大地提高了武器裝備效能,可實時了解戰況,把陸、海、空、天、電、網連結成多維戰場,把精確制導武器系統、實時信息支援系統、電子戰系統和指揮自動化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新一代聯合作戰體系,為創造全面感知戰場空間的信息環境打下了重要基礎。

  組網運行方興未艾

  單個衛星無疑存在軌道相對固定、重訪周期長等缺點,且隨著小衛星技術、通信技術、測控技術迅猛發展,衛星組網運行已越來越受到各軍事強國重視,因而從根本上改變衛星運行模式,將大大提高衛星的時間和空間效率。

  組網運行是多顆功能基本相同的衛星運行在不同軌道平面上,單獨或相互協同來完成某一特定任務。首先,組網運行使得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處於覆蓋之中。其次,由於組網運行衛星控制和組合能力較強,因此可以通過調整系統布局結構,來完成不同任務的特定需求。第三,組網運行衛星發生故障或受到攻擊,可重新排列來及時彌補空缺,以全面增強系統的抗毀性。

  偵察衛星組網,不僅可以提高對目標的解析度,縮短重訪周期,對特定地區實施不間斷的高精度偵察,而且可以完成單顆大衛星無法完成的任務,例如對於捕獲移動目標、識別偽裝目標等。

  通信衛星組網,與現有地面通信、同步衛星通信系統結合使用,可形成一個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從而滿足全球通信的需要。如美國「銥星」系統軍民兩用,是由77顆中低軌道衛星組成,可實現地球上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軍民用通信服務。

  由低軌和同步軌道衛星還可組成覆蓋全球的預警衛星網,用以發現和跟蹤在助推段、中段飛行的彈道飛彈和彈頭,並通過星間鏈路以接力方式傳遞目標信息,使預警信息能夠貫穿整個攔截過程,乃至可實現全球覆蓋式預警。(劉克峰 周新紅)

相關焦點

  • 美空軍更新升級太空態勢感知系統
    據航天新聞網報導,美空軍航天司令部正在對其太空物體追蹤和編目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
  • 東亞上空日本衛星搭美軍設備,東風發射將遭24小時不間斷監視!
    12月18日,日本國家空間政策辦公室和美國太空軍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決定在日本準天頂導航衛星上搭載兩臺美國航天與飛彈系統中心研製的有效載荷,分別於2023年和2024年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美國太空軍首腦將這份備忘錄稱為「歷史性」的。
  • 俄媒:美國間諜衛星在近地軌道非常活躍
    參考消息網4月10日報導 據俄羅斯衛星網6日報導稱,美國智庫「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近日發布的關於世界反太空防禦系統報告指出,美國「同步空間態勢感知項目」(GSSAP)軍事間諜衛星多次秘密靠近俄羅斯和中國的軍用、民用太空飛行器,並對其進行偵察。
  • 美國空軍的立方體衛星到達空間站
    美國空軍空間與飛彈系統中心與其任務夥伴成功地將航空航天「俠盜」阿爾法/貝塔立方體衛星與空間試驗計劃4號衛星(STPSat-4)送至國際空間站。
  • 日本成功發射韓國衛星 可用來監視朝鮮半島(圖)
    (CFP供圖)  當地時間2012年5月1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三菱重工業公司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用H2A火箭發射了三顆衛星,其中一顆就是韓國的「阿里郎3」號衛星。 (CFP供圖)  韓國地球觀測衛星「阿里郎3」號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今後,「阿里郎3」號每天兩次穿越朝鮮半島,拍攝地球影像。
  • 美加速天基預警系統建設,部署下一代極地軌道過頂紅外天基預警衛星
    美地基中段飛彈防禦系統作戰流程示意圖 「下一代天頂持續紅外項目」(OPIR)是美國下一代飛彈預警衛星,主要用於監視和發現敵方的戰略彈道飛彈,並在飛彈發射時發出警報,未來將逐步取代現役的SBIRS衛星系統。下一代OPIR星座將包括五顆衛星,其中三顆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兩顆將在極軌道上。
  • 日本衛星將搭載美軍設備,東風發射被24小時監控?中:又如何?
    日本將要升空的衛星上將搭載來自美國的設備,一旦那些衛星全部發射成功。屆時,中國東風飛彈的發射活動將完全暴露在那兩個國家的眼中。 12月24日,環球時報報導稱,在12月18日,日本國家空間政策辦公室和美國太空軍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決定在日本準天頂導航衛星上搭載兩臺美國航天與飛彈系統中心研製的有效載荷,分別於2023年和2024年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印度發射電子偵察衛星,專門針對邊境雷達站
    電子偵察衛星已經成為各軍事大國或強國獲取他國電子情報最有效手段。如果說成像偵察衛星是太空中的「千裡眼」,那麼電子偵察衛星就是活動在太空的「順風耳」。目前,印度也開始部署自己的電子偵察衛星,但相關衛星或其計劃運行的細節很少公開,非常神秘。去年4月1日,印度空間研究局(ISRO)成功發射首顆電子偵察衛星「電磁智能衛星」(EMISAT)。
  • 立方體衛星示意圖
    從國家安全視角來看,這種情況的出現顯著降低了太空技術門檻,使得越來越多並不擁有先進技術能力的國家更容易設計,製造和發射衛星,而且發展立方體衛星成本低、失敗的風險與代價也相對小,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今後將有更多國家通過發展立方體衛星獲得太空能力,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美國軍方認為,立方體衛星的出現和大規模應用,無疑將使太空安全威脅更加多樣化、複雜化。
  • 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
    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時間:2016-04-24 22:00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 ◆今年第四季度計劃發射的微小衛星2U立方星。
  • 美打造「軌道戰」部隊搶佔太空戰略制高點
    根據美太空軍今年7月公布的調整計劃,太空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為太空作戰部長辦公室,其下轄的作戰組織可分為三類:司令部(Field Commands)、三角洲部隊(Deltas)和中隊(Squadrons)。  此次,美媒對外公布的負責軌道戰的「太空三角洲9隊」就是美太空軍編制調整新成立的部隊之一。該部隊是在空軍第750作戰大隊基礎上改組而成,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施裡弗空軍基地。
  • 印將發射高軌遙感衛星,為研製預警衛星探路?
    準備裝入衛星整流罩的GISAT-1衛星。不斷被推遲發射的GISAT-111月7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成功發射一顆名為RISAT-2BR2的雷達遙感衛星。這是印度今年首次進行航天發射,如果不是「技術原因」,印度今年首次發射的是GISAT-1衛星,而不是RISAT-2BR2。
  • 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空間解析度世界最高
    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將國家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專項(高分專項)稱為創新工程、「天眼」工程和應用工程。通過系列高解析度衛星的發射,到2020年形成我國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能力。高分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實施。高分四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 聯合發射聯盟將發射WorldView-4衛星
    對地觀測衛星WorldView-4是隸屬於DigitalGlobe公司並由其控制運行的多光譜、高解析度的商業成像衛星,能夠讓顧客更細緻的觀察到地球的變化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聯合發射聯盟(ULA)公司的Atlas V火箭原計劃將在美東時間9月18日搭載對地觀測衛星WorldView-4於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 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
    原標題: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此次發射標誌著我國航天發射「十二五」任務圓滿收官  本報西昌12月29日電 記者鄒維榮、特約記者宗兆盾報導:12月29日0時0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
  • 天基海洋目標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
    海洋目標信息感知與融合複雜性分析 海洋目標信息感知與融合基於空、天、岸、海以及鄰近空間等平臺,綜合運用光、電、磁、聲等傳感器,獲取海洋目標多維度信息,利用信息處理技術進行融合,形成準確的海上態勢。
  • 「胖5」發射同步衛星成功的巨大意義
    12月27日,承載著中國人期望的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將國產最重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實踐20送入預定軌道,肩負未來載人空間站設備發射的胖5發射成功,既是我航天工程的高光時刻,同時星辰大海的徵程由此開啟,步伐將因此顯得更加穩健有力。
  • 美「獵鷹9」火箭將同時發射以色列月球車、印尼衛星和美空軍探測器
    (觀察者網訊) 美國「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於2月21日同時發射3顆太空飛行器:印尼通信衛星、以色列月球車和美國空軍探測器。 據俄羅斯衛星網2月21日消息,計劃於北京時間2月22日9時45分從卡納維拉爾角(佛羅裡達州)發射場進行火箭發射。火箭的主要任務是發射印尼通信衛星Nusantara Satu。
  • 日本正式成立"宇宙作戰隊" 計劃6年內發射監視衛星
    宇宙作戰隊隊旗 圖源:河野太郎推特  在隊旗授予儀式上,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訓示稱,「為了儘快適應新的安全保障環境,必須儘早構建太空情況監視等的體制」。宇宙作戰隊隊長、二等空佐(相當於空軍中校)阿式俊英表示:「首先重要的是人才培養,希望與美軍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合作。」  日本「宇宙作戰隊」的主要任務是監視隕石、人造衛星和太空垃圾等。目前部隊規模為20人,未來可能進一步擴大,第一步擴大規模至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