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地面「太空艙」,可自動變身的「擎天柱」,核酸檢測巴士……它們共同的名字是「火眼」實驗室。11月12日,在高交會的「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論壇上,華大基因首席市場官趙立見介紹了為應對新冠疫情,華大先後為不同場景研發的核酸檢測實驗室。
新冠來襲,為應對突發發生的大規模核酸檢測需求,今年大年初一,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帶隊「逆行」武漢,用10天時間在當地搭建了「火眼」實驗室,日檢測通量可達十萬。
解決了檢測通量問題,接下來要應對的不同場景需求。病毒全球蔓延,需要研發一個易於運輸、搭建簡便的生物實驗室。受到趙州橋拱形形狀的啟發,華大研發了「氣膜版」火眼,在充氣艙內搭載一系列核酸病毒檢測設備。這些「城市應急包」迅速在各個國家及國內多個城市的體育館落地,成為臨時實驗室,每個日檢測通量可達萬人份。
△車載式「火眼」
為做到隨時隨地的機動檢測,今年10月,華大又發布三款車載式「火眼」,分別被命名為華景、華翔和華瑞。其中,華景採用單體貨櫃設計,僅需30分鐘準備時間,即可投入使用;華翔和華瑞則可以自行擴增,仿佛擎天柱變身,日檢測通量分別為4000人份和6000人份。
△氣膜版「火眼」
此外,華大智造打造的核酸檢測「巴士」也於近期在成都和武漢落地。
截至目前,不同形態的58個「火眼」實驗室已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最大日檢測通量超20萬人份,「huoyan」在海外已成為漢譯的英文詞。
「這種大規模增長讓我們看到了信心。不止是新冠肺炎,我們應將這種大規模的檢測方式應用在包括腫瘤和出生缺陷在內的其他疾病上,讓生命科學進一步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趙立見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