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1月初,一篇名為《臨近稻穀收割期,江西九江出現「鎘大米」》的公開舉報信讓九江鎘大米汙染一事進入公眾視線。舉報信稱,環保志願者在九江市九江縣港口街取樣送檢後發現,村民所產稻穀及其耕地中重金屬鎘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標。10日傍晚,九江市柴桑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就此事發布回應,表示已經組織調查組趕赴現場調查,將集中收存疑似汙染大米,待檢驗結果確認後,對確屬汙染的大米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志願者發現「鎘大米」
11月6日,有志願者通過自媒體發布了一篇關於九江大米遭鎘汙染的公開舉報信。信中稱,2017年10月中旬,臨近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港口街鎮晚稻收割期,志願者在港口街鎮兩個村村民的家中、農田取了土壤以及稻穀樣品,送檢第三方檢測機構。
檢測結果顯示,兩個村兩戶村民的稻穀重金屬鎘存在不同程度超標。此外,村民正在種植的農田土壤內重金屬鎘也超標,村裡廢棄農田的土壤重金屬鎘、砷更是嚴重超標,「同時農田灌溉水源以及候鳥棲息地東湖底泥鎘、砷超標。」
文中詳細介紹了幾處樣本的送檢結果,其中葉家壟村葉姓村民農田中,土壤(約25釐米深)重金屬鎘含量為1.98mg/kg,超出《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3級標準1.98倍,遠遠超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從葉姓村民家農田中已經收割存儲的稻穀中測出,其重金屬鎘含量為0.312mg/kg,超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汙染物限量》(GB 2762-2012 )1.56倍,為「鎘大米」;另一家作為樣本的丁家山村李姓村民農田中,尚未收割的晚稻重金屬鎘含量更是高達1.62mg/kg,超出標準8.1倍。
此外,志願者檢測發現,在當地廢棄農田土壤中,不僅重金屬鎘超出標準14.2倍,砷含量也達到土壤臨界值的7.13倍。
汙染源直指當地銅硫礦
舉報信中提到,當村民們知道自己所種植的稻穀重金屬鎘超標後,主動要求提示鎘米有毒不上桌、阻止鎘大米上餐桌。也就是說,村民並不知道自己的土地已經遭重金屬汙染。在得知土壤被汙染後,他們將造成農田重金屬汙染甚至不能耕種的矛頭指向了長期排放紅色汙水的九江礦冶有限公司丁家山金銅硫礦。
據了解,該銅硫礦最早源於1988年6月,由贛西北大隊與九江縣洗心橋鄉(現為港口街鎮)聯合組建,時稱洗心橋金礦,後經改制、易主,延續至今。2013年,當地上馬了《九江礦冶有限公司丁家山金銅硫礦年開採10萬噸項目》,該項目環評公示表明井下廢水和選礦廢水中的汙染物主要有pH、CODcr、SS、Cu、Pb、Zn、As、Cr6+和Cd等。
環保志願者在當地調查發現,丁家山金銅硫礦的生產廢水,由礦區流經村子,最後流入東湖。當地村民農田土壤中鎘、砷超標以及稻穀鎘超標,與該項目環評中的特徵性汙染物指標吻合。
礦冶公司已被停產整頓
10日下午6點半,九江市柴桑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江西九江出現汙染大米」有關情況的回覆》。
文章稱,針對近日網友反映的「江西九江出現汙染大米」問題,柴桑區委、區政府已經組織調查組赴現場調查,並採取相應措施。港口街鎮、村將成立工作組進村入戶集中收存疑似汙染大米,待檢驗結果確認後,對確屬汙染大米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市區農業、環保、糧食等有關部門已組織技術人員對周邊土壤、水體、稻穀等取樣送檢,檢驗結果將第一時間公布。
對於疑似汙染源的丁家山金銅硫礦區,通報介紹,原丁家山金銅硫礦區現屬九江礦冶有限公司,2008年改制重組,期間一直處於停產狀態,2014年經江西省環保廳批准開採。「由於早期粗放式開採,丁家山金銅硫礦區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汙染,1989年、2008年,經市、縣人大及市國資委協調與周邊農戶達成協議,由該礦山對區域內受汙染的土地按每年600元/畝的標準給予補償並延續至今。」
根據通報內容,今年8月30日,當地已經責令九江礦冶公司停產整頓,並聘請第三方有資質單位開展汙染調查,編制汙染治理方案。
文/本報記者 孔令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