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恐龍牙化石,長五公分,寬兩公分半,高兩公分,重五十克左右,兩排並列前端有四個齒尖,特別鋒利,翻過來從背面看,它是一個顆牙的整體。
這顆化石牙外表有些黃褐斑,但整個牙早已玉石化,看起來特別晶瑩剔透。這些黃褐斑可以輕而易舉的去掉,但不敢動手怕失去它的研究價值。

據專家鑑定與推斷, 這是生活在東亞地帶最有爭議的恐龍之一,劍龍的牙齒。距今為止也是首例出現在我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劍龍生活在三疊紀與白堊紀中間的侏羅紀晚期,距今已有一億多年。它的生活習性食草為生,分布在平原地帶,它身長七米左右,高兩米至三米,它的體重兩頓至四噸,四肢行走,前腿短小五個腳趾,後腿比較高大,是三個腳趾,行走的樣子猶如大象供著腰,好像一坐供起的小山。
最有爭議的是劍龍它具有兩個腦袋,前腦有40公分長,像一個狗腦袋大小,尖嘴前端沒有切牙,就腮幫子裡面長有雙排小牙,就好像雞一樣所有的食草要靠胃來消化。
它的後腦中樞神經是在臀部裡,主要是預防後面的大型食肉恐龍的偷襲,它的主要攻擊武器就是尾巴上那四個長長上的尖刺。
還有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它背上長有十七塊三角型的骨板,有時豎立有時平橫,具體有什麼作用?至今說法不一,有說是散熱板,有說是防禦性……
那這個恐龍牙,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恐龍死後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與牙齒沉入泥沙中迅速與氧氣的隔絕,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形成了化石,保留至今。
不但恐龍骨骼能形成化石,而且還有它的軟組織、還有恐龍蛋、腳印在一定的地理條件下,一樣能形成化石,所以說恐龍化石,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收藏界,它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