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專家陳昌亞:登陸火星最難的是返回地球

2020-11-22 東方網

圖片說明:陳昌亞博士正在介紹宇航知識

  東方網記者蔣澤3月4日報導:人類歷史上首次全過程模擬從地球往返火星的試驗「火星—500」,正在位於俄羅斯的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的密閉試驗艙中進行。中俄聯合火星探測型號副總設計師、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昌亞博士,在第117期新民科學咖啡館上表示,人類登陸火星還需要克服很多技術難關,從火星返回地球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陳昌亞用月球和火星作比較,他說:「當年美國人登陸月球時,陸地發射的物體總質量達到118噸,到月球軌道時還有47噸。」陳昌亞表示,月球的重力加速度是1.6g,太空人從月球返回地球,必須提供很大的推力,才能脫離月球引力。
  
  陳昌亞介紹,火星的直徑是地球的二分之一,重力加速度是3.8g,是月球的兩倍多,由於路途遙遠,太空人前往火星,帶的東西會更多。更大質量的宇宙飛船,要從引力更大的火星上起飛,並不容易。
  
  陳昌亞給出了幾種解決問題的設想,他說:「一是進行多次發射,首先進入火星引力的軌道,然後再進行一次發射;第二種辦法就是建立一個留軌空間站,但這兩種辦法都需要非常成熟的技術。」

相關焦點

  • 專家: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發射推遲與性能無關
    今天下午,由上海院士中心、上海市宇航學會、盧灣區教育局共同主辦的第24期院士專家講壇,邀請了剛從莫斯科歸來的「螢火一號」副總設計師陳昌亞研究員,為市民解讀火星探測的奧秘。    在太陽系中,火星是除了金星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類似於地球的四季交替,在火星的一天幾乎與地球上的一樣長,諸多相似點吸引人類不斷發射探測器去了解火星。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火星和地球之間每兩年有一個發射窗口,去往火星單程需要300天左右,運送航天員去可能沒問題,但移民至少是一個小組,還要帶大量生活設施,即便使用核動力或將來更先進的動力,這個時間也會很長,所以,缺乏運輸移民小組和生活設施的支撐能力。」陳昌亞說。而且,送幾個太空人和大規模運送人群也是不同的概念,即使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但那並不意味著具備了火星移民條件。
  • 假如人類登陸火星,不穿太空衣,後果會怎樣?
    火星有一個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氣層火星兩極存在大量的水冰火星直徑只有地球一半,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的1/3,適合作為未來深空探測基地於地球文明的備份選擇。,這是除了地球和月球以外,最被照顧的的行星!正在工作的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載人火星登陸?如果不穿太空衣在火星上會怎樣?
  • 假如人類登陸火星,不穿太空衣,後果會怎樣?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時才5500萬千米 火星有一個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氣層 火星兩極存在大量的水冰 火星直徑只有地球一半,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的1/3,適合作為未來深空探測基地於地球文明的備份選擇。
  • 火星載人登陸的最大困境:為何人類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
    其實按照現有的技術來說,我們前往火星雖然花費巨大,但是在技術上是沒有難度的。可是現在的困難不是去火星,而是返回地球。載人登陸火星後,就再也不能回來了,你還願意去火星嗎?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很多,更大推力的火箭,更精密可靠的控制系統,這些我們必須承認。
  • 如果登陸火星後脫去太空衣,太空人將面臨什麼災難?
    定居火星是一件有趣而又美妙的事情?事實上,登陸火星前需穿戴好宇航設備,登陸後仍需承受巨大考驗。在火星上生活時,倘若不慎失去太空衣的保護,登陸者便可能命喪火星。換句話來說,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太陽間的距離略遠於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據天文學家觀察,火星與地球僅間隔約5500公裡,從地球前往火星大概只需花3個月時間。
  • 中國計劃2021年登陸火星 專家:未來人類或移居火星
    央廣網北京3月5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昨天,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中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2021年登陸火星。消息一出,立刻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那麼,我們上火星的目的是什麼?登上火星與登月又有哪些不同?
  • 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有50年歷史了,登陸地球鄰居火星為什麼這麼難?
    人類自從1969年實現踏上月球這一偉大壯舉之後,雖然50多年來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測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是卻仍然沒有在第二個地外星體上開展載人登陸探測。拿火星來說,作為地球的近鄰,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近現代以來,以前蘇聯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先後向火星發射了眾多探測器,為我們了解火星的基礎狀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何登陸火星這和難呢?
  • 人類為什麼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人類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而且可以從月球返回,那麼人類登陸火星是否也可以安全返回地球呢?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載人登陸火星,只能是一個單程車票,太空人將會留在火星上而無法返回地球。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 設計師揭秘中國火星計劃 「螢火一號」10月升空
    「火星每兩年才靠近地球,今年發射正好是一個機會」。陳昌亞說,根據中俄合作協議,「螢火一號」探測器將與俄羅斯「福布斯-格朗特」著陸探測器共同搭乘俄方運載火箭升空。此後,「螢火一號」與「福布斯」將分道揚鑣,「福布斯」轉途探測火衛1,並登陸採集火衛1的土壤返回地球,而「螢火一號」則進入繞火星的橢圓形軌道,在火星大橢圓軌道上,展開太陽帆板,正式開始履行它的火星探測使命。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
    所以必須撤回地球。不幸的是馬克被一個天線射穿太空衣,並失去意識,還弄壞了生命探測儀,其他人都以為他犧牲了,就撤離基地返回了。過了不曉得多久,馬克在氧濃度過高的報警聲中醒來,等他回到基地,發現飛船開走了,整個火星只剩下他一個人。幸好基地的各項功能都正常,所以馬克暫時死不了。
  • 火星疑似發現「廢墟」?未來太空人登陸火星,如果無法返回怎麼辦
    如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將會在火星上面採集火星樣本,隨後NASA將聯合ESA展開取樣返回地球的項目。這一個技術,或許會驗證往返地球與火星的技術。這對於載人登陸火星來說,是比較關鍵的,因為和無人探測器相比,載人登陸火星需要考慮到如何將太空人安全帶回地球。
  • 成功登陸火星的太空人,為什麼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
    進入太空時代以來,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實在是不容小覷,我們從越來越多的方面了解到宇宙的廣闊與複雜,也試圖找到下一個宜居家園,與地球有眾多相似點的火星就是目前人類最重要的目標星球之一
  • 火星志願者是那麼好當的?長期穿著太空衣生活就讓你受不了
    引言:定居火星是一件有趣而又美妙的事情?事實上,登陸火星前需穿戴好宇航設備,登陸後仍需承受巨大考驗。在火星上生活時,倘若不慎失去太空衣的保護,登陸者便可能命喪火星。
  • 火星登陸計劃真的可行嗎?短時間內人類登上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自從人類登月成功以來,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而火星作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已經被列入探索計劃。事實上,全世界已經發射了幾十個火星探測器,甚至有非盈利機構宣布將載人登陸火星!而這1058人經過多次淘汰後,將最終篩選出24名「地球勇士」,並於2024年分成6個批次前往火星。值得注意的事,以人類現有的科學技術,並不能保證這些「地球勇士」能夠安全登陸火星。而且,這些人將不得不留在火星上,因為現有的科技無法實現人類的回收以及太空梭的返航!
  • 登陸火星:火星載人登陸困難重重!科學家認為火星是人類的希望!
    神秘未知的火星星球我們人類早期於1969年就實現了登陸月球,時隔已過去51年了,載人登陸「火星」至今還是紙上談兵,並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擁有這項科學技術。這項「航天科技」問題逐漸向我們人類的科學家們招手,為什麼登陸「火星」這麼難?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首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維京一號」發回的照片(1976年)  火星一直用她的紅色警告我們:這裡不適合你們人類,甭想移民!  但目前人類技術發展前景來看,人類如果非要被迫離開地球,火星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當然這個過程比去月球難太多。
  • 中國2021年或登陸火星,目的竟然是移民
    昨天,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我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於2021年登陸火星
  • 從地球登陸火星,到底有多難?為什麼美國至今無法載人登陸火星?
    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載人飛船成功登陸月球已經過去了51年,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卻還只停留在發射探測器探測的地步,載人登錄火星的計劃似乎只是紙上談兵。縱觀歷史自1960年蘇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已經過去了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