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金水河客戶端記者 高長嶺
12月12日,在省地質博物館,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派出專家對鄭州市民間收藏古生物化石進行現場鑑定,當天鑑定出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27件,大多為恐龍蛋化石。
九成為恐龍蛋化石
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介紹,今年9月20日開始,我省組成三個鑑定組,開始對全省古生物化石進行鑑定。鑑定組對洛陽和南陽地區的古生物化石進行了鑑定。洛陽市收到137人285件個人申請,居全省首位。據專家大致估算,我省個人申請鑑定的古生物化石中,九成為恐龍蛋化石。
當天上午9時,鄭州市民胡先生就來到省地質博物館,經過專家仔細觀察,他收藏的多件古生物化石中,有一份被鑑定為植物化石,疑似恐龍糞便的化石被專家認定為普通石頭。而範先生收藏的8枚連體恐龍蛋化石,蛋殼保存基本完整,被鑑定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化石。專家說,如果是整窩的,就可以評為一級重點保護化石。
經過鑑定,鄭州地區申請鑑定的19人帶來的化石中,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化石3件,國家三級重點保護化石24件,一般化石12件,發現假化石8件。
眾多假蛋現出原形
鄭州一位市民收藏的28枚連體恐龍蛋化石,一打開包裝就吸引了圍觀者的眼球。但經過專家的火眼金睛查看,確定其中只有三四枚是真的恐龍蛋化石,其他均為制假者故意粘上去的假化石。
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利博士說,根據我省前期鑑定情況看,人工粘連恐龍蛋較多,有三個連在一起的,也有四五個連在一起的。它們本來是單體蛋,被人為粘連起來。人工粘連的多枚蛋並沒有單枚完整的珍貴。其中多個單體恐龍蛋化石是真的,如果沒人工粘連,應該屬於一般保護化石,但被破壞了原狀後,連一般保護化石都評不上,只能用於個人把玩。
當天在鑑定現場,一窩發暗青色的6枚恐龍蛋化石,形態逼真,但最後被專家認定為用水泥鑄造的。一位修復專家介紹,制假者會用真的恐龍蛋化石做成模具,然後再用模具造出恐龍蛋化石,外殼紋路細緻逼真,但很容易被專家識破。
徐莉博士介紹,任何恐龍蛋化石遇水後,表面就會發粘,並有腐臭味,讀者可以將藏品表面用水打溼,感受其表面,形狀過於完美和表面過於光滑的,其人造的可能性就較大。大多數仿製品是將真的恐龍蛋皮粘貼在普通石頭上仿造而成,蛋殼排列次序混亂。
古生物化石咋保管
當天,有群眾收藏的化石被鑑定為真品,但化石的部分蛋殼由於保存不當,風化嚴重,出現脫落,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修復專家邱英平當即進行了修復。
在我省鑑定古生物化石過程中,專家發現不少化石被人為破壞,或者因保管不善而損壞,非常遺憾。
徐莉說,一位收藏愛好者將一組菊石群化石周邊的巖石全部剔除,每個菊石個體表面十分油亮,遠遠看去如一簇盛開的花,但卻喪失了古生物化石本身的保存價值。因此,建議市民在保管古生物化石時不要隨意進行拋光打磨。
另有一名擁有16連蛋的收藏者,將化石放在花盆旁,由於化石底座浸水,脫落一大塊,十分可惜。
專家提醒,一般家庭保存恐龍蛋化石,通風自然狀態保存即可,不能暴曬和雨淋,空氣溼度不能太大,也不要用手經常觸摸。如果表面蛋皮剝落可原物保存,並進行修復,不可用其他物質如水泥等修復。用玻璃罩防塵的話,一定要留有通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