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建立雲生態,華為要做一家偉大的公司

2020-11-29 搜狐網

原標題:華為建立雲生態,華為要做一家偉大的公司

從8月31日到9月2日,華為招集了全球2萬多名科技行業的精英,在上海世博中心開了一個華為有史以來的大Party——HUAWEICONNECT 2016,也許也是近年來全球企業最大的「科技趴」。

會議佔用了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覽館和奔馳文化中心三個最大的場館,800餘場主題演講,不要說媒體,就是華為自己的人也無法從整體上了解華為這次大趴的全貌。

於是刀客只能堅守在大佬最多的奔馳文化中心聆聽全球科技大佬們的布道,偶爾去世博中心看看那裡如潮的人流。

刀客沒有見過什麼大世面,在媒體工作的時候有幸參加過IBM技術峰會、英特爾IDF大會、微軟Build大會和SAP創新峰會等能影響全球科技和經濟發展的企業的重要年度技術峰會,感受最深的是,在這些會上,中國企業的CEO基本上是站臺打醬油的。而中國企業的技術會議,跨國公司來的人多數是部門經理級別的,差別是明顯的。

而在這次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英特爾的CEO、SAP的CIO、infosys的CEO、霍尼韋爾(HBS)總裁以及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首席科學家等一概人馬,「不遠萬裡」來到上海。這一度讓人懷疑,這是一家中國公司開的技術會議嗎?

也許這是一種轉變的開始,也許未來在全球科技領域會出現一種新常態,現在也許只是一種預演。

在三天的會中,先是華為輪值CEO胡厚崑以《站在雲端看世界》開篇,從「雲正在塑造一切」的實踐出發,闡述了「企業數位化轉型也是一段艱難之路,需要一步步走向前」的道路演進。隨後第二個輪值CEO徐直軍以《擁抱雲,融入雲,成為數位化企業》的演講表達了對現在以及未來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道路和價值。中間國際科技領域代表性企業的領袖和華為各業務集團的CEO不斷地從各個方向闡述雲計算對未來經濟和企業的影響。在各種信息的高密度刷新的過程中,可以隱約感覺到華為在謀一個大局,這從徐直軍對雲時代1.0和2.0的定義可以看出,但華為在雲計算、大數據、全聯接領域要謀一個多大的局,在前兩天中,卻並沒有直接的信息透露。

直到了第三天9月2日,華為第三位輪值CEO郭平,以《共塑雲時代的生態法則》為題的演講,才讓我們看到了華為未來那個天大的生態系統,一種有別於網際網路行業天天講的叢林法規的雨林生態系統。雖然之前華為在不同的場合表述過雲生態的概念,但總體而言,都是些零星的局部性的表述,而這次,郭平從理論到整體結構進行了完整的論述,這意味著,華為的雲生態從前幾年的潛行,變成了未來的與同夥一起在同一旗幟下前行。

雖然郭平說,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華為要做土壤和能量,只取1%的利益,但這個系統有多大呢?至少有100萬億美元的市場!

以下是郭平的演講內容,標題是刀客所加,括號裡的內容是刀客的個人解讀,如果讀者不喜歡,可以直接跳過。

有位作家說過: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都在那裡,總會在那裡。

我很羨慕馬悠博士、李旻果女士,在過去的20年裡,他們不僅找到了自己的森林,還把這片雨林的生態發展得那麼好,保護得那麼好。這是很偉大的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註:可能為了讓與會者對雨林生態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在郭平演講前,會議先由天籽生物多樣性發展中心創始人李旻果做了《雨林生態:聯接之道》的分享,闡述了在自然生態中,雨林生態的再造和生物的多樣性。這個鋪墊,給郭平論述的雲時代的雨林生態做了極生動的詮釋。

在雲時代,每家企業也有自己的一片森林,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怎麼把這些分散的森林,聯接成一個開放、共贏的生態系統,以及華為在這個系統中的定位與責任。

一、華為要建設的是開放繁榮的生態系統

我不是生物學家,可我學過潛水,拿過PADI,我的教練給我聊過,夏威夷和哥斯大黎加生態是不同的。

夏威夷在大洋中,離任何大陸都超過3000公裡,這個區域的生物,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海洋生物,都是相對封閉的。旅行的人無論從哪入境,都要進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動植物檢疫,以防止現有生態受到破壞。即便是這樣,每2到3萬年才有一種新的物種成功生存下來,夏威夷目前有兩萬多種物種。

哥斯大黎加在南、北美的要衝,南接巴拿馬,北聯尼加拉瓜,與大陸之間沒有間隔,生態開放、多樣,生物之間共生共榮,這個地方新物種引入的速度,是夏威夷生態的10倍,目前,哥斯大黎加的物種有50多萬種,是夏威夷的25倍,全球生物多樣性排名前列。

我們華為要建設的,就是哥斯大黎加式的,這種開放的、繁榮的生態系統。

(雖然華為並沒有明確提出華為雲生態是雨林法則的概念,但從郭平演講前的鋪墊和對哥斯大黎加生態的描述,其實現場的聽眾已然明白,華為雲生態就是類似了雨林生態的系統。在網際網路行業講究叢林法則的今天,華為對自己雲生態的描述,讓我們開始感覺得,現在的華為不僅在輸出技術,開始更多地輸出思想和制定產業規則了。)

今天的社會正在走向數位化和智能化,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智能社會會演變成什麼樣子,但有一點我確信,那就是每一個現代產業系統,都會變得更加交錯複雜。

這張圖引用的是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前年的論文,它顯示的只是農業系統中一個簡單的場景。大家可以看到,傳統的拖拉機也變得複雜起來。拖拉機公司,以前只需要和農場主打交道,今天,要跟更多的交互系統和機構打交道,比如,氣象數據系統,種子優化公司,灌溉系統等。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化與雲服務的發展,以前還沒有聯接互動的商業實體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單打獨鬥是不行了,不管是拖拉機公司還是灌溉公司,或者是做ICT系統的公司,都沒有辦法獨家建立這一套系統。 而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我們生活中的教育、交通、健康等等,這些行業的複雜場景,都會以哥斯大黎加的方式,在開放中不斷發展進化。

二、華為生態系統的六大特徵

傳統產業鏈上的企業,優勢在於構建核心競爭力,關鍵是對核心資源的佔有和控制。但隨著產業融合、消費需求的升級,企業必須變得開放、靈活,建立起面向未來的生態優勢。也就是說,企業的優勢,將不僅僅來源於內生優勢,還將來源於對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

ICT行業也是這樣。在雲時代,ICT已經從一個垂直行業,變成了數位化轉型的使能工具,產業鏈上垂直整合已經成為過去式,ICT行業必須構建新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需要具備一些新的特徵:

開放性 傳統產業鏈是封閉的,新的ICT生態,則是開放的、動態的,歡迎新夥伴加入的;

多樣性 當前,行業的ICT需求複雜多變,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以生態的多樣性,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外生性 價值創造的驅動力更多來源於外部,而非內部,價值的獲取將來自整個價值網絡,而非單一的價值鏈。

資源整合 傳統產業鏈的競爭力,在於管理好擁有的資源,而未來ICT生態的優勢,在於管理好「你不擁有的資源」

共生共贏 傳統產業鏈競爭是零和博弈、你輸我贏,而新的ICT生態下,是共生共贏,每個企業,無論大小,只要有獨特價值和貢獻,就可以形成互生、共生、再生的利益共同體。

(在炙手可熱的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和企業,「壟斷+免費」的商業模式是產業常態,然而雨林生態的提出,在未來更廣闊的領域,華為雲生態的開放性、多樣性、外生性和資源融合的特點,不僅將對雲生態產生作用,可能會對整個科技行業產生影響,畢竟開放是人類共同的夢想。)

三、企業未來的優勢是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的組合

這張圖我引用了《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一篇文章,從「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兩個維度,勾畫出不同企業的優勢圖譜。

左下角我們稱之為「熊貓」。是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都比較欠缺的企業,自然界的大熊貓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差,只能在自然保護區才能延續種群的生存。而熊貓型企業,自身核心資源較弱,也無法調動和利用商業生態圈內合作夥伴的能力。

第二類企業在左上角,我們稱之為「猛虎」。老虎兇猛異常,是山林裡當仁不讓的王者,但獨來獨往,沒有夥伴。因此猛虎型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在既定的軌道上不斷創新、實現突破,但是不善於聯接外部資源和夥伴、生態圈優化能力較弱。森林之王有八面威風,但也別忘了「虎落平陽被犬欺」。

右下角是第三類企業--「蟻群」。螞蟻雖然弱小,但有強大的協同組織能力,因此作為一個群體,千萬別小看蟻群的力量。蟻群型企業也是這樣:儘管作為個體,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強,但是它們對產業變遷的趨勢有靈敏的洞察力,善於調動和利用外部資源為己所用。但弱弱聯合的蟻穴還是脆弱的,無法長期保持優勢,一腳就踩爛了,大難臨頭各自逃。

右上角是「狼群」。狼的嗅覺、速度、耐力都很出眾,協作能力同樣強大。這就使它們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山地、草原、荒漠、甚至凍原,狼群都可以生存。相對應的狼群企業,同時具備競爭優勢和生態優勢。今天,動蕩、不確定的環境,越來越要求企業具有「狼群」的特徵。

自然界的競爭是殘酷的,但也是充滿生命力和希望的。自然界物種存活是自然選擇的結果。ICT的雲生態,則是對準客戶的價值,市場選擇的結果。企業未來的優勢,可能是來自內部,也可能是外部,是競爭優勢與生態優勢的組合。有的企業用外部資源,來彌補內部能力的不足,有的企業則用內部能力,來彌補外部聯接的不足。如何管理好不擁有的資源,如何構建外生的優勢,如何構建競爭與合作的邊界,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術和資源的領先,還有企業的胸懷,組織的彈性和制度創新的智慧。

我想起了騰訊,在2010年之前,騰訊是單打獨鬥型的。一篇文章《狗日的騰訊》,讓騰訊和馬化騰捲入了爭議的漩渦。在這以後,騰訊逐漸將自己平臺接口,尤其是遊戲,都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任何創業者都可以免費享受到QQ、微信等平臺帶來的福利。騰訊也從遊戲開發公司,變成了平臺經營公司。通過聯盟與合作,騰訊將半條命交給了合作夥伴,結果我們看到了一個新騰訊,創造了更大的價值,企業市值從400億美元飆升到2000億美元。

(網際網路行業的壟斷性商業模式,終將會結束的。郭平委婉地以騰訊開放的故事,說清了開放對企業價值的增長。但在刀客看來,正如前面所述,壟斷的商業模式必將受到開放的商業模式的挑戰,只是壟斷企業在巨大的壟斷利益面前無法進行自我進行進化。)

四、華為的生態理念:做大產業比做在自己更重要

華為在雲時代的第一條生態理念是:做大蛋糕、做大產業、做大市場,比做大我們自己的份額更加重要。這既是華為要構建未來生態優勢的必經之路,也是作為產業引領者的責任。

我們做的,就是利用有競爭力的核心業務,和用戶積累作為發展的基礎,把餅做大,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體。我們在生態中不強求「為我所有」,而是「為我所用」,有效地與外部資源發生聯接,共同贏得未來。

我們希望從一家大公司,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搭建一個全球化的全聯接使能平臺。

(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在當天的微信朋友圈中稱,「從大到更大,是野蠻生長;從大到偉大,是理性成長。在雲生態中,華為堅持做數位化世界的空氣和土壤,致力構建一個開放、合作、共贏的雲生態。」做一間偉大的公司,不僅需要技術和能力,更需要對全球的責任。)

過去近三十年,華為公司最大的貢獻,是將通信服務普及到全世界,一九九零年,中國電話普及率大約只有1%,現在全球行動電話滲透率,已經超過100%。今天,世界上有超過三分之一人口,使用的是華為的產品與服務。過去二十多年,華為的貢獻,是把象牙塔裡面少數人享受到的服務,推廣成為全世界的普遍服務。從大到更大是野蠻生長,需要經得住風雨雷電,從更大到偉大,是理性成長,需要扛得起責任使命。

未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創新驅動下的數位化轉型,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個報告顯示,未來10年,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機會將高達100萬億美金。今天,世界上大量的新應用層出不窮,網絡流量的七成以上來自視頻。未來,還有更多的工業、安防、醫療、娛樂等也會進入VR/AR體驗時代。比如最近風靡全球的小遊戲Pokemon Go,其日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Twitter。 VR/AR的風靡全球,產生了巨大的數據流量,這對信息管道的承載、傳輸和體驗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也為產業各方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華為願意與合作夥伴一起,把數位化轉型的蛋糕越做越大。

五、華為的生態理念:管理合作比管理競爭更重要

華為在雲時代的第二條生態理念是:管理合作比管理競爭更重要。

競爭與合作是生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概念。競合時代,競爭是激烈的,不出眾就出局,但合作又是必須的,獨行雖然走得快,但眾行才走得遠。華為從國際競爭的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我們非常擅長競爭。但當我們開始構建生態系統時,我們才發現,管理你情我願的合作,比管理你輸我贏的競爭,要難得多!合作必須面向客戶,發揮各自優勢,交付價值。

在傳統的競爭優勢下,構建新的生態優勢,除了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氣,更需要整個組織在思維方式、認知模式、行為模式上進行根本性轉變。這對於一個成熟的組織來講,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具體的商業場景當中,華為力爭扮演的是生態中「土壤和能量」的角色,我們堅持管道戰略,不與合作夥伴爭利。

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合作共贏,我最近了解到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那就是台州移動的行業視頻解決方案。

行業視頻解決方案,就是為各個行業提供視頻技術支撐的平臺,既為行業服務,也向市民開放。

舉個例子。一戶人家,周末想去公園玩,他們想了解哪個公園的人比較少,這時候可以通過手機APP來查看公園實景,再看看有沒有停車位;出發前還可以選擇最不擁堵的路線。到了公園停車後,停車場管理者也可以用視頻來保障車輛安全。停車安全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特性,是「行為模式識別」,比如說偷車賊會在汽車周圍繞幾圈才動手,系統是智能的,它可以根據嫌疑人的行為模式,來判斷他是不是會作案,自動告警。

在這個例子中,平臺需要不同的能力模塊,由不同的角色來完成,比如說公園APP,路況、視頻監控,需要具備專業技能的開發者來做,行為模式識別模塊,更需要有專業公安背景的ISV(獨立軟體開發商)來做。

對於這個平臺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整個架構對客戶來說是開放的、模塊化的,各模塊是可選擇,可替換的。

首先,這是一個基於雲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基於Open Stack開源平臺,它是全開放的,可以和其它基於Open Stack的雲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或者是相互替換,這就解決了使用者被鎖定的風險。

其次,在這個系統裡面的各種部件採用模塊化設計,客戶覺得華為用得好的地方,就用華為的,覺得不好,完全可以用其它友商的,比如說:行為識別系統華為可能就不是最佳供應商,那就換成專業公安ISV的,甚至在基礎設施層面,包括計算、存儲和數據中心網絡,客戶同樣可以選擇和替換。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會長期堅持開放,持續回饋開源社區,積極投入開源社區的建設。

(在目前能提供雲服務的企業中,大致都是走的亞馬遜的道路,無論是中國阿里雲、騰訊雲還是金山雲,他們提供的更多的是類IDC的功能。在全球雲計算領域,微軟是個另類,它是從技術到服務提供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並實現了全球部署。華為是有別一切雲服務企業的,這也正是華為在雲計算領域讓人看不清的地方。華為是為所有雲服務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現在是infosys、SAP、德國電信和許許多多不能說名字的電信運營商,以後會更多。要論起空閒的計算能力和連接能力,誰又能比電信運營商多呢,而華為正是在ICT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為運營商提供技術和連接能力,讓運營商分散的計算能力和連接能力重新整合成雲計算的能力。)

六、華為的生態理念:利益分享既是生態的驅動力也是成功生態的結果

華為的第三條生態理念,就是利益分享。網上流行一句話: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商,其實你的對手是這個時代。所以,面對未來智能社會這個最不確定的對手,華為的戰略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靠什麼來團結人?利益分享。

過去二十多年,華為通過構建員工利益分享機制,以奮鬥者為本,極大激發了全體員工的持續奮鬥熱情,造就了強大的組織能力。

這種利益分享機制,還從內部延伸到了整個生態圈,這些是我們的內部文件,表明了我們的態度和方向。我們要堅持向客戶、供應商分享利益。

面向未來的生態圈建設,我們還將進行更為廣闊的利益分享,比如學術機構、研究機構、行業組織等等,都是我們要團結的對象。

我們希望匯聚全球各地人才、能力、資源,雖然這些資源不一定是為我所有,但可以為我所用,並與我分享利益。我們堅信,贏得未來的關鍵,不取決於你消滅了誰,而取決於你團結了誰。

利益分享既是生態的驅動力,也是成功生態的結果。「在數位化轉型的巨大蛋糕中,我們只拿1%,其他都是夥伴們的」,這對華為有困難麼?華為內部任老闆,二十多年來,就是這麼幹的!

七、華為雲生態的整體結構

下面我想講一下我們的具體行動,主要是四個方面:

一是產業聯盟,引領產業方向,共同做大產業;二是商業上的戰略聯盟,確保客戶的商業成功。三是開源社區,實現社區化協作與創新;四是開發者,目的是引入更多玩家激活創新,繁榮生態圈。

在產業聯盟層面,當前一個重點領域是工業網際網路。

華為加入了包括美國IIC, 中國AII在內的多個工業網際網路的組織。其中IIC發源於北美,2014年宣布成立,有超過250多個會員參與,成立26個測試床項目。 華為目前已經成為IIC的Steering Committee成員。

5G VIA是華為發起的產業聯盟,我們通過5G VIA聯合國際知名廠商,特別是汽車製造商,建成覆蓋高速公路,室內停車場,商業中心的試驗場。我們還計劃將5G車聯網系統與汽車廠的設施實時對接,幫助實現5G車聯網新業務的快速集成與測試。業界夥伴,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競爭對手,也將與華為一起,推動聯盟向更高層次發展。

在商業層面,華為和眾多合作夥伴在多個領域形成戰略合作,確保客戶商業成功,我想和大家分享幾個例子:

在德國,華為作為雲服務的供應商,支持德國電信推出了OTC(開放電信雲)。德電的T-system 擁有大量的企業客戶和數以百萬計的企業專線,而華為的系列技術解決方案符合德電業務發展的需求,這是雙方合作的契合點,德電開放電信雲是華為雲戰略聯盟的典型案例。

華為和歐洲最重要的軟體公司SAP合作,雙方建立了聯合創新中心,推出工業4.0相關領域的系列解決方案,成功服務包括中石化在內的全球工業大企業,專業軟硬體的優勢互補,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華為ICT基礎設施和海克斯康的CAD(computeraided dispatch)結合,打造了平安城市解決方案,共同保障了沙特朝聖的穩定有序進行和朝聖者的安全。

Intel一直是華為公司在商業上的戰略合作夥伴,雙方有很多成功的合作案例,例如崑崙關鍵業務伺服器.等一會兒Intel公司的CEO,Brian Krzanich會跟大家一起分享Intel對未來業界的看法,也會談一談我們雙方合作的故事。

華為還積極參與到ICT開源社區,積極貢獻,促進產業開放和融合創新。我們成為包括ONOS, OPEN-O,Open Stack, Carbon等在內的ICT開源社區的貢獻者。

以Open Stack為例,從2010年推出至今,Open Stack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雲計算開源項目。華為已有超過600名研發人員投入其中。2016年,華為榮獲Open Stack黃金董事席位,這也體現了基金會對於華為長期努力及貢獻的認可。

去年,華為宣布了五年10億美金的 「沃土計劃」,打造面向開發者夥伴的開發使能平臺和聯合創新。在技術和解決方案方面,華為向開發者提供的ICT開放能力,覆蓋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寬帶、SDN、移動辦公等最前沿的技術領域。

我們期待在座各位和華為一起加入到開放大生態中來,希望在各產業聯盟、開源社區和開發者平臺中看到大家的身影。

過去是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出來的都是孤膽英雄。今天,雲時代開放、多樣、共贏的生態圈,帶來了廣闊的生長和用武之地,這將是一個英雄倍出的大聯盟時代

華為的定位是做數字社會和智能社會ICT生態圈的土壤和能量,通過英雄聯盟促進行業和社會持續進步!

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註:這是可能是中國科技企業,第一次在面向未來的重大科技領域,從理論、結構、要素之間的關係及法則建立起來的科學生態體系。我們希望這種雨林生態方式的華為雲生態,在未來會影響全球經濟的發展,並帶領全球科技企業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走出來,邁步雨林生態共生共榮的新秩序。)

西域刀客,洞穿繁雜世象,給你呈現絕不流俗的觀點。有理,有據,有溫度。微信公眾號:ITVoic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華為雲銷售的是什麼_華為雲銷售是做什麼的 - CSDN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帶來的破壞將是巨大的,傷害的將不僅是華為一家公司。我希望美國將進一步採取管制措施的消息是假的,否則會後患無窮,全球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玩家都很難獨善其身。我們可以努力去做的就是構建我們的HIMS生態、App Galary,儘管很艱難,但是也沒得選擇。華為的整個智能終端業務肯定不會局限在國內,我們肯定要努力做成一個全球的業務。雖然就公司而言,華為的判斷不算樂觀,但放眼全球,華為還是提出了許多積極的暢想。
  • 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巨頭都在布局雲端 華為要做什麼樣的雲?
    摘要 【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巨頭都在布局雲端 華為要做什麼樣的雲?】雲計算,你也許已經聽了十年,還是「雲裡霧裡」,但是這個驅動全社會轉型的數位化轉型趨勢,可能真的來了,而且給整個ICT(信息通信技術)市場帶來了100萬億美元的大蛋糕。
  • 雲戰爭升級,華為雲要求團隊少看朋友圈,不被網際網路公司帶到溝裡
    華為的雄心壯志開始在業內傳播,諸如要做「全球5朵雲之一」。在華為公司內部,公有雲還被賦予了新的戰略高度。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18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華為雲是華為公司全面向雲轉型的重要底座,對於華為雲BU,不僅僅對外面向所有客戶提供公有雲服務,更要支撐華為整個公司向雲轉型。」
  • 華為雲如何一路向前?
    在外部,剛開始時,很多企業不知道華為有公有雲,一些公有雲的項目華為雲連入圍競標名單的資格都沒有;在內部,華為雲更是被討論頗多,被寄予厚望要快速成為公有雲領導者,壓力很大。在壓力和挑戰下,華為雲沒有放棄初心,動作沒有變形,堅持自己的方向。鄭葉來曾經多次闡述過華為雲的三個初心:"第一,把華為公司在ICT領域的研發投資以雲服務的形式變現。
  • 任正非談關於華為雲的自我批判與思考
    任正非表示,華為要「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牽引用戶上雲、用雲的關鍵還是商業價值,而能夠帶來更大商業價值回報,或者說真正能夠觸動用戶神經的還是與業務高關聯緊密應用業務,所以一個雲平臺對於用戶有沒有吸引力取決於其應用生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AWS在全球的合作夥伴有幾萬家,在中國有幾千家,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生態效應,所以蓬勃發展。
  • 都在講生態 哪些上市公司進入了華為生態圈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個體公司之間的競賽,而是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對抗。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一樣,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家企業最終都要與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共命運。」做生態有什麼用?近年來,能夠創造出成功的商業生態系統的公司都非常了不起。
  • 擴大朋友圈,做強生態圈!華為雲「拍了拍」成都
    7月2日,成都華為雲創新及服務專場「雲」上舉行,為「成都智造」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生產企業與華為雲建立精準的線上對接通道,持續做強成都雲計算產業生態圈。此次活動由市科技局、市經信息局、市科協、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雙流區人民政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 再見谷歌,華為要做的是萬物互聯的生態系統,而不是手機作業系統
    但在這樣做的同時,該公司發現自己更接近蘋果的模式,而不是谷歌。華為計劃擊敗谷歌,讓中國以外的Android用戶使用自己的作業系統,這一計劃可以說就像蘋果一樣。 儘管華為仍在談論再次與Google合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在美國的最新壓力下,該公司現在迫切需要制定新戰略,以確保其智慧型手機海外業務不會劇烈下滑。
  • 顛覆你對智能辦公的想像,華為雲WeLink重磅發布
    顛覆你對智能辦公的想像,華為雲WeLink重磅發布 華為雲發現,與企業數位化關係最緊密的就是辦公數位化,所以將WeLink放到華為雲上可以作為一個抓手讓企業更直觀地感受到雲端數位化,而且華為雲的合作夥伴,也可以與WeLink建立聯接,從而進整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提升企業的效益。
  • 華為再度攜手武漢!這次要建「一朵雲」
    11月21日,武漢市政府、武漢產業投資發展集團分別與華為公司籤署合作協議,攜手共建「武漢雲」。這是繼4月「鯤鵬」計算生態入漢後,華為一年之內再度布局湖北。位於光谷的華為武漢基地 資料圖據介紹,華為將融合5G、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標準建設「武漢雲」,為武漢提供智慧城市雲基礎設施及服務。4月30日,華為與武漢籤訂「關於聯合打造鯤鵬生態、發展鯤鵬計算產業」的戰略合作協議。9月,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在光谷正式啟用。
  • 參加華為生態夥伴精英賽,登上商業發展高速列車
    華為云:開啟通向商業未來的動車企業要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內部靠的是過硬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外部靠的是強大的平臺和繁榮的生態。前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打造出「金剛鑽」,後者則是絕大部分企業渴望卻又難以輕鬆實現的事情,而這也正是能否攬上「瓷器活」的關鍵所在。
  • 華為欽州雲數據地址_華為雲伺服器怎麼連接雲資料庫 - CSDN
    而在本次論壇上,華為又與錦州市、葫蘆島市籤署雲計算大數據產業跨域合作協議,錦州市與葫蘆島市將依託華為公司的技術能力和產業生態能力,推動城市間協同高速發展,開創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新模式。同時,華為遼寧大區(錦州)雲計算中心也正式上線,這將進一步加速推進錦州雲產業、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 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巨頭都在布局雲端 華為要...
    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巨頭都在布局雲端 華為要做什麼樣的雲?在通信行業超越愛立信成為領頭羊的華為,正在雲計算市場銜枚疾進,走向下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在運營商市場和終端市場的成功,把華為營收連續推到歷史頂峰,保持著一種實力空前的高光狀態。但人們對華為進入雲市場依然有諸多疑問,在雲計算領域華為希望扮演什麼角色?要吃掉哪一塊蛋糕?和亞馬遜雲之間有何差異化?和運營商之間如何競爭又合作?
  • 5G+雲+AI使能產業升級,華為雲助力企業智慧化轉型
    深耕雲生態沃土,華為支撐企業降本增效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企業上雲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選擇適合企業業務的雲服務能夠切實減輕運營成本,整合數據資源,提升企業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會上,華為雲江蘇網際網路業務首席架構師汪健介紹,數位化、智能化是產業轉型的明確趨勢。採用雲服務能夠有效破除企業數據孤島,從體驗、效率、創新層面提升企業數位化水平,做到降本增效。
  • Gartner魔力象限:雲資料庫下半場,華為雲GaussDB後勁十足
    華為雲這個「新人」可不簡單,從Gartner對於華為雲的評價可以看出,華為雲資料庫在行業深度、產品力等方面都極富競爭力。事實上,這要歸功於華為在過去十多年對於資料庫一如既往的投入與重視。在筆者看來,以華為雲在資料庫領域積累、投入和戰略布局,華為雲已經做好在雲資料庫市場做一個長跑者的準備。華為雲首先在資料庫專家人才方面擁有深厚的實力。資料庫作為軟體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典型的專家密集型產業,需要軟硬體全棧協同來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
  • 華為的制勝法寶猜想
    02   華為的真正挑戰1 —— 用什麼建立創新的自信   在人們的印象中,華為已經是一家非常牛的公司。2013年,華為公司的銷售總額(2390億人民幣)就超過愛立信,成為通信業的第一位。到2018年達到7212億人民幣,已經是第二名的愛立信3倍以上。
  • 超級物聯網時代,華為、阿里、小米誰能搶佔AIoT生態C位?
    布局物聯網作業系統,小米要做更開放的上遊「整合者」  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越來越飽和,為避免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和硬體業務,並在即將到來的5G和IoE時代創造新的收入增長點,積極開發物聯網市場成為手機品牌商的戰略選項。
  • 華為做了四件「小事」,要與生態夥伴智能進化,共贏生態圈
    企業業務收入破百億美元  華為邀夥伴一起撬動智能時代十點整,大會在智慧機器人的主持聲中正式開始,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閻力大上臺做致辭演講華為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做大蛋糕,共同朝向更高的追求,定義產業標準;提供更大的舞臺,支撐更多夥伴站在世界數位化的舞臺;提供更好的支持,從方案孵化和智能營銷、方案複製、夥伴激勵方面加大投入。「華為將以數位化底座為支點,以開放共贏的生態為槓桿,攜手生態合作夥伴,一起撬動智能時代,幫助客戶取得商業成功。」
  • 雲電腦還是雲手機,為何阿里、華為都要做?
    9月1日,華為首創全球首個 ARM 晶片的「雲手機」,上線公測,在一個月公測期,原來價值 5950 元,0 元可使用。據介紹,華為雲手機就是把手機的功能集中在「雲」上,原來手機的功能完全由雲端的大型伺服器來完成,然後用軟體系統在雲端虛擬出一個個手機用戶的系統。如此一來,晶片、存儲等原本由手機硬體來完成的事,將全部由雲端的超級伺服器來完成。
  • 華為如何退出百度雲盤登錄不了_華為雲計算ie 培訓 百度雲 - CSDN
    從全球的維度來說,公有雲市場正在面臨大爆發,隨之而來的是各大雲服務運營商之間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新老雲服務公司們不斷暗自發力,搶佔國內乃至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的「高地」。基礎雲計算伺服器層面,阿里雲目前從雲伺服器ECS已經衍生出了多個雲伺服器系列,包括適用於初級用戶的輕量應用伺服器、適合高性能場景的多種雲伺服器等。安全產品及服務層面,阿里雲在2014年就曾幫助一家遊戲公司抵禦了「全球網際網路史上最大」的一次DDoS攻擊,這讓阿里雲安全服務「名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