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對智能辦公的想像,華為雲WeLink重磅發布

2020-12-06 51CTO

顛覆你對智能辦公的想像,華為雲WeLink重磅發布

華為雲發現,與企業數位化關係最緊密的就是辦公數位化,所以將WeLink放到華為雲上可以作為一個抓手讓企業更直觀地感受到雲端數位化,而且華為雲的合作夥伴,也可以與WeLink建立聯接,從而進整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提升企業的效益。

作者:周雪來源:51CTO|2020-01-02 15:15

【51CTO.com原創稿件】日前,華為雲在北京隆重發布了智能工作平臺WeLink。在現場演示環節中,WeLink簡直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辦公協同的認知:在WeLink平臺上,通過NFC或者現場掃碼,手機屏可以同步徵用會議白板,手機裡所有文件一鍵「飛」到投影屏;語音通過AI工作助手小微,可以一鍵預定和報銷差旅;直接語音就可以找同事,找郵件,對手機說話就可以上下班打卡;與海外分支機構的同事開會,智能終端就可以實現所有會議功能,會議群裡可以實時將7種語言直接翻譯成中文,閱讀無障礙;如果遇到外文資料,使用翻譯功能,系統一鍵翻譯好發送到郵箱;會議紀要會後自動生成,再也不用發愁會議上漏記了要點……

在過去三年裡,華為19萬名員工就這樣「自己的狗糧自己吃,自己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終於把華為雲WeLink打磨成這樣一個亮相即驚豔的好產品。華為雲副總裁、聯接與協同業務總裁薛浩表示,智能高效只是華為雲WeLink三大核心優勢之一,與同類產品相比,華為雲WeLink更加安全可靠,並且更具開放性,為政企開啟數位化辦公智能新體驗,助力實現數位化轉型。

  更懂企業的智能工作平臺

在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薛浩表示,之所以花這麼長的時間來不斷打磨WeLink,是因為華為雲發現,很多企業客戶在談數位化轉型的時候,總感覺沒有抓手,他們更希望華為可以身先士卒率先分享自身的轉型實踐和數位化辦公經驗,提供一個「被驗證過」的數位化工具,讓大家切實感受到數位化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雲進一步發現,不同企業客戶和行業客戶的訴求不盡相同,不是一個簡單的社交工具能夠解決的,還有辦公效率的協同需求、信息安全需求、企業數據安全和個人應用安全分離的需求、開放中立需求等等,所以華為雲WeLink在一開始就做了非常清晰的定位——更懂企業的智能工作平臺,而不僅僅是企業社交工具,這與目前市場上很多的企業協同軟體都可以明確區分開。

薛浩還告訴記者,華為雲發現,與企業數位化關係最緊密的就是辦公數位化,所以將WeLink放到華為雲上可以作為一個抓手讓企業更直觀地感受到雲端數位化,而且華為雲的合作夥伴,也可以與WeLink建立聯接,從而進整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提升企業的效益。

產業化過程中的兩大挑戰與未來儲備

在產品化的過程中,華為雲WeLink也遇到一些挑戰,例如最突出的就是開放性問題,華為雲WeLink的理念是企業的員工屬於企業,企業的資產屬於企業,企業的數據屬於企業,那麼為了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華為雲通過三層處理方法來解決:首先是大的架構不變,企業可以做一些專屬的形態開發;其次是幫助企業實現功能模塊的疊加,以應用模塊搭積木的方式,幫助企業選擇自己更需要的功能模塊;最後是API級和SDK的開放,企業將WeLink的功能直接集成到自己已經有的APP中,實現辦公自動化。

「我們還遇到一些挑戰很具代表性,就是企業之前有很多遺留系統,如何把這些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用起來實現更好的繼承呢?」薛浩表示,「華為雲的做法是通過WeLink和IoT的賦能,把硬體結合起來,通過在華為雲上把企業數據集成起來,這樣的話,企業可以逐步地、有繼承地完成它自己的數位化轉型。」

當記者問及未來5G技術的深入對WeLink有何助益時,薛浩認為5G技術打開了一扇門,將在企業辦公協同場景中產生不少創造性的場景,對此WeLink也做了充足的準備。他舉例道,WeLink通過IoT來聯接物,支持100多個物聯網協議,同時還擴展了一萬多個數字模型,幫助企業實現更智能的物與人聯接。此外,在視頻會議領域,華為雲希望在5G技術到來的同時,視頻會議信息共享能夠充分應用5G技術帶來的便利,跟合作夥伴共同創造新的業務場景,真正對行業帶來差異化的一些應用。

  共創共享共贏

記者了解到,華為雲WeLink的硬體可以供企業直接購買,目前還有免費使用活動,而軟體平臺分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基礎服務包括了企業辦公所必須的郵箱、消息、群組、審批這些功能,企業可以按照員工數量進行訂閱;增值服務則提供了更為智能和安全的服務,例如AI助手、智能會議室、企業雲盤、保密通信等,企業可以根據自己需求按需購買。不僅如此,華為雲還開放了應用市場,應用市場裡面有很多合作夥伴的應用,例如WPS、OA等,企業用戶可以按需下載付費。對於一些有更高需求的政企用戶,華為雲還可以進行定製開發。

在發布會現場,華為雲還宣布成立了華為雲WeLink生態聯盟。對此薛浩解釋道,華為公司對於合作夥伴和生態的態度一直是中立和開放的,不綁定任何一家應用,不強迫任何一個企業應用。薛浩還透露,在開放過程當中,華為雲有三個使能,第一,華為希望合作夥伴放心,不會與合作夥伴爭利;第二,華為希望讓合作夥伴舒心,這不是簡單地讓合作夥伴將應用放到華為應用市場,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華為不斷將領先的技術價值通過WeLink開放出來,讓合作夥伴的產品更有競爭力;第三,華為希望與合作夥伴共創共享共贏,讓合作夥伴真正在商業上成功,那麼聯盟一定會始終保持開放的中立的立場。

目前,WeLink全球華為用戶已達19.5萬,日活率99.8%,日聯接量超過1200萬次。通過WeLink,全球華為員工整體協作效率提升30%,員工滿意度達到90分以上,App交付周期從90天到7天。相信不久的未來,隨著華為雲WeLink被更多企業所接受,必將帶給客戶更多驚喜。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註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

【責任編輯:

周雪

TEL:(010)68476606】

點讚 0

相關焦點

  • 華為雲WeLink助力中南地區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雲發布
    然而,冬春之交湖北等地低雲低能見度、降雪、空中積冰頻發,春雷萌動,對航空運輸飛行尤其是通航飛行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於缺乏低空探測信息和精細化預報手段,通航氣象保障遇到不少的障礙。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中南局)領導迅速做出緊急開發平臺的決定,補齊通航氣象保障短板,在各方通力合作高效協同下,終於迎來了成果。
  • 重磅!人民網聯合華為雲與計算發布「新基建」圖解
    為此,人民網聯合華為雲與計算業務推出了《「新基建」定義來了,哪些行業最受益?》圖解,從戰略方向、產業規模、行業價值、發力方向等不同維度對「新基建」進行了全方位解讀。在我國疫情防控期間,在線辦公需求陡增,手遊、在線娛樂、在線教育、線上生產和生活交易異常活躍,使人們深切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從遠程會議到遠程醫療,從智能護理到送藥機器人,這些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完美融合,都離不開「新基建」的有力支撐。
  • 一句話生成可視化圖表 百度智能雲Sugar重磅發布AI問答功能
    近日,百度智能雲BI與數據可視化平臺Sugar重磅發布AI問答功能,用戶只需將想知道的數據問題輸入至提問框,AI問答這個數據管家就可以實時地用圖形化的方式給出答案。一、百度智能雲Sugar解放數據可視化開發人力隨著數據正式成為生產資料,大數據時代的企業經營者們越來越重視數據在企業降本增效上起到的現實作用,大屏可視化需求也正在逐步擴大:一些監控中心、指揮調度中心需要依據實時數據快速做出決策;電商平臺在大促活動時需要對外公布實時銷售數據。
  • 華為首款支持WiFi6,MateBook X憑什麼引領第三代移動辦公?
    8月19日,華為發布了2020新款筆記本電腦MateBook X,這是華為歷時三年打造的一款「輕量級重磅」產品。核心硬體上,華為MateBook X搭載第十代智能英特爾14nm工藝的酷睿處理器,包括i7-10510U和i5-10210U。內存16GB/8GB,使用了LPDDR3 2133MHz的規格。此外,這款筆記本支持WiFi6,也是華為首款支持WiFi6的筆記本。
  • 華為雲如何一路向前?
    這一點在雲服務領域至關重要,因為如果你賣硬體產品,賣你最好的那款產品就行,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但是雲服務不一樣,是對外提供整體服務能力,不能有短板。華為雲的這三年,本質上就是將華為數十年的技術和經驗積累組合成華為雲這個木桶的一塊塊木板。同時,又發揮華為集中力量幹大事的文化,調集精兵強將,力出一孔地去補短板。在華為,有一句話很受推崇:「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客戶」。
  • 生態攜手,鼎捷軟體&華為雲聯合發布智能製造融合解決方案!
    同時,在此次華為雲TechWave工業網際網路專題日活動上,華為雲與鼎捷軟體聯合發布面向製造業的智能製造融合解決方案。未來,雙方將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以IT與OT融合數據驅動,聯手打造更為豐富、更具價值的智能製造應用場景,為製造業的持續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 ...飛書,華為雲WeLink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科技改變未來
    自疫情爆發以來,為了更好地防控,避免人員聚集,各大中小企業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延遲復工日期,大力推行遠程辦公模式。釘釘、企業微信、飛書、華為WeLink等軟體相繼成為在家辦公人群所使用的主力辦公工具。
  • 與「奮鬥者」號同行 華為這個智慧辦公新物種不一般
    不過,華為IdeaHub可不止是「大」那麼簡單。 作為集投影儀、白板、電視、八爪魚、平板電腦、傳統視頻會議終端等設備能力於一身的產品,你很難用一個現有的定義去描述華為IdeaHub;相比較市面上已有的產品,華為IdeaHub稱得上是一個「N合一新物種」。
  • 智能升級新階段,華為雲助力新雲原生企業駛出加速度
    那麼在前沿技術潮流下,「新雲原生企業」如何把握機遇,探索有效釋放雲價值的技術,更好地使用雲原生,促進企業智能升級?12 月 30 日,華為雲 TechWave 雲原生 2.0 技術峰會揭曉了答案。華為雲 CTO 張宇昕等企業領袖和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共話雲原生的前沿技術,分享行業應用實踐,共同探討「新雲原生企業」的成長之道。
  • 石墨文檔籤約中國電信成為天翼雲手機預裝辦公APP
    【天極網IT新聞頻道】近日,中國電信攜手高通(Qualcomm)公司在廣州成功舉辦 2020 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暨第十二屆天翼智能生態產業高峰論壇,論壇發布了中國電信在 5G 建設、雲網融合網信安全、業務創新等方面的創新成果,同時發布雲終端計劃,推出千元 5G 雲手機,打造雲終端新生態。
  • 雲電腦還是雲手機,為何阿里、華為都要做?
    9月17日,在2020年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展示了第一臺雲電腦「無影」。無影」是一臺長在雲上的「超級電腦」,在本地沒有主機,也看不見電腦CPU和硬碟的影子,因為這些硬體設備都集中在雲端的數據中心。
  • Gartner發布最新雲資料庫報告,華為雲入選魔力象限
    日前,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20年全球雲資料庫魔力象限報告《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華為雲憑藉GaussDB系列資料庫產品入選魔力象限。
  • 再造城市縱橫線:華為雲Stack的交通智能生長邏輯
    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為我國交通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白皮書指出,中國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為代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迎來歷史機遇。交通行業智能升級,華為雲準備了哪些手段和工具?
  • 華為Mate40系列全球發布:史上最強大的華為Mate
    創新雙大核 + 微核 NPU 架構,再刷端側AI智能新高度。華為Mate40採用5nm 5G SoC麒麟9000E晶片,性能強悍,實力超群。華為Mate40系列可以智能察覺你的目光,給你心靈相通的驚喜。高定藝術主題帶來全新視覺感受,一鏡到底的流暢動效還能讓視覺更聚焦。姿態感應器賦予更多的智慧交互體驗。AI隔空操控實現懸停亮屏、左右切換交互界面、隔空按壓接電話等功能升級。來電話時眼睛注視屏幕,鈴聲音量自動減弱。你的Mate始終在你身邊,一個眼神心有靈犀。
  • 面對5G+AI 華為終端雲服務提供三種數字形態
    千呼萬喚始出來,華為面向全球市場發布了P系列最新旗艦HUAWEI P40系列,在外界看來,這款搭載華為終端雲服務的P40系列手機的發布對於華為來說意義非凡。相比谷歌的GMS生態,華為HMS生態以AppGallery對應Play商店,以「全球化+本地化」策略,地毯式推進應用上架,為用戶提供原生應用體驗;除此之外,華為終端雲服務還為用戶提供了快應用和快服務,把在中國網際網路領域成熟經驗迅速複製到全球。其實早在2月24日的發布會上,餘承東就花了很大篇幅介紹快應用。
  • 雲安全中的美人魚:華為雲發布米蘭達安全AI平臺
    10月11日,上海,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雲安全總經理楊松發布了米蘭達(Miranda)安全AI平臺,該平臺集合了華為長年的AI積累的模型和算法,經過人工專家訓練之後,能發現人工發現不了的安全威脅,實現換代式的安全技術突破。
  • 雲遊戲:顛覆在即?
    但是,儘管已經向雲遊戲平臺進軍,英偉達CEO黃仁勳卻認為,雲遊戲永遠不可能替代遊戲PC,理由是延遲。 「當你玩一些競技性的遊戲時,你通常需要在幾毫秒內做出反應,而不是幾百毫秒。這是根本上的問題,是物理法則。」
  • 重磅!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發布「四維地球」 國內首個智能遙感雲...
    9月18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即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星中心」)在華為全球聯接大會上發布了 「四維地球」遙感數據云產品,宣布國內首個基於海陸空天海量多源數據、安全可靠的時空信息智能服務平臺即將問世,旨在構建時空信息產業雲系統,推動應用創新發展,引領產業網際網路化變革。
  • 華為:下一個十年的變量是什麼?
    在華為中國區總裁魯勇看來,這些智慧變革背後的根本動力,是「聯接與計算」的發展,他認為:「聯接與計算的發展不僅讓過去超乎想像,更讓未來充滿想像。」雲+AI+5G的融合發展和應用,將企業的智能升級注入新動力。
  • 華為首款輕薄VR眼鏡顛覆了想像
    低時延、高速率、廣連接為特點的第5代移動通訊技術,催生出更多改變人們生活的應用和服務,原本受通信技術限制的行業和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信、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物聯網、自動駕駛、VR/AR等產業的想像空間得到空前釋放。